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 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
关于本书
《暗店街》是莫迪亚诺在1978年出版的小说,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这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暗店街》是莫迪亚诺公认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一个失忆的私家侦探寻找过去的故事。
核心内容
第一,莫迪亚诺为什么总是写找寻身份、记忆和过去的故事?
第二,《暗店街》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说《暗店街》是一部非典型的侦探小说?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是长篇小说《暗店街》,这是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代表作。
莫迪亚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很高。中国喜欢文学的人,对莫迪亚诺也不陌生,这主要归功于作家王小波,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识了莫迪亚诺和他的作品。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里,直接引用了《暗店街》开篇的那句话:“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从1968年到现在,莫迪亚诺出版了将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今天这本《暗店街》是他公认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一个失忆的私家侦探寻找过去的故事。对别的作家来说,这样的主题可能只是众多主题中的一个,但对莫迪亚诺来说,这是他大部分小说的共同特征: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把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
几十部小说都共享一个特征,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莫迪亚诺是不是一辈子都在写同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找寻身份、记忆和过去的故事?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在问,莫迪亚诺的写作是不是在重复?
莫迪亚诺曾经解释过这个问题,写作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写同样的主题和意象,都是后来觉察到的,在他看来,小说家就像一个梦游者,他在诺奖颁奖演说中这样说,“每本新书在写作的时候,擦去了旧作,我都感到我把它给忘了。在一次次的遗忘中,我感觉自己断断续续地写了一本又一本,然而通常是相同的脸庞、相同的名字、相同的地点、相同的语句从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浮现出来,就好像人们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织出相同的地毯图案”。
莫迪亚诺为什么总是写找寻身份、记忆和过去的故事?这就要说到他的父母和他的写作母题了。大部分作家都有自己钟爱的母题,莫迪亚诺的母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德国占领的巴黎,他出生于1945年,是“战争的孩子”。不过,他在意的并不是宏观的那段历史,而是想要弄清楚他父母的秘密。有个谜团困扰了莫迪亚诺一辈子,那就是,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做了什么?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我们先了解下莫迪亚诺的生平,看看他的父母究竟有什么秘密?第二,《暗店街》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是什么?第三,为什么说《暗店街》是一部非典型的侦探小说?
我们简单了解下莫迪亚诺的生平。
1942年,一个叫路易莎的比利时女孩来到被德国占领的巴黎,她在一家电影公司找到工作。这家电影公司名叫“大陆”,由德国出资,德国人想通过电影这种舆论工具为纳粹政府造势。路易莎会讲荷兰语,她的工作是把德语影片翻译成荷兰语。
几个月后,路易莎遇见了阿尔贝·莫迪亚诺,他是一个从事黑市交易的意大利犹太人。那时候的犹太人都要佩戴一个六芒星标志,象征自己的民族身份。但奇怪的是,阿尔贝从来没戴过这种标志,他给自己伪造了一套假身份。更奇怪的事,发生在1942年早些时候,阿尔贝被逮捕了,本来他要被送往集中营,但他竟然安然脱险。一直有传言说,阿尔贝·莫迪亚诺其实暗中为盖世太保效力,盖世太保指的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
一个在德国电影公司工作的母亲,一个有“法奸”嫌疑的父亲,夫妻俩在二战期间还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所以,莫迪亚诺会说,自己是一个“矛盾和杂种的有机体”。
1945年,莫迪亚诺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小镇出生。他经常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把他托付给朋友们照料,莫迪亚诺寄居在不同的住所,对父母及其朋友们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幼年时,他翻看过母亲的记事本,希望从中能发现母亲在二战中的行迹。青少年时期,他想用写作解答自己对父母的疑问和困惑,他绕着德占巴黎打转,但未得要领,写了20页就放弃了。正好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雷蒙·格诺,这是莫迪亚诺母亲的老朋友,也是莫迪亚诺的文学领路人。
雷蒙·格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是乌力波的创始人之一,乌力波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发掘文字的潜力,尝试新的写作方式。格诺用自己的人脉,把莫迪亚诺引荐到文学圈。1968年,二十多岁的莫迪亚诺出版了处女作《星形广场》,一鸣惊人,获得了一些文学奖项。33岁时,莫迪亚诺已经出版了好几部作品,就在这一年,他凭借《暗店街》获得了龚古尔奖,这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评委会还特意说,给莫迪亚诺这个奖是为了表彰他所有的作品,给这位“同辈中最有才华的作家”补上了一个姗姗来迟的认可。
与《暗店街》一起进入到龚古尔奖最后一轮评审的作品,有一部叫《人生拼图版》,作者是法国作家佩雷克。佩雷克也是乌力波的主力成员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通过文字游戏来探讨迷失和身份。佩雷克的写作主题,听上去是不是和莫迪亚诺很相似?这还不止,莫迪亚诺之所以起《暗店街》这个书名,就是为了致敬佩雷克的另一部作品《暗店》。
那么,什么是暗店?真有一条暗店街吗?莫迪亚诺笔下的地名,通常都有据可查,暗店街当然也不例外,不过,这条街并不在巴黎,而是在罗马。中世纪时期的罗马,很多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都是在没有窗户的场所里进行,这就是所谓的“暗店”,暗店街也因此得名。
我们知道,《暗店街》是莫迪亚诺公认的代表作。这是因为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它都体现出了莫迪亚诺的典型风格。从故事内容来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莫迪亚诺心心念念的德占巴黎。莫迪亚诺很爱看侦探小说,并受到很深的影响,在叙事方式上,他在《暗店街》里几乎完整套用了侦探小说模式。
在正式进入《暗店街》的情节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侦探小说模式。法国文学理论家托多洛夫认为,大部分侦探小说都有双重叙事结构,也就是犯案部分和探案部分。
通常,侦探小说会以犯案开篇,陈述案件,抛出谜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迅速进入探案阶段,读者可以把自己代入侦探的角色,你手上的线索,有时候会把你带入死胡同,有时候又有了转机。到了结尾,故事又回归到犯案部分,谜底揭晓,疑团解开,形成完美的叙事闭环,读者会大呼过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读侦探小说会上瘾。
莫迪亚诺是怎么运用这种双重叙事结构来创作《暗店街》的?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故事。这部小说以男主人公“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我们也通过他的视角来进入情节。
小说一开篇就说,在二战后的巴黎,“我”在10年前得了失忆症,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有个叫于特的私家侦探出于善意,收留了“我”,做他的侦探助理,还给了“我”一个新身份和新名字:居伊·罗朗。“我”和于特一起工作了八年多,现在,于特打算退休,关闭侦探事务所。“我”呢,决心开始调查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失忆的原因。
这就是《暗店街》第一章的内容。莫迪亚诺在一个章节中干脆利落地完成了“犯案部分”。不过,这个故事并不涉及一般侦探小说处理的凶杀、偷窃等案件,“我”和读者要解决的谜题不是找到凶手,而是要找出“我”是谁,“我”为什么失忆?
小说从第二章开始进入探案部分。“我”找到了一条有关过去的线索。多年前,“我”和一个叫“斯蒂奥帕”的俄国人如影随形,经常出入夜总会,“我”得知他最近会参加一个葬礼。
拿到这条线索,“我”蹲守在葬礼现场,希望能遇见斯蒂奥帕,可又担心对方认不出自己。该怎么跟斯蒂奥帕搭讪呢?“我”对他撒了谎,说自己在写一本关于流亡的书。“我”的出现,可能触动了斯蒂奥帕早已尘封的记忆,他热情地把“我”领回家中,翻找出他存放在糖果盒里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很多人都去世了,这些影像是他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据。照片上有个金发女子,名叫“奥尔洛夫”,“我”留意到她,是因为照片上和她亲昵地站在一起的那个男子,长得和“我”很像。
“我”和奥尔洛夫是什么关系?可惜,奥尔洛夫在1950年因为服用药物过量去世了,“我”只能另想办法,从奥尔洛夫的前夫那里得到线索,才得知,奥尔洛夫后来跟一个叫弗雷迪的人好上了。那么,“我”有可能就是那个弗雷迪吗?
这条线索把“我”引向了法国外省的小城市。“我”站在一座废弃的城堡前,心想,自己是不是回家了?这时,有人打断了“我”的思绪,他叫鲍勃,是弗雷迪家的园丁,多年来,他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这座破败的城堡。原来,“我”并不是弗雷迪,鲍勃告诉了“我”弗雷迪的故事。
弗雷迪的家族一度很有钱,后来破败了,弗雷迪就跑去美国寻找发财的机会,在那里他认识了金发女子奥尔洛夫。两人回到法国后,时不时会带朋友来这座城堡小住,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鲍勃突然想起来,“我”就是弗雷迪带来的一个南美朋友,名叫佩德罗。
在月光下,“我”告别了鲍勃,带走了一个装满弗雷迪纪念品的饼干盒。鲍勃还是继续守候在那里,等待弗雷迪的音讯。饼干盒里一张照片的背面有个电话号码,“我”根据它找到了一个地址——康巴塞雷斯街10号乙。开门的中年女性竟然认出了“我”,她叫“我”麦克埃沃依先生。之前鲍勃说“我”叫佩德罗,所以,“我”的真名就是佩德罗·麦克埃沃依吗?
中年女性热情地把“我”迎进门,还问起德妮丝近况可好。德妮丝是谁?“我”茫然无措的反应惹恼了中年女性,她不能忍受“我”竟然忘了德妮丝。毕竟,“我”和德妮丝曾经在这间公寓里恩爱地住过几个月。
那“我们”为什么会离开?中年妇女回忆起了德妮丝当年说过的一些只言片语,德妮丝曾说“这里不安全”,还说我们要“偷渡出境前往瑞士”。这位中年妇女还保留着德妮丝的记事本,“我”从里面找到一份证明文件,上面写着“德妮丝和佩德罗·斯特恩在1939年成婚”。看到这份文件,“我”惊呆了,原来德妮丝在和“我”好上之前结过婚?那个和她结婚的斯特恩又是谁?
“我”目前的调查不仅没有解开过往的疑团,还新添了更多疑问。比如,“我”为什么要冒险偷渡?德妮丝为什么在“我”的人生中消失了?调查一度陷入僵局,直到“我”在酒吧碰见了安德烈。更确切地说,是安德烈认出了“我”,他自称是个赛马师。当年,“我”与安德烈、德妮丝、弗雷迪以及奥尔洛夫常在一起玩耍,“我们”还参加了弗雷迪和奥尔洛夫的婚礼。之前,俄国人斯蒂奥帕给“我”看的那张照片上,弗雷迪和奥尔洛夫之所以亲昵地站在一起,是因为那天他们结婚了。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我们”都想要延续这种幸福。
此时,“我”也恢复了一些记忆。当时,为了保住幸福,“我们”五个人坐火车去了一座边境小城,一路上都避人耳目,后来一起住进了别墅。起初,“我们”小心翼翼地过着隐居生活。但时间一长,弗雷迪和奥尔洛夫放开了胆子,和其他也来这里避难的人搞起了派对。“我”担心,这些放纵的晚会迟早引来警察,检查身份,觉得别墅不宜久留,偷渡才是万全之策。
弗雷迪、奥尔洛夫和安德烈决定留下来,“我”和德妮丝开始实施偷渡计划,给偷渡分子交了10万法郎。为了安全起见,“我”和德妮丝还分成两路,告别前,“我”的心头涌起过一丝不安,但“我”劝自己不要疑神疑鬼,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我”见到德妮丝的最后一眼。“我”跟着一个偷渡分子在阿尔卑斯山中前行,那人说自己要去探路,把“我”留在了原地。十分钟后,“我”明白过来,偷渡分子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被骗了。“我终于躺倒在雪地上。在我周围,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当年要好的玩伴中,现在,奥尔洛夫已死,德妮丝失踪,安德烈不知道后来的事,证人就只剩下了弗雷迪。据说,弗雷迪移民去了太平洋上的一个海岛,“我”去了那里,但寻找真相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就在“我”到那儿的半个月前,弗雷迪驾船出海,船搁浅了,而弗雷迪已不在船上。至此,所有的线索全都中断了,只剩下一条,“佩德罗·斯特恩,罗马暗店街2号”。
“我”会再次开启调查吗?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们知道,莫迪亚诺创作《暗店街》时,使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但它真的是一部侦探小说吗?接下来,我们一起重新分析下这个故事。
《暗店街》一上来,就抛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人公“我”的身份和“我”失忆的原因。接着,作者给出了主人公开始调查的动机,“我”的老板退休结业了,这迫使“我”重新考虑人生,于是“我”开启了一系列的调查,至于调查结果,却是开放性的。可以说,莫迪亚诺写的其实是一部非典型侦探小说,不会给出板上钉钉的答案,他把一切解释权都交到读者手中,让读者手握线索,抽丝剥茧,凭自己的才智拼上拼图。
这个故事看上去没有完结,读者仔细比对书里的线索后会恍然大悟,看到另一个故事:原来,主人公“我”的真实身份就是佩德罗·斯特恩。1939年,“我”和德妮丝结婚没多久,德国占领了巴黎,“我”因为是犹太人,就用假名“佩德罗·麦克埃沃依”来掩人耳目。到了1943年,“我”发觉局势越来越不稳定了,就设法和德妮丝偷渡出境。
到这里,真相算是水落石出了吗?还没完。当读者以为自己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可以纵观全局时,就会发现关键位置上竟然还缺了一块。
《暗店街》的故事大约是从1965年开始的,根据主人公“我”的叙述,侦探于特是在10年前,也就是1955年找到了“我”。而“我”偷渡失败的事,发生在1943年。
1943年到1955年的这段空白期,“我”在干什么?“我”后来失忆是因为在雪地上晕过去的后遗症,还是在这空白的10年中发生了意外?还有,“我”在见到安德烈之后,宣称自己回忆起了偷渡的事。这会不会是“我”根据线索和证词,给自己捏造了一个过去,也就是说,“我”在用虚假的往事填补记忆的黑洞?
这些疑问体现出了莫迪亚诺的叙事魅力。他只说了一个故事,就为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进行无穷地解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比如,《暗店街》里提到,佩德罗·斯特恩出生在希腊城市塞萨洛尼基。如果读者对莫迪亚诺的生平有了解,就会明白他的用意。莫迪亚诺的家族就来自塞萨洛尼基,之后移民到了意大利。
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了,莫迪亚诺在《暗点街》中只是套用了侦探小说的壳。他以探案为由来借题发挥,讲述他最想表达的主题:二战时期的巴黎,凄凉昏黄的街灯,窗户后面的暗影憧憧,通往大楼的幽暗阶梯,形迹可疑的男男女女,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像诺奖颁奖词里所说的,莫迪亚诺的作品“揭示了德占时期的人间世象”。莫迪亚诺揭示出的这一点可能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只是想要破解父母亲的秘密,却在无意中,“运用回忆的艺术,唤起了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
对于莫迪亚诺和《暗店街》主人公“我”来说,关键的地方在于,有了一个过去和一个身份后,他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当下的生活,至于过去的真实性有多少,其实并不重要。莫迪亚诺也在采访中说过:如果过去无法帮助理解现在,那过去就没有价值。
可假如,莫迪亚诺的父母不肯说出过去呢?莫迪亚诺出生的同一年,二战结束。年幼的他,可能出于好奇问过父母二战那段岁月,问过那个时候的巴黎,但他们搪塞过去了。还有一件小事也对莫迪亚诺造成震撼,他发现,自己家底楼的住户名单上有个陌生名字,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后来,他才知道那是父亲用的假名。他隐约觉察到,父亲在二战中有过不堪的经历,可能是冒名顶替、无故失踪、黑市交易,甚至偷窃,这些都是莫迪亚诺在父母和他们的朋友们的对话中捕捉到的信息。
对于这些不堪的经历,我们其实可以理解,那是人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活法。但是,当战争结束后,幸存者们想要划去这段记忆,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噩梦,更重要的是,幸存者们会因为自己活了下来而感到自责。
面对父母的沉默,莫迪亚诺认为自己能够猜出一切,觉得自己能身临其境。莫迪亚诺承认,他会借用父母朋友的名字和经历进行创作。这些普通人的命运,通常附着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记录在无人认领的记事本里。莫迪亚诺会在小说中通过一个地址、一个电话号码打捞起尘封的记忆,唤醒读者的感官,沉溺于怀旧的氛围中。我们甚至可以说,莫迪亚诺写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用谜一样的语句编织一种氛围,用忧伤轻盈的嗓音,来诉说迷茫的青春和易逝的幸福。
我们已经知道,莫迪亚诺大多数作品讲述的都是,找寻身份、记忆和过去的故事。既然这些故事差不多,是不是读一本代表作就可以宣布:莫迪亚诺的书读够了,结束了?如果你喜欢莫迪亚诺的文风,完全可以一本本读下去,它们全都是同一个主题的变奏,像是一个个平行世界。你会发现,小说的主人公会随着莫迪亚诺年岁增长渐渐变老;你会发现,上一本小说里登场的人物在下一本小说中又不期而遇,只不过改换了样貌或身份;你会发现,同一个故事开头在不同小说中有不同的走向。
这些平行世界都根植于巴黎。作家常常会和一座城市联结在一起,比如,狄更斯和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圣彼得堡,可以说,莫迪亚诺和巴黎也联结在一起。莫迪亚诺一辈子都生活在巴黎,也只愿意描写发生在这里的悲欢离合。莫迪亚诺回忆说,他从八九岁起,就独自漫步街头,探索未知的街区,想象发生在那里的故事或秘密。每个人都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抱有特殊感情,而莫迪亚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那份深情,巴黎“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年岁流转,城市的每个街区、每条马路都能勾起一段回忆、一次相遇、一份悲伤、一段欢乐时光。”
莫迪亚诺是一位为巴黎而生的作家,他的小说不仅是在怀念过去,也是在为巴黎这座城市树碑立传。在他的笔下,巴黎并不是冷冰冰的大城市,他在这座城市之上构建起了记忆的迷宫,他曾说,自己只是在不停地挖掘“巴黎的秘密”,《暗店街》和他的其他作品就是进入这座迷宫的钥匙。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我们能嗅到时间的气息,接收到久远的声波,行走在记忆的迷雾中,就像置身于一场介于清醒和沉睡之间的梦,而莫迪亚诺既是梦游者,也是造梦者。
到这里,《暗店街》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
第一,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在1978年获得法国最高文学奖项龚古尔奖。之后,莫迪亚诺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作品“运用回忆的艺术,唤起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揭示德占时期的人间世象”。
第二,莫迪亚诺父母在二战中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和德国纳粹理不清的关系,给幼年的莫迪亚诺带来了困惑,也成了他写作的主题之一,他试图要解开父母的秘密。
第三,《暗店街》不是侦探小说,它借用了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实质上还是要描写德占时期普通人的生活。莫迪亚诺曾被称为“我们时代的普鲁斯特”,他和普鲁斯特都是回忆大师,都很痴迷过去和记忆,但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普鲁斯特是在细枝末节里浮现出往昔岁月,就像一幅生动的绘画。莫迪亚诺的回忆则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只有片段。
对于这种差异,莫迪亚诺曾经解释过:普鲁斯特生活的19世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可以借助耐心和坦诚来追寻逝去的时光,而莫迪亚诺所处的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这种不安和不确定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要想追寻记忆,需要不停地与遗忘抗争,不过,在他看来,“但或许这就是小说家的天职,面对遗忘的巨大白页,让模糊得只剩一半的只言片语浮现出来,就像在海洋上漂流的冰山”。
撰稿:黄昱宁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