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跨越时间空间,一部中华影像史书

近日收官的湖南卫视纪录片《中国》,成功引起了小编的注意,不得不说除了娱乐综艺,文学纪录片芒果台也制作得非常精良~
抛开故事与对白设计,单从画面呈现上看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制作诚意。每一处都能截图当背景的画质、充满记忆点的东方感配色,都让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恢弘而又漫长的中国历史,每个人心中自然有不同的解读与想象。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全程中,佳能提供了EOS C500 Mark II、EOS C300 Mark III等专业的影视设备支持,细腻的画面质感为我们构建出宏大的电影级的享受。《中国》是怎样通过影像还原历史,寻求一个艺术性与真实性并存的呈现方式呢?一起来看看吧~
化繁为简
简明恢弘的镜头语言
从一开始,纪录片《中国》的摄影指导,罗攀就提出他的拍摄主张:用最简单的手段拍摄最复杂的东西,传达历史的庄严和典雅。这一点也在拍摄时得到广泛运用。

选景:简约的写意美

纪录片《中国》的选景,乍一看和一般的历史片选景也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是摄影师却善于从“大”的环境中,寻找“小”的意境。
哪怕是一小片竹林,一颗漂亮的树,一堵质感丰富的墙,甚至是一块地上树叶的阴影,都是值得选择和关注之处。

意境:回归细节的塑造

如果有既定的摄影主题想要表达,其实并不需要一比一完全复制,着眼细节更有助于塑造氛围。
就像纪录片《中国》中,有很多这种使用“小”的意象,来传达对“大”历史判读的例子。比如在第二集,讲述孟子艰难的游历论政之路,需要表达他内心的苦楚和坚韧,在绝望之下依然保留对自己学说强大的自信。
这个时候《中国》采用了一种写意的手法,着重拍摄了孟子在林中行走,突然与一棵梧桐树偶遇,他凝视着大树,两者相互交流的镜头。
梧桐树的特写
找到某个决定性的瞬间,比如精神上、意识上想通的契机,从这里表达历史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很值得借鉴的艺术手法~

取景与构图

水墨画式的留白,自由想象的空间
用一扇门,一堵墙,一个屏风,来完成对于历史某些场景的建构。基本上除了必要的道具,比如床榻,座椅等等,放弃搭建任何空间结构的东西,这样的省略使得画面更加简洁,也更有重点:
一扇大门,就是一座宫殿
影片中的画面多采用工整的对称式构图,体现恢弘大气的感觉。另外,画面中还出现很多横平竖直的线条,带来更强的层次感:
始皇看海:
宫内墙壁不可能出现大海,但始皇胸中应是波涛汹涌
一面壁画,代表了敦煌盛况
除此以外,制作方也选择使用一片黑暗来隐匿一些非必要的细节,剩下的,就依靠观众自己的想象来完成。
所有的历史场景
仿佛一幅幅卡拉瓦乔的油画

👆TIPS:

在昏暗的环境中拍摄,我们可以利用RF50mm F1.2 L USM镜头的恒定F1.2最大光圈,来保证最大进光量,从而在保持画面高品质的同时,实现细腻的表现力。

色彩:东方感的色彩之美

影片中出现的色彩非常具有东方感,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观之有自然景色中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感觉:
影片中的色彩,并不是一位追求高同质化,也有令人惊艳的色彩碰撞:
一面简单的土陶色墙壁,一条枣红色的卧榻放置在金色的沙漠之上,身着绿色飘逸长裙的女演员坐在上面,对镜梳妆。这样的色彩仿佛自带悠远婉转的调调,历史的气息从远方传来。
对于纪录片《中国》的画面,陈凯歌导演则给出了很高评价:
罗攀(《中国》摄影指导)用光影和画面,描摹古中国的人文与自然,以独特的理解与想象,构筑起微茫中的雄浑,博大中的变幻,在忧伤和壮丽中引起无限幽思,直通两、三千年前的天和地。
翻飞的衣袂,颤动的光影,一些流传千古的对谈,一些闪亮思想的萌芽,一些风云对撞,一些时代转折……
或许都不过是发生在一个日常的午后,又或是一场夜雨之前,影片中的呈现,把我们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变成更加具体的艺术表达。

👆TIPS:

大面积留白是国风类作品中常用到的构图手法,“空”出一些画面,能够让画面更有意境,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希望今后也能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在大家“读史明智”的路上提供助力。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找到一些摄影创作的新灵感~
文章源自微博@女生爱拍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