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寒痹症的中成药
十种用于风湿寒痹症的中成药
痹症是肌肉、关节、筋骨的痛、麻、热、肿,活动受限,得病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人体自身正气不足;二是因为风、寒、湿三气合而侵犯人体,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这些病根据发病位置的不同,在西医分属不同的疾病如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疼痛等。
导致痹症的原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也有所区别,这就需要患者在选药的时候要辨清。行痹:受风邪侵犯比较厉害,表现为肌肉、筋骨和关节处游走不定的疼痛和麻木,治疗以祛风为主,如追风丸或疏风定痛丸。寒痹:寒邪比较重,大多就是单纯的疼痛,而且是冷痛、紧痛感,天气转凉时病情通常会加重,治疗以祛寒为主,如木瓜丸。着痹:湿气比较重的叫做着痹,因为湿性重着,往往侵袭足膝,使之红肿热痛,下肢沉重,治疗以祛湿为主,如国公酒或天麻丸。热痹:如果感受风、湿、热邪,或者湿久郁而化热,邪气侵犯关节,除了关节活动不利,还表现局部发红发热,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如豨桐丸或风痛定胶囊。
因此需区分风湿寒痹和风湿热痹的不同,对症选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有颈肩不适,腰腿疼痛等症状,而且一遇上阴雨天,病情就发作或加重,遇暖则轻,这种就属于风寒湿型的痹症。与风寒湿痹不同,热痹是由于感受风、湿、热邪,或者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导致的,一般发病比较急,肢体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不能屈伸,得冷则舒等。以下逸仙药师主要介绍十种用于风湿寒痹症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1、木瓜丸:由木瓜、当归、川芎、白芷、威灵仙、狗脊(制)、牛膝、 鸡血藤、海风藤、人参、制川乌、制草乌组成。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瘦病,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痠软。
2、小活络丸:由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组成。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3、大活络丸:由蕲蛇(酒制)、草乌(炙)、豹骨、人工牛黄、乌梢蛇、天麻、熟大黄、人工麝香、血竭、熟地黄、天南星、水牛角浓缩粉等 50 味组成。祛风,舒筋,活络,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肢体疼痛,手足麻木,筋脉拘挛,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4、独活寄生颗粒:由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党参、杜仲、川牛膝、茯苓、甘草、桂枝组成。补益肝肾,养血舒筋、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所致腰膝冷痛,屈伸不利。
5、风湿定胶囊:由八角枫、白芷、徐长卿、甘草组成。活血通络,除痹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肋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6、疏风定痛丸:由马钱子粉、麻黄、乳香、没药、干年健、自然铜、地枫皮、桂枝、牛膝、木瓜、甘草、杜仲、防风、羌活、独活组成。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闭阻、瘀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冷痛、刺痛或疼痛致甚,屈伸不利、局部恶寒、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及跌打损伤所致的局部肿痛。注意不宜久服。
7、国公酒:由当归、羌活、牛膝、防风、独活、牡丹皮、广藿香、槟榔、麦冬、陈皮、五加皮、厚朴、红花、天南星、枸杞子、白芷、白芍、紫草、补骨脂、青皮、白术、川芎、木瓜、栀子、苍术、枳壳、乌药、佛手、玉竹、红曲组成。散风祛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邪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
8、天麻丸:由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盐炒)、牛膝、粉萆薢、附子(制)、当归、地黄、玄参组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用于风湿瘀阻、肝肾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痠痛。
9、秦川通痹片:由秦艽、川芎、威灵仙、桂枝、独活、木瓜、炙黄芪、干姜、牛膝、当归、苍术、甘草组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肢体疼痛,麻木拘挛。
10、风湿寒痛片:由青风藤、桂枝、独活、羌活、牛膝、桑寄生、茯苓、附子、秦艽、鹿茸、威灵仙、薏米、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当归、赤芍、木香、延胡索、黄芩组成。祛风散寒,除湿活络,滋补肝肾。用于肝肾不足,风寒湿痹,关节肿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
用于风湿寒痹的中成药还有壮骨木瓜丸、木瓜通痹胶囊、追风透骨丸、祛风舒筋丸等,外用的药膏有麝香追风膏、狗皮膏、伤湿止痛膏、复方南星止痛膏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因为有的药品不宜久服。
一个舒筋通络的神方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贯通,生生不息。
故采用不仅可治眩晕头痛,还可治肝风动,惊痫抽搐,肢体麻木,足不遂,风湿痹痛等的天麻上场。平肝阳祛外风,通经络止痛。正是下病上治之体现。
五味均是肝经的活跃者,肝主筋藏血,筋脉爽利,血行有源,腿脚痛当然易消。
用法服法:制作为细末,每次服1.5g,酒调下。
名医名方补肾通脉汤主治:足跟痛症
名医名方------补肾通脉汤
李方,生于1944年,1970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病专业30余年,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勤奋钻研,广集中西医之精华,博采各家学说之特长。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各种骨折不愈合、慢性骨髓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内服外治,结合手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疗效显著;还擅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内服外治及灵活的手法推拿、正骨理筋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组成:熟地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断12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冲服),独活12克,威灵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乌、生草乌、川芎、三棱、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制马钱子2克,细辛12克。
功能:补肾通络,温经散寒,壮骨柔筋。
主治:足跟痛症。症见腰酸腿困、足跟骨疼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减轻,辨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者。
用法:内服药急火煎沸后,慢火煎半小时滤液,加水再煎半小时,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饭前温服。
外洗方加水至可以淹没足踝,煎40分钟后,泡洗足跟,每日1~2次,每剂药用5天。因外洗方中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等药有毒性,故切勿内服,皮肤有破损者也不宜使用。
方解:足跟痛症西医一般认为与纤维组织炎、局部炎性渗出及骨内压升高有关。中医认为此为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方中熟地、当归、补骨脂滋补肝肾、壮骨柔筋为君;黄芪、白芍、丹参、川断、三七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协助君药为臣;威灵仙、川芎、独活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牛膝归肝肾经,擅通经络,强壮筋骨,活血止痛,引药下行。外洗方中乳香、没药、川芎、三棱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马钱子通经络、除风湿,为镇痛要药;川乌、草乌祛寒镇痛,对炎性渗出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对炎性过程中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药理研究发现川芎、丹参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黏凝状态,使微血流加快、微血管形态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减少或消失,从而改善微循环,有效降低骨内压,减轻疼痛。
临床应用:足跟痛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认为与肝肾亏虚有关。中老年人,特别是形盛体弱者,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复因慢性劳损或闪挫,伤及筋骨,又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肝肾经脉气血受阻,瘀血阻痹。治疗中应抓住“虚”和“瘀”这一关键,虚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为其本;瘀为外邪侵袭,血瘀痹阻,筋骨疼痛,为其标。临床应用中,对于足跟痛症以及由于骨质增生引起之踝膝关节疼痛属于上证者多有效验。由于本方有强筋壮骨作用,故久服之可以延缓关节退行性改变。如有关节冷痛,恶寒喜暖,内服方中可加制附片12克(宜久煎),以加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疼之效。本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足跟痛外治法足跟痛是中老年人以足跟部疼痛为特点的常见病证,多由肾虚、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或足跟底部骨质退变、增生引起。采用中药外治可获良效,以下验方可供患者选用:1.米醋1000克,适当加热后浸泡患足,每次一小时,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2.透骨草、寻骨风、老鹳草各30克,黄花蒿2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竭各10克。水煎,趁热洗足,每日两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一疗程。3.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配好。取适量与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洗净的足跟患处,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用药1~2次即可见效。此方对由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肿胀疼痛,有明显的消肿止痛效果。(中国中医药报 郭旭光)足跟疼痛治有方
足跟痛,常引及脚垫,不能承重,行则见跛,入夜尤甚,令人烦恼不安。此病多因穿鞋过大常撞击足跟,跑步过久或速度过快,所跑路面凹凸不平或过硬,引起跟骨骨膜炎、滑囊炎、足跟前筋膜炎或跟部脂肪垫炎,发生疼痛。另一种足跟痛则无上述外界刺激因素,而因肾气不足所致,常见于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
疏通法:让患者平坐于地,直膝,双脚及趾慢慢用力,向脚背钩弯,及至最大限度并保持秒钟,然后慢慢放松,连续5-10次。此法可使小腿后肌肉及足跟部肌肉伸展,血循增加。中医则认为此法可使肝、脾、肾经的经络得到疏通,达到止痛目的。
药浸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日2次。上述药物有祛寒除湿,和血止痛之功。
尿渍法:取较大花岗石,锻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足跟离石有一定距离,任水气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也可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兑和,取代童便,亦效。
内服药:对肾气不足所致的足跟痛,除采用前述几种方法外,尚须内服中药配合治疗。基本方为:熟地、枸杞、肉苁蓉各20克,牛膝、伸筋草、续断、杜仲各15克,水煎,每周服三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五川灵仙汤”治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尤以女性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作痛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笔者采用自拟“五川灵仙汤”熏洗治疗足跟痛百余例,屡用屡验,一般治疗10~15天,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介绍如下,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将前12味药物放入锅中,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时,煎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加热可继续使用,每次熏洗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2天。每次熏洗前必须将药液加热后熏蒸和浸洗。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属于肝肾阴血亏虚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方中川乌、川椒、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玄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益肝肾,强健筋骨;芒硝软坚化结、消肿止痛;食醋中的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之力。诸药煎汤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达到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失。
祛风活络药
中成药组成: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制乳香、制没药。中成药功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多用于治疗中风及痹证。症见一侧偏痿、手足麻木不仁或疼痛,或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现代用于脑血管意外及中风后遗的半身不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玉真散中成药组成:生白附子、防风、白芒、生天南星、天麻、羌活。中成药功用: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用于破伤风及外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青肿疼痛、兼治冻疮。现代多用于破伤风之牙关紧闭、口眼明斜、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亦可用于狂犬咬伤痉挛。中成药剂量:散剂:3
强力天麻杜仲丸中成药组成:天麻、杜仲、牛膝、当归、羌活、独活、生地黄等。中成药功用:祛风活血,舒筋止痛。用于中风引起的筋脉掣痛、四肢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顽固性头痛。中成药剂量:胶囊剂:60粒/盒,口服,5粒/次,1—2次/日。
天麻壮骨丸中成药组成:天麻、目本、川芎、杜仲、独活、豹骨等中成药功用:用于头晕脑胀、偏正头风,脊背酸痛、风湿骨痛、神经衰不等。中成药剂量:丸剂:60粒/瓶,口服5粒/次,3次/g。
再造丸中成药组成:人参、黄芪、薪蛇肉、天麻、威灵仙:羌活、白芷、川芎、麻黄、肉桂;全蝎、水牛角浓缩粉、血竭、三七、沉香、麝香、牛黄、乳香、没药、骨碎补、松节、朱砂等。中成药功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舒筋止痛,镇静安神,清热熄风。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
偏瘫复原丸中成药组成:黄芪、人参、川芎、三七、沉香、肉挂、冰片等。中成药功用:补气活血,祛风化痰,通络。用于气虚血癌、风痰阻络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症见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盛气亏、言语不清、足膝浮肿、腰膝无力、行步艰难、筋骨疼痛、手足肌肉拘挛见有气
华佗再造丸中成药组成:当归、川芎、冰片、白芍、红参、五味子、马钱子、红花、南星等。中成药功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歪邪、言语不清等,以及缺血性中风、中风后遗症、胸痹、头痛、眩晕、风寒湿痹多用之。
中成药天麻头风灵胶囊中成药组成:天麻、地黄、榔寄生、当归、玄参、钩藤、野菊花、杜仲、川芎、牛膝。中成药功用:滋阴潜阳、祛风止痛,强筋骨。用于顽固性头痛,长期手足麻木,慢性腰腿酸痛。中成药剂量:胶囊剂:0.2g/粒,30粒、60粒/瓶,口服,4粒/次,2次/g。
天麻注射液中成药组成:天麻。中成药功用:镇痉祛风。用于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对癫痫、高血压亦有——定疗效。中成药剂量:针剂:2m1/支(合原生药o.5g),lo支/盒。肌注,2—4m1/次,1—2次/日;①定位注射,1ml/次,1次/g。
天麻注射液中成药组成:天麻。中成药功用:镇痉祛风。用于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对癫痫、高血压亦有——定疗效。中成药剂量:针剂:2m1/支(合原生药o.5g),lo支/盒。肌注,2—4m1/次,1—2次/日;①定位注射,1ml/次,1次/g。人参再造丸中成药组成:薪蛇、三七、川芎、黄连、琥珀、天麻、红参、细辛、茯苓、沉香、肉佳、檀香、黄花、僵蚕、白术、当归、血竭、冰片等55味药。中成药功用:温阳补气,滋阴养血,疏风驱邪,舒筋通络,镇肝熄风,豁痰解痉,芳香开窍,理气解郁,活血化疽,强壮筋骨,等等。大活络丸中成药组成:麝香、天麻、乳香、没药、丁香、白术、当归、龟板、人参、肉桂、首乌、防风、沉香、新蛇、乌梢蛇、冰片、威灵仙、地龙等50味药。中成药功用:祛风除湿,理气豁痰,舒筋活络。多用于气血双亏、肝肾不足和风痰阻络引起的中风、痹证、胸痹等。症见偏瘫、半天麻丸中成药组成: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牛膝、制附子、当归、生地黄、玄参。中成药功用:养血祛风,活血通络,舒筋止痛。多用于素体肝肾不足之头昏头痛、手足筋脉挛痛、四肢麻木、腰腿疼痛;步履艰难,以及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症。现代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天麻胶囊
两味中药,破坚化瘀
阴阳相互制约,阳的一方偏盛,阴的一方便偏衰。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之阳邪,致病多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津液运行不力,可产生脏腑积聚留滞如气积、血积、虫积、食积、实热秘结等。
气积: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致气机郁滞成积。表现为胸闷痞塞,胁腹膨胀,或痞块时隐时现,游走不定等。可见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跌仆损伤、忧怒内伤等,致瘀血凝结成积。瘀血蓄于脘腹,痛有定处,面色萎黄,便黑或便秘等。
肠道寄生虫引起,以脐腹疼痛,面黄肌瘦,面有虫斑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小儿疳积、虚劳、厥证等。
食积:小儿喂养不当,乳食停积胃肠引起,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实热秘结:是里热炽盛,腑气不通,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等。
以上各种表现,就像腹内过期垃圾多,得赶快清理。首先要畅通肺的气机,消掉阳热,再从肝调畅气机,化去瘀血。再将中转站胃之和降功能运转正常,最后通过肠道将垃圾排出去。
明代大医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
百顺丸
仅用两味中药,通畅气机,消除腹内积滞之垃圾,令身体舒坦,一顺百顺。
组成:
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约50克),大黄一斤(约600克)
来看二味如何干大事。
牙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荚的不育果实,辛咸温,活跃于肺肝胃、大肠经。生品有小毒,常用于吹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治中风不语,昏迷不醒及癫痫痰盛等。
炒制后辛散开窍之力减弱,烈性亦有所缓和,但温肺逐痰之力仍强,且因既入肺又入大肠,可将肺气往下降,治顽痰喘咳,通便。同时行肝气,破坚症,搜脏腑积滞停聚等。本方正是炒制。
由于牙皂角辛散走窜,性极锐利,且对胃肠的刺激性很大,故用量小,且多入丸、散剂。本方正是丸剂制法且用量小。
大黄苦寒,入肝胃、大肠经,其泻热从中焦而始,往下通利水谷,荡涤肠胃,由此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安和五脏。有以通为补之妙。
大医张仲景用大黄,涉及血证、痰饮、泻火、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比如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所致正虚而致血瘀证,大黄牡丹汤治湿热瘀滞证等。故而大黄是攻补兼治,以泻为补,双向调节。其攻可泄泻,邪去则元气自复,改善脏腑功能。
但全力攻击,是不是又让人有些受不了?通常来说,大黄攻补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小剂量以“补”为主,大剂量以“攻”为主。小剂量(3克以下)健胃助消化。中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缓泻、逐瘀。大剂量(15~30克)通泻攻逐之力颇强。
本方中,大黄与猪牙皂每次服用总量在1.5-9克之间,正是既攻又补,而主取大黄补之效用,以起到攻补并施,生津补液,扶助养体之妙。
由此通腑消积,保肝利胆,和胃通肠,抗肿瘤。
一个问题:百顺丸如何制作与服用?
将二味制作为细末,用水浸泡均匀,放到蒸笼里蒸熟,再分制成如绿豆大的丸剂,每次用白开水服1.5或3克,或6至9克。或用蜂蜜制作为丸剂也可。
痹证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