泉州最不能缺席的时代盛宴:“重做一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

泉州的十四五规划已经正式向社会公布了,通读全文,最大的遗憾是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缺乏相应的谋篇布局。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泉州过去的成功和辉煌来自于对制造业的机会把握和坚守,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用地规划、环保、劳动力等市场资源要素成本的提升,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竞争时代了,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渗透,在产品消费端和供应链、制造端呈现出的竞争模式、发展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有的传统模式,这些年来,泉州传统制造业增长乏力、产业外迁成了普遍现象。因此,泉州亟需抓住中国新经济发展机遇,系统研究大行业的大机会,找到最大的产业项目抓手调整产业结构。

制造业之王:汽车产业

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的最大机会和变数!为什么?因为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素来就有制造业之王的称号,制造业之王,指的就是汽车整车制造其产业空间巨大,在全球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巨型市场,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是典型的先进制造业,也是新经济发展的强引擎、科技创新的大平台,综合带动作用非常大。汽车产业链生态非常丰富,按产值测算,整车厂创造1个亿产值,会拉动上下游产业链6个亿左右的产值。

汽车产业对各国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多、附加值大等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正是由于汽车产业规模效应显著、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产业成熟的标志。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已经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全球汽车制造市场主要由美国通用、美国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十几家大型整车制造商主导。

在中国,汽车行业也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行业,而且,其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效应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81557.7亿元,同比增长3.4%,结束了上年下降趋势,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7.7%。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4万亿;汽车后市场规模超过1.3万亿,整个汽车产业链市场规模超过15万亿。

2020年,因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量大幅下滑至7700万辆,而我国则因疫情控制出色,反而扼制了连续三年产销量下滑的趋势,实现逆势增长,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

新能源汽车:中国弯道超车的世纪机会

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逆势上涨41%,销量达到324万辆;欧洲共有136.7万辆电动乘用车注册,同比增长142%;我国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24.6万辆,同比增长14.6%,新车市场渗透率大概在5.4%左右。

按照去年国务院发布的39号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展愿景,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0%左右;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去年10月27日,在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1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上海发布,技术路线图2.0从市场需求角度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汽车产销年规模分别为3200万辆、3800万辆、4000万辆;

至2035年,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以上时,纯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国际咨询机构德勤则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1700万辆;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斌则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辆!保守计算,假设总量不增长保持在2500万,则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达到500万辆,是2020年的3.7倍;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800X50%=1900万辆,是2020年的13.9倍!

2019年全年全球一共售出了约221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近10%。据EV Sales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324万辆,其中欧洲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欧洲以外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速度较慢,但仍然保持显著增长趋势。面对新能源汽车这块超级市场蛋糕,全球各地区纷纷发力,依据各国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及产业链现状推动发展。从区域分布来看,2019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被欧洲取代。

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3.06%;中国大约占41.27%;美国占比10.12%;日本占比0.96%。但从国家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注:内圈为2020年区域竞争格局,外圈为2019年区域竞争格局。

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传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我国的海南省也公布了从2030年开始禁售燃油车;世界主要传统汽车厂商都相继公布了传统燃油车停产时间表,这无疑是将整个汽车行业推倒重来、重做一遍!而且,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是智能化、自动化,许多传统的零部件厂商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转型,许多传统燃油车时代不在其中的行业将进入汽车产业生态链,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这意味着整个汽车产业链将重构!

为鼓励使用和消费新能源汽车,欧美日等国制定了禁售燃油车和力推环保汽车的规划,德国、挪威等国家控制碳排放扶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在研发和生产端,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美国、日本、德国等政府资助企业关键技术科研项目,在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固态电池等领域形成了产业成果。

从中国来看,《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家将氢能源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研究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共同主导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5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从产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技术水平在明显提升。主流车型的续驶里程基本上都在400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50瓦时/公斤。另外,整个产业发展的体系也渐趋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电池、电机、整车、电控、生产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基本实现了贯通。产业配套环境不断优化,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设了各类充电桩13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1万个,私人桩74.9万个。同时,我国还建成了“十纵十横两环”4.9万公里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可以说,无论从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市场、产业链、生态,我国都确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这是我国在汽车行业第一次引领全球!

新能源汽车:白热化的城市产业竞争

许多城市很早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巨大机会,毫不夸张地说,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十年,足以改变城市经济竞争的格局!各大城市纷纷规划、布局,以GDP排名全国第4位的广州为例,汽车业日益成为拉动其工业增长的“主引擎”。2020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60.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3%,汽车年产量接近300万辆,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首位。青岛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仅用7年多的时间,就让新能源汽车产能从0突破50万辆。2020年,青岛新能源汽车年产近13万辆,而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36.7万辆,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看看上面这张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生产基地投资图,139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项目,总规划产能1934万辆,总投资8996亿元,硝烟弥漫、群雄逐鹿!

全国风头无两的“投行城市”合肥,投资蔚来汽车一战成名震惊中外,但其实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早就已经低调潜行。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是合肥十四五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今年以来,蔚来中国总部项目签约落地合肥,合肥已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700万辆,则合肥的占比将达到14%以上。

坐拥上汽集团这个中国汽车产业冠军企业的传统汽车产业强市上海,更是利用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给予的战略地位、政策,一举拿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这个超级项目,短时间内集聚起了众多产业链配套企业,按照特斯拉规划年产能45万辆测算,产值就过千亿。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临港特斯拉工厂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将创造超10万人就业岗位;税收方面,2023年后特斯拉上海工厂将每年向上海上缴22.3亿元(约合3.23亿美元)的税收。2025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中提到,到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而同为普通地级市的佛山,也早早就在2011年引进了一汽大众华南生产基地这个超级项目,数据显示,一汽–大众华南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带动周围配套企业接近2000亿元的配套产业链,这个项目,将是一汽大众电动车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个超级项目的入驻,产生了超强的产业聚集效应,广顺、爱德曼、泰罗斯、长江、飞驰、福田、高明中车四方、科力远CHS佛山基地、天劲股份、广顺新能源、科先精密机电、科顺自动化等等项目先后汇聚,今年,佛山再迎来龙头企业加持:佛山市人民政府、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佛山仙湖实验室签署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在智能网联汽车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强强联合,抢占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制高点。按照现有建成与规划产能,佛山已经形成整车将近100万辆的产能,届时,新能源汽车城将新王加冕

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盛宴,泉州不能缺席

查了一圈资料,根据《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到2020年,省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形成福莆宁、厦漳泉、闽西北三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基地和宁德、漳州两个动力电池基地及电机、电控等产业龙头企业。三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基地规划里的厦漳泉:围绕金龙集团现有生产基地,推动分期、高标准、前瞻性、高技术水平建设龙海新生产研发基地,带动配套零部件企业落户,貌似和泉州也没什么关系。查遍泉州市历年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基本上都是使用端,而没有产业布局的规划,但早在2005年,泉州就已经在经济开发区规划了汽车制造基地,当年也引进了新福达、新华旭等项目(目前基本都沦为物流园了,一声叹息!),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也先后引进了中车轨道车辆、三一重工的建筑机械项目,南安的滨江汽配基地也聚集了一些汽车、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也是泉州的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可以说,泉州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是有相当的产业基础的,但很遗憾,包括刚刚公布的泉州十四五规划,在第三节中,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也基本上集中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只是一语带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项目或者布局。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样足以改变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百年未遇的机会,泉州没有理由看不到,也没有理由错过!根据泉州十四五及二O三五远景规划,到2035年要锻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三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相对于这些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才是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重构比传统汽车制造具备更加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将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5000—6000亿,按照2035年新能源汽车2000万辆测算,100万辆的占比也只是5%。而全球市场,将是10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蓝海,即便按照现在传统汽车市场中国占全球市场的27%左右保守测算,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是一个20万亿的巨大蓝海!

泉州的经济发展,在过去40多年的增量经济时代,依靠敢拼会赢的企业家精神,在资源、政策相对落后的不利条件下,创造了泉州奇迹,逆袭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泉州目前的产业结构存在诸多瓶颈和不足,这些传统行业大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就拿泉州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来说,我国纺织品行业营收规模从2016年达到73302亿元历史高点后连续下降至2019年的49436亿,降幅高达32.5%;服装行业营收规模也从2016年的23605亿元,萎缩下跌至2020年的13697亿元,降幅高达42%,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产业链向劳动力低廉国家和地区转移是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已经公开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将逐渐萎缩减少,国家政策导向将是严格控制煤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这样的宏观趋势下,泉州靠什么去锻造未来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纺织鞋服万亿产业?

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研判国内外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前瞻性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与战略部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最有可能实现后发先至、弯道超车的世纪性城市产业调整跃迁的重大确定性机会!

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泉州,最怕的是在传统行业存量竞争时代,陷入过去增量时代的路径依赖陷阱不能自拔;作为制造业10强城市,面对新能源汽车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代机遇,泉州不能缺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