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城内的寺与庙

寿县城内的寺与庙

崔小红

寿县是我的熟人,我想和她谈什么就谈什么。比如今天,我说寿县,我想去说说你的寺与庙。她说好呀,你来,最好带着朋友。我想了想,带谁呢?把我亲爱的妈妈带着吧,她一直支持我写作,如今老了,带她出门玩玩,去寿县周游战国。再把黄老师也带着,他是我今天的向导。

“寺庙”这个词常常连体出现。其实,寺归寺,庙归庙。“寺”在古代是官署的名称,比如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还有鸿胪寺,类于如今的外交部。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特使请来两位法师,就由鸿胪寺接待。两位法师留在中国翻译佛经,于是设立白马寺。这时,“寺”还是行政机关。随着佛教在中原的推广,“寺”逐渐由官署机构演变为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比如寿县的报恩寺。

1

寿县城内曾经有过哪些寺?

先从东边的宾阳门说起。在东门不远处,有过一座卧佛寺,城东小学就是在它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在一栋教学楼的西边山墙上,至今还镶嵌着一块卧佛寺的石碑,碑刻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碑额是“万善同归”四个繁体大字。

在西边的定湖门不远处有一个清真寺,挺大的。同样是“寺”,这里却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紧挨着北边的靖淮门,曾有一个圆通寺。圆通寺与靖淮门上的无梁殿相距不远。在寿县沦陷期间,侵华日兵死亡后,他们的骨灰被日军装入陶坛存放在无梁殿里。

2

宗教人物住在寺里。英雄豪杰、圣贤雅士、祖宗神位、鬼怪神灵们住在庙里。

你看这个“庙”字,从的是“广”字头,代表房屋顶部。从繁体字“廟”能够看出来,里面的结构是“朝”字,表示被祭祀的对象与朝廷上的君王一样受人尊重。至于到底住的是谁,那要看这个庙在什么地区。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比如城隍庙,里面住着城隍老爷。在中国民间和道教里,他是普遍受到祭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因为他担任着守护城池的重任。城隍庙的仪门通常有副对联——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建城隍庙的,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城池才允许建。寿县城隍庙旧址在寿县三中老校园内的大礼堂处。它在晚清时期与总兵署比邻而居,城隍庙在东,总兵署在西。

3

出三中老校园的西大门,沿着箭道巷向北走,在箭道巷与大寺巷交叉处的“丁”字路口的东南,曾有一方撒金塘和一座准提庵(音)。“庵”是尼姑修行的地方。小尼姑称呼师父为“爸爸”,称呼师父的师父为“爹爹”。

孔庙附近曾有文昌宫,是道教场所,里面住着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宿的名称,就是百姓说的文曲星、魁星。古时认为文昌星主持文运功名。自唐宋以来,由于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的追封,加上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文昌帝君经过从星神到人神的复杂变化,文昌文化形成,这要归功于道教。

1949年1月17日,在寿县的文昌宫广场召开3000人的群众大会。当时的上层人士,为淮南煤矿和平解放尽过一份力的程华亭出席。之后沉寂,鲜有他的信息。

4

寿县老城里还有火神庙,在旧址上建起现在的城北小学。岳飞庙在报恩寺的西边百米处。也就是岳飞庙与报恩寺同时坐落于现在的大寺巷,都是面朝南。

大约在1959年的时候,已经在淮南煤校(安理大前身)读书的黄老师从宾阳门进城,途径大寺巷回家。在大寺巷的路上,他遇见寿县一中高中语文教师陶志固(音)先生在抬粪土。陶老师抬前面,两名高中生轮换着抬后面。他看见陶老师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陶老师50多岁,中等个,有些富态。那时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强制劳动。

5

在寿县一中的附近还有八腊(zhà)庙,供奉的是消灭蝗虫有功的刘猛将军,也有人说祭祀的是蝗虫,还有人说祭祀的是与农业有关的八种神祗。

在寿县城内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关帝庙,敬奉的是武神关羽。有小关帝庙,就有大关帝庙,简称关帝庙。它在南边的通淝门的西边,与前文说到的清真寺不远。

小关帝庙与东岳庙都在城内的东北方向,两庙隔着城内的护城河。小关帝庙在北,东岳庙在南。

黄老师比划着我们留步的地方,说这里是东岳庙的大照壁,就像报恩寺那样的大照壁。报恩寺的照壁距离大门近,东岳庙的距离大门远。为什么?因为照壁与大门之间有一座桥。为什么有桥呢?因为东岳庙应该建在城外,事实上建在了城里,中间加一座桥,表示东岳庙已经被隔在城外。

寿县东岳庙里供奉的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在有的地方,东岳庙里供奉的是泰山神。

寿县号称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在每条巷子尽头正对着的墙壁上,会有一个福龛,里面放一块泰山石敢当。我在2019年写的《寿县有条袁家巷》那篇文章里,把“福龛”写成“福坎”。I’m  sorry.

寿县,我的熟人,我在与你交谈之前,也曾考虑到该如何开口,如何结束?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移步换景?再或者先说寺,再说庙?

想一想,方案都采用吧,好像又都没有采用。因为我把寿县一中放在了最后。

我给黄老师打电话,我说黄老师,我们是去寿县采风“寺”与“庙”的,怎么跑进寿县一中的老校园里去了?

他说你忘啦,在找准提庵(音)的时候,就顺道走进一中了,它俩一个在大寺巷的路南,一个在路北,紧挨着不远。我想起来了,在大寺巷的路上,陶老师蹒跚前行。

寿县一中在1955年到1958年期间叫寿县中学。它的近代建筑是优秀的,被保存住一部分,尤其是图书阅览室,还有校长办公室。

黄老师走在自己的母校,走进记忆里的时光,他逢人便讲他的班主任吴老师。没想到与他搭话的人说吴老师就在校园里。黄老师很高兴,马上要去看他的班主任。我很好奇,黄老师今年82岁,他的班主任应该更高寿了吧。

院门大开,一位老妇人站在正厅的门中,皮肤白皙,面容慈祥、安宁、恬静,微笑着。她就是黄老师的班主任吴子燕老先生,1935年出生在舒城城关,195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安师大前身)。

班主任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很开心。黄老师说那是在1958年的初中升学考试期间,他上午还在考试,因为患疟疾病,头脑昏昏沉沉,非常困顿,不知道下午的考试已经开始。

吴老先生发现自己的学生没来考试,马上派出两名因为保送而免考的同学去询问情况,这两名同学架起黄老师的胳膊,把他架进考场,完成答题任务。黄老师说,多亏老师派人去,否则的话,他不会考取淮南煤校,不会成为煤矿的副总工程师,不会成为区政协的副主席。

在1958年,寿县中学动员学生升入高中,继续深造,初中学生拿不走自己的档案。可黄老师家庭实在困难,升入高中后,极有可能中途辍学,黄老师想上中专。吴老先生想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如愿以偿。我说吴老师,您是一名真正的好老师。她微笑着轻轻的说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82岁的黄老师在与87岁的吴老师合影,我也合影留念。吴老先生面带微笑,恬静又安详。我握住她的手掌,绵绵的感觉,这样的人,长寿。

天地国亲师,师道尊严,不是因为师的身份,而是由于师的付出。教师的爱心与启智工作,才会让人茁壮成长,给社会带来富足与安康。

寿县,我的熟人,你说你的“寺”与“庙”真能应人所求,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五谷丰登,祛病保平安吗?

你可以思考一会儿再回答我。趁这个时候,我来补充两个在凤台县青龙寺看到的细节:一是寺内保留的旧门楼,简陋拙朴。二是寺南新垒的土地庙,占地约两平方米。

寿县,你消失的那些寺与庙的规格与这两处相比,如何?

至于寺庙在慰藉心灵等方面的作用,咱以后再说。我妈妈已经在催我送她回家,她说做礼拜的时间快到了。

《寿县的寺与庙》

作者:崔小红,淮南市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