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配套”花光自己的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最近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叫:买你买得起的最好的。这个笼统的说法不知道是否包括为之配套的一切,每一样都要最好的可不容易,但愿持此观点的人不要掉进“配套效应”的陷阱。

“配套效应”又称“狄罗德效应”。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尼斯·狄罗德。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可他穿上这件睡袍在家中反复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于是,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了。书房的摆设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然感到非常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狄罗德后来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这个新概念,就叫“狄德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有人送了他一双象牙筷子,纣王非常喜欢。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脚踩高台广室。怀有这样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当然,箕子的担忧有点像“蝴蝶效应”,未必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狄罗德效应”却的确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

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但切忌为了配套而让自己疲于奔命,进而偏离了生活的正常轨迹。

如何让我们不受“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让我们记住智者苏格拉底的这些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