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关羽者舍张辽其谁

儿时,从“曹操樊城追刘备”听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捧胜家的臭脚,不问青红皂白地成了曹操的“粉丝”,爱屋及乌,便喜欢上了张辽。正因当时不带 “抑曹扬刘”的世袭正统情绪,所以每当张辽在疆场上杀敌取胜便会不由自主地击案叫好。后来我竟常常对“三国”问题有着叛逆性思考,譬如张辽其人。对照《三国志》来重读《三国演义》,这样的想法愈发坚定:关羽虽被后人奉为“武圣人”、“武财神”等诸多神祇形象,但就“三国”时期的功勋和作用来比较,张辽要远胜关羽!

为什么非拿关羽与张辽相比,而不是夏侯惇、许褚、赵云、马超、甘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呢?

其因有二:其一,张辽与关羽的人生有过若干交集。他们曾有过超一般朋友的深厚友谊,所谓惺惺相惜是也!二人之间的交集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张辽劝降,关羽提出降曹的三个条件:“第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请给 俸禄 养赡;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是罗贯中老先生赠给关公的一个台阶、一块遮羞布。另一个版本是《蜀书·关羽传》中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是“擒”而不是“劝降”,这里面差别很大。曹操为了彻底留住关羽,让张辽进行试探,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两个版本都说明,关羽能向张辽敞开心扉,是充分信任和钦佩张辽的,把张辽作为人生知己。在袁绍大将颜良攻白马之时,“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两人共同掌印,浴血奋战,一起“抗过枪”,可谓四大铁之一,关系非同一般。

其二,二人的为将轨迹极为相似,在各自国家所担负的职责也太过相近。

“温酒斩华雄”是“十八路诸侯征董卓”之时关羽建下的不世奇功,“解白马之围”中“策马刺良(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也说明关羽单兵作战能力无可匹敌。《三国志》记载征昌豨之战中,张辽“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只身入虎穴探得虎子,与杨子荣一般无二。斩上将人头是本领,说服一敌将弃战投降就更加令人佩服了。在“屌丝青年”的奋斗阶段,关羽展示的是他的勇武,张辽兼以谋略示人。更胜一筹者不说自明。

当进入人生第二阶段,二人从事的工作又极其相似。都是“天降”般的大任。关羽镇守荆襄。这是出川与入蜀的必经之地,蜀国扩张的通道和坚守的门户,关系蜀帝国的生死存亡,经略此地者必非常人。张辽镇守合肥。此处亦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有丝毫闪失,则北方乱矣、危矣!两人做的都是急难险重的工作,不能有万分之一的差迟。两人做得怎样呢?关羽输得很惨,丢了荆州,丢了人头,丢了蜀汉在三国之中的精锐之“势”,给经营西川的诸葛亮出了个大难题,为早东吴二十余年被司马氏平定埋下了伏笔。相反,张辽却做得极为成功,哪怕年已花甲、病入膏肓,东吴之人仍不敢对合肥有任何非分之想。张辽守住了合肥,也成功地稳定了华东局势,为三国大和平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二人的失败与成功就像贾天祥的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万劫不复,反面却是流芳千古。这是笔者认为张辽超过关羽的关键所在。

两人的优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从战场上的功劳比较。

  大将应首先是战略家。能够纵揽全局和坚定执行首脑的战略方针是基本要素。比如林彪在打四平与打锦州的选择上,战略意识就输了毛主席一筹,还好林彪最终执行了毛主席“关门打狗”的战略。刘备和诸葛亮在入川之前给关羽定了一条大方针,大意就是“东合孙权,北拒曹操”。这八字方针穷尽了刘备和诸葛亮毕生心血,是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其精要便是“拒”字,拿稳坐住,不能枉动,能守一天则守一天,能守一年则守一年,能守到曹操、孙权老死最好。待一切准备妥当,一统天下的事由西蜀的顶层设计者们从长计议。这个战略关羽执行得怎么样?一塌糊涂!

先看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开始对曹操作战,从表面上看,此一战节节胜利,曹将于禁全军覆没,关羽又乘胜斩了曹将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一大群粉丝摇旗呐喊,此时的关羽真正到了红得发紫的地步,《三国志》称其“威震华夏”。不得了啊,一代奸雄曹操都被雷倒了、震住了、吓傻了,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但战术上的胜利掩盖不了战略上的疏忽,孙权该出手时就出手,派吕蒙“白衣渡江”,一举端了关羽老窝。这便是关羽不认真执行即定方针造成的无可弥补、不可原谅的军事和政治上的损失。真不知以刘备和诸葛亮为首的西川人众骂了多少回关羽的祖宗十八代,这还不解气,最终刘禅封了关羽一个谥号:壮缪侯。壮则壮矣,勇亦勇哉,荒缪却是古来无出其右者。

再看张辽。曹操把合肥交给他时,也定了一条方略,“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面对这一嘱咐,张辽毫不含糊,还将此策略掰开揉碎在指挥部里贯彻下去。“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如果面对孙权漫山遍野的军兵,心里稍有犹疑,方寸一乱,曹操的战略便难得执行,合肥便十死无生,命运掌握在了张辽的手心。当上皇帝后的曹丕始终对合肥一战念念不忘,“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召虎是春秋时的贤臣,这个称号不是随随便便给人的。当张辽年迈多病之际,仍然屯守在此,孙权警告手下将校:“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后来张辽真的就拖着重病之躯,打败了吴将吕范,使合肥安然无恙,这种功绩历史少有。

此处张辽胜关羽多矣!

从人格魅力上比较。

关羽爱逞匹夫之勇,且逞勇不分时间、地点、人物,经常得罪人。马超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醋劲大发,“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这是成心破坏团结合作的大局啊,个人英雄主义显露无遗。好在诸葛亮抓住了关羽三寸:“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羽是高兴了,马超怎么想?魏延怎么想?孟达怎么想?黄忠怎么想?说到这儿,不由想起小学课本上描写公鸡比美的课文,“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这哪是将军的做派与胸襟,分明是公鸡的化身。因其不善于拢络人心,高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同僚心里种下了忌恨的种子,“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战局出现重大转折之际,角色球员不但不给力,还来了个釜底抽薪,自摆乌龙,“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关羽不败才怪。蜀国文官廖立这样评价他:“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恰如其分!

张辽在团结问题上处理得极为妥当。大敌当前之时,“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这既是褒扬李典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的立场,更是彰显张辽强大的感召力。大战之际,张辽身先士卒,从早晨打到中午,当手下兵丁被围大呼“将军弃我乎”时,张辽没有因为他们是普通士兵而视之如草芥,他再次冲入重围,救出馀众,这是有难同当的“人本主义”精神。张辽受到魏文帝加封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以主将之荣为荣,这是心悦诚服的表现。毛主席说“团结一切要团结的力量”,张辽是个标杆!

历史不可倒退,但可以假想。试想,如果张辽在合肥不能成功镇守,不能一次又一次地挫败孙权北上的雄心,哪怕失守一次,三国的大势与平衡必将被无情打破,那时的中华大地定将陷入无尽的战争苦海。

张辽的一生是与合肥分不开的。我没去过合肥,不知道当地是否有张辽的祠堂,若有、若我至合肥,定当拜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