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遗址说阳城
文/王明见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公元前210年夏天的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异常炎热,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驾崩好几天了,但天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位伟大帝王的尸体和一堆咸鱼摆放在一起。
帝国的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正在商量着一件改变历史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李斯妥协了。他和赵高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新一任皇帝,并草拟了一份新诏书,命令远在边塞的始皇帝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扶苏见到诏书,居然痛哭失声,然后自杀,而蒙恬后被逮捕拷打致死。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沙丘之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描述了此事的经过。
不论“沙丘之谋”真假,当时有关胡亥篡位的事情已经在民间流传。当扶苏自杀时,阳城人(商水)陈胜正在军队里服役。很快,军人之间便流传着他们的最高统帅非正常更替的故事。 刚刚听说这个故事时,陈胜只是把它当成饭后的谈资,他不会想到,自己这个下级军官会和曾经的帝国接班人扶苏之间产生怎样的联系。
商水县(阳城)城西南约12公里处,就是舒庄乡后陈村,据传为陈胜的老家。毗邻后陈村,有一个村子的名字非常特别,叫扶苏村。扶苏自杀时远在塞外,中原腹地为何会有一个扶苏村呢?当地村民说,当年陈胜为了纪念扶苏,曾在这一带修筑了一座扶苏城,还修了一座扶苏墓。历史上陈胜后人在这里还建有一座扶苏寺,每到清明时节,当地人还要到寺里祭祀扶苏。
我查了查资料,陕西临潼也有一座扶苏墓。若从历史角度来看,似乎临潼的扶苏墓真实性更大一些。商水的扶苏墓,似乎连衣冠冢都谈不上,因为扶苏自杀远在边塞。但商水扶苏墓,也是很有些历史的。宋代《舆地纪胜》中记载:“在(商水)县西十二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公子扶苏,此城盖涉所筑。”《大清一统志》也云:“扶苏墓在商水县城西南二十五里。”
如今,扶苏城和扶苏寺已不见踪迹,只扶苏墓仍坐落在扶苏村的田间。但在1978年,商水县文物队在对阳城遗址考古挖掘时,曾在这里出土了一批陶器,陶碗底部有“扶苏司工”字样 (如果哪位有兴趣,我们商水县“阳城文化研究会”可提供实物照片及权威专家书信为证)。这些实物充分证明了我们商水县才是真正的秦阳城,而扶苏村扶苏墓的存在也为陈胜是商水人提供了有力证明,因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陈涉世家》里明确记载,陈胜起义时为了突出起义的正当性“乃假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那么,他在自己的家乡阳城为扶苏建一座纪念性假墓或者衣冠冢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扶苏村村民世代传说他们是扶苏部下的后裔,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扶苏墓圆形墓冢直径约5米,外砌水泥围墙,墓冢前立有3米高的扶苏墓碑。墓碑南侧,是高4米多的扶苏雕塑。公子扶剑而立,面容忧愁,让人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现在的扶苏墓为2004年整修,墓的一侧,有一块立于1978年12月的扶苏墓碑,落款是“商水县革命委员会”。陈胜为何要在故乡大张旗鼓地为扶苏修墓?道理很简单,因为陈胜起义时打的就是扶苏的旗号,没有了扶苏,陈胜起义就师出无名,就是暴乱,没有了扶苏,陈胜起义可能就没有了“理论基础”。
在扶苏村北边,后陈村东头塑有陈胜像,焚香烧纸的特别多,特别是后陈村,给陈胜烧纸的还不少,他们认为陈胜是他们祖宗。我们还和一位老者聊了聊,老者读过很多书,对历史有研究。老者说,扶苏埋在商水不可能,商水秦汉叫阳城没疑问。老人们说阳城原来设在商水县大武乡固现村,因风水先生说固现没有囚地,就设在扶苏,那时不叫扶苏,就叫阳城。
我这里要对那些为傍名人搞旅游而与商水争夺“陈胜故里”的几个“阳城”讲点道理,普及一下权威司马迁的几句核心语言。《史记.陈涉世家》曰:“陈涉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所说的阳城就是现在的商水,因为唯有商水才与“阳夏”太康最近,才可能与吴广“皆次当行”。《史记》还记载赵高污蔑李斯的罪名道:“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汉书》说“楚盗乃丞相旁县之子”,丞相是上蔡李斯乃是众所周知,楚盗就指陈胜,上蔡与商水阳城才是邻邦县,所以“郑州登封说”“南阳方城说”在《史记》《汉书》的记载面前不攻自破,与商水争夺“陈胜”毫无道理。陈胜假借扶苏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改阳城为扶苏,筑扶苏墓,建扶苏城是必然的。
宋人孔武仲有诗《吊扶苏》云:“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这便有对扶苏的一些埋怨了。王桐龄《东洋史》记载,在日本有一支从中国大陆渡海过去的专司蚕桑的部族,族长融通王自称是扶苏的苗裔。真实与否,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间设计了“仁者必有后”的模式,这也算是对扶苏灵魂的安慰了。
说罢商水阳城扶苏墓,再说陕西绥德县城还有几处扶苏的遗址。一处是绥德县城南一公里处的“呜咽泉”,相传即扶苏赐死处。呜咽泉是在陕北高原上那种随处可见的甘泉,它从石缝中泛出。仔细一听,竟叮咚有声。它形成一个小水泓,散漫开来。听其声仿佛人在呜咽,观其形又似一滴巨大的永远抹不干的眼泪。由于这些形声的特点,后人得以附会,给这个普通的山泉赋予悲切的人文色彩。山川草木有知,怎不会为秦公子扶苏的悲剧命运而深深同情呢?明代王琼曾作《呜咽泉》:“城东五里卢家湾,寒泉迸出石垒山。泉声似泣还似诉,仿佛公子遭谗奸。昔人已矣恨未已,无情却作有情比。题名呜咽万世传,恨在人心不在水。”还有个叫马祚旭的乡人,脱口吟出:“不念青宫重道情,忍教孤孽作同声。游人听说泉呜咽,云树凄迷泪欲倾。”其实,从古到今,人类同情仁义之士的悲剧这一情感基点是息息相通的。
与扶苏墓有关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流传颇多。但我对商水扶苏墓的传说更为认同:据说,陈胜选好扶苏墓址后,跟随扶苏与蒙恬戍边的部下有很多人来到陈胜家乡阳城,这些人每人脱下一只鞋装上土,仅限每人一次,就堆起了庞大的墓堆。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当黄昏降临,扶苏墓上空,乌鸦遮天,叫声凄惨,凡对陈胜、扶苏、蒙恬的历史略知一二之人,闻之无不怆然泪下。
我和几个文友徜徉于扶苏墓前,看那苍黑的松柏枝叶,在冬日的冷风中萧瑟着干枯着,却倔强地挺立着,我心潮难平。当年陈胜那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迈,仿佛就在眼前浮现,“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的形象在愁容满面的扶苏像前却分明已成了久远的回忆。陈胜吴广、扶苏蒙恬、赵高李斯......他们都在“俱往矣”的感叹里化作历史云烟,一个个被现实撕成碎片。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强国梦,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扎扎实实团结奋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相信,能够留住家乡那些四处打工流浪的脚步,引领着故乡的人们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为父老乡亲撑起一片幸福蓝天的那个人、那些人,无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作者简介
王明见,河南省商水县作家。《梦游夔门》获得第二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词大赛铜奖。长篇小说《飞龙舞凤》正在河南职工网等网络媒体连载,另有小品《抬椅子》、长诗《为诚信商水唱支歌》、散文《耳边飞扬打夯歌》等散见于《中华诗词学会》《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周口日报》《周口晚报》等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