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三十岁左右的男人,都不着急找女朋友了?
教师心理是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具有某些鲜明而稳定的职业特点。根据教师心理结构的内涵,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教师心理=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换句话说,教师心理结构是由其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因材施教的职业技能和为人师表的职业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
由于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因此,教师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从事任何活动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是教师”,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位置上;也由于教师具有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感知敏锐,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还由于教师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行为修养,因此,教师不仅以向学生无私地传授知识为职责,而且总是以自己的言行、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形成教师心理品质的客观条件。大家知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研究教师心理特征不能离开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不能离开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来考察。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最鲜明、最突出、最集中地体现在“教书育人”上。教书育人,既反映了教师的职业地位,也反映了教师工作最本质的特征。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工作有如下四个特点:
潜移默化的教育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体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这就决定了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塑造一代新人的过程中,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
所以,人民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思想战线的战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带头人。
教师工作质量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不只与那些以“物”为对象的工作有所不同,就是与以人为对象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教师是以自己优秀品质的总和来影响学生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思想品行荒谬的教师,只能教给学生“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后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这不仅不能造就新的战士,而只会给社会增加黑暗。显然,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工作,事无巨细,始终具有教育性,始终是为了培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榜样。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予青少年,而广大在学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世界观、思想品德、作风仪容、处世态度,甚至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跟教师学,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经受学生最严格的监督。正如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人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更加高尚美好。
传道授业的无私性
教师工作的无私性,是被教育工作这种特殊劳动的连续性所决定。
教师的工作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中断。
比如,一个教师对某一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为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教师往往要超越“下班”的时间界限和校外的空间界限。
可见,教师工作无时空界限,“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干不完的星期天”,确实是他们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师倾注在学生身上的心血和精力,真是难以用数字统计、表达出来。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有着“竹筒倒豆子”那样毫无保留和毫无私心的精神。如果说在旧社会形成的师徒关系中“留一手”的知识私有、技艺私有的观念,至今仍然在其他行业残存的话,那么,知识私有、技艺私有的观念,在学生面前,教师从来就是少有或者基本不存在。
众所周知,尽管教师不一定是某门学科的专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有多寡、高低之分,然而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或自己仅有的本事,都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
尽管有的教师限于水平,这种心情不一定能产生理想的效果,甚至有时可能引起学生的某些不满,但是,从传道授业的无私性来说,这却是教师共同的心愿。
因材施教的创造性
教师的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有创造性的工作。虽然教师向下一代传递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行为准则与科学家“生产”知识有所不同,似乎是重复性劳动,属于知识的“再生产”。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劳动为一创造性的劳动。
因为社会主义新一代既要求全面发展,又要求因材施教,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机勃勃,成长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在知识体系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而决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死模式或框框去教育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
所以,教师工作远找不到一种一成不变的程式,它不但永远是一项充满着创造性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塑造新一代心灵的艺术。
教师尽管不一定会设计高大的建筑物和精密的器械,然而他们却能塑造学生美好、高尚的心灵;教师虽然不一定能创造出优美的画卷和雕塑品,可是他们却能启迪学生去憧憬未来。所以,教师这种培育人的创造性劳动,理应受到社会的珍视和尊敬。
衡量效果的综合性
教师劳动“加工”的产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产品”加工生产的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以及质量特性的标准,都带有综合的多方面的要求。
例如,教育目的中有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在德育中有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要求;在智育中有知识、技能、技巧及发展各种认识能力的要求;各门不同学科,又有其各自的特殊要求;等等。
上述情况说明,教师工作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它周期长,牵涉的因素多,需要依靠日积月累的长期努力,需要不断克服来自各方面的消极影响,需要教师集体的协同劳动。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可能由某一门课或某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
要衡量教师工作的效果,必须积累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正确处理好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的辩证关系。在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集体,提高教师集体的劳动效益,齐心协力培养新一代。
教师心理品质的特点
人们常把教师心理和教师的思想现状混淆不清。比如,一谈教师心理,就把它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诸如工作累、待遇低、生活苦等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连在一起,而对于教师所应具有的心理品质,总是抓得不准,谈得不深。当然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均属于教师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们却有区别,教师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本质的反映,它应是积极的、能够推动教师工作的品质。
教师的思想现状,则是教师对当前生活状况的反映,它毕竟是一时的或短暂的表象,它并不是教师的心理本质。
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在教师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教师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性格、才能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工作特点的反映,是教师应具有的共同的和典型的心理特征。
有经验的教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能根据学生的答案,作业,提问等判断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以及他们的困难所在等等。同样,在学生纪律方面,善于及时观察到违反纪律的预兆,因而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因此,教师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当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他能够观察到,并关心、体贴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
当由于某种游戏或什么课外活动的引诱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他能够明察秋毫,找出原因,并且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由于别人的嘲笑、讽刺,使有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时,他能够通过日常观察,得知真情,以便对症下药,医治学生心灵深处的伤痕。
教师感知的敏锐性,还表现在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