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勃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贝勃定律是一个“狡猾”的定律。它的效应在各个方面几乎都能屡试不爽。
因为,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总是会有一种逐渐适应的机制。有头脑的人会利用贝勃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
在情人节就剩两个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
而那个从来没的接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红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一块钱的东西突然涨到两块,你会觉得很贵,甚至是无法接受。而五百块的衣服也涨了五块,你就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熟悉的人对你很好时,你会觉得不以为然,而陌生人对你稍微好点,你会感动到非常感激。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父母的唠叨烦躁不已,出门看路,不要抽烟喝酒,预告有雨记得带伞……你把这种关怀当成了一种习惯,觉得理所应当。
而如果是你心仪的人,可能只是一个朋友间的礼貌问候,你却如获至宝,感激涕零。
这些都是“贝勃定律”的系列反应。有人也许曾经产生过同样的感受,有时候感觉陌生人都比家人对自己好,事实上,我们是在贝勃定律影响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错觉。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某种模式,就会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
所以要不断改变这种模式才能获得更和谐的关系。
我们与亲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照顾,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一长,我们就习惯了这种关爱,感觉也变得麻木了,而陌生人偶尔一次关照我们,会让我们感觉特别感动。
如果你觉得自己经常“吃力不讨好”,那么也可以从贝勃定律中找出路。
对朋友,家人,恋人,都一视同仁的好,然而,却不要一下子付出你的所有热情。
想想看,当你的精力达到极限后,你可能会无法投入更多,而这时候,你的亲人朋友恋人还在期待你的新花样。这样你很可能成为抱怨的对象。
而你一步一步的深入好的程度,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贝勃定律也常常会用于谈判或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有某公司做了一个这样的测试,人事部门先对整个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者裁员,使其他员工习惯了这次冲击。
然后,一直到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才把茅头指向真正要裁员的对象,这样,对公司的人事管理带来的直接冲击和伤害会减少。
在销售管理中,也有这样的案例。有销售头脑的商家会利用贝勃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的事情。
商家在成本压力下需要涨价,可以通过小幅加价的方式,尽量给予消费者小的刺激,让人易于接受,产生不了大的心理反应。
比如一瓶2.5元的饮料,上涨到2.26元,人们心理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直接调到3.5元,消费者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反应,怎么这么贵,不买了。
商家就是利用人们对小幅涨价不明显的心理,一步步调高商品的价格,他们会小幅度上涨,在人们都接受以后再加价更多。
通过多次小幅加价,让消费者在没有刺激或刺激很小的情况下,逐渐对涨价麻木。
另一方面,商家可以通过部分产品涨价的方式,先让一部分价格小幅增长,经过一段时期后,再让一部分涨价,这样给予消费者的刺激也比较小,易于接受。
在进行连带销售行为时,销售人员也可以采用这一心理学效应。
假设客户购买了一件4888元的笔记本电脑,这时如果客户同时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你可以顺带推荐一款价值几百元的音箱产品。
如果你为客户介绍了一款价值几千元的音箱,那么他很可能不会接受,但是如果只有几百元,他会想既然买了接近五千块的电脑,那么几百块的音箱并不算什么。
根据客户的这种心理,销售员还可以推荐一些价格低的附属商品,例如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
贝勃定律在谈判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般有经验的谈判专家都是在谈判临近结束时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条件,而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也就不怎么在意后来才知道的那些缺点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深谙“贝勃定律”的人,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理解他人,并产生共情,以对方的思路和出发点去预设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烦恼与不平衡。
知足常乐,不断反省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控制心智,不把别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聪明之举,而且是给自己创建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同时,善用贝勃定律可以为你的销售及谈判技巧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