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堂号——宗族文化的精微名片
堂号——宗族文化的精微名片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堂号是一个宗族或宗支的徽号,如恍城陈氏的堂号是“尚义堂”。但是,我们有时看到“某某堂”并不定就是堂号。比如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原来是丰先生的宅院名,1937年宅院毁于日军战火,但“缘缘堂”三个字一直陪伴着他,悬于书房之上,等同于书斋名,丰子恺先生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所以准确地说这样的堂号是宅名、斋名。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了“甲骨四堂”,陈子展说“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甲骨四堂是指中国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雪堂罗振玉和观堂王国维。这里的堂号其实是人的字号。还比如,《水浒传》上“聚义堂”后来改为“忠义堂”的,那是厅堂名。江湖上的“某某堂”与这差不多,是厅堂名,也是帮派名。这里只说说作为一个宗族或宗支徽号的堂号。
据考证,堂号起源于宋朝。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产生新的堂号来。

堂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是郡王总堂号,它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也有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王姓、张姓郡(望)号都有三四十个。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中,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形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堂号数量庞大,全国范围内要成千上万。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是祠堂的名号。
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同时有劝善惩恶,教育族人的作用。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中国人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堂号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凡看重自己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不过,要说明的是,堂号虽然有区别姓氏、区分宗派的功能,却是相对的。不同的姓氏有相同的堂号,而且这种现象特别普遍;同一个姓氏中堂号相同的,也有宗支不一样的情形。

堂号一般只有两个字,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既是对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堂号是宗族的郡望地域名称。通过它,我们可以知道祖先的发祥地,知道显贵的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知道他们的地域变迁。
如李姓的陇西堂、赵郡堂、中山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京兆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都是以郡望为堂号。以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郡望即地望、郡姓,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以郡望为堂号,既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本族中名门显贵的我国姓氏中崇敬仰慕,有自豪宣扬的成份在里面。当今台湾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王姓也有32望。


二、堂号体现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尊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宗族的家族特点与他们的道德取向价值取向。
堂号中常含有“忠”“义”“孝”“善”“信”“德”等字眼。如李氏敦伦堂(“敦”字意谓勉励,很多堂号含有这个字,表明了先辈们对后人的期望)、王姓茂实堂( 盛美的德业)、陈氏尚义堂( 陈旺在今江西德安县建大宅第,19代合族同居,唐昭宗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宋太宗赐 “义居人”,家族因以“义门”为家族堂号。后来衍生的堂号,很多就含有“义”字)、胡氏积善堂、任氏五知堂( 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刘氏重德堂、郑氏傅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吴氏徐氏世德堂、李氏万氏崇本堂、汪氏忠义堂、汪氏钱氏怀德堂、范氏忠恕堂、沙氏敬义堂等等。这些堂号大多数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这很正常。因为认祖追宗就是儒家宗法伦理思想的具体表现。这些堂号几百年来甚至几千年来勉励告诫着无数子孙,对当下的我们也有着教育警示意义。




当然,在新的时代,我们对堂号中有的元素要有新的理解。比如,“忠”,古代指对皇帝的忠诚,现在我们的忠,应该上升到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再比如“义”,古代多表现小范围小集团的哥们义气,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现在我们的“义”要以大德、公德为前提,只局限于所谓的私德是与时代为敌,行不通的。

三、堂号记录着先人的懿德善行与功业成就,寄托着对后人的期盼。通过堂号,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宗族历史上优秀人才、成功人士也就是我们说的乡贤的故事,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提高与智慧上的提升。
这样的堂号常常蕴含着先人的典故传说,所以最为形象生动。但是,它们不像前面两类意思比较明朗,我们如果不了解堂号背后的典故传说,就不能理解堂号的真正含义。所以,这是我们挖掘整理的重点。
赵姓“半部堂”,宋太宗时期,一次太宗皇帝问宰相赵普,对杜甫诗中“少儿学问止《论语》”一句的看法,赵普答道:“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了典故,赵姓“半部堂”由此而来。因为这,赵姓也以“读论堂”为堂号。“论”指《论语》,应该读成阳平。

还是赵姓。其祖先赵抃在宋朝做官,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宋史》有载:“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后世子孙为颂扬先祖为官俭约、轻车简从的高风亮节而以“琴鹤”为堂号。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赵姓是国姓,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是钱姓。钱姓堂号“射潮堂”。典出五代吴越王钱镠,他看潮水冲击,堤坝难以建成,便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最后筑成大坝。这也是钱塘江得名来由。因为这个钱镠,钱姓被安排在百家姓的第二位,后面六个姓都是他嫔妃的姓氏。其中李姓,也有人说是指与赵宋、吴越钱政权并存的南唐李。

王姓的“三槐堂”,北宋名臣王佑(也有说王祜)自知升迁宰相无望,离京去当地方官之前亲手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并说:“我的后代一定有担任'三公’一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在当时这应该有与皇帝赌气发狠的成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上了宰相。“三槐堂”由此得名。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杨姓“四知堂”。东汉杨震为官时,路过一个县,那个县令叫王密的是他学生,趁着黑夜来看望老师,送了个小小的礼物,杨震怒斥:“汝不解我?”王密尴尬说:“半夜三更无人知,就收下吧。”杨震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为无人知?”杨震为官清廉,杨氏子孙引以为豪,并把他作为榜样,遂以“四知”为堂号。杨姓的“清白堂”堂号也出于此。

刘姓 “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起事后,常被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要以简朴勤奋为本。

刘姓还有一个堂号叫“藜照堂”。 据说青藜可做拐杖并可照明,《幼学琼林》载:“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说的是,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蜡烛燃尽,仍在吟诵。忽然,一位老人擎着青藜杖进来,老人向青藜杖一吹气,青藜杖燃起亮光给刘向照明。刘向忙施礼道:“请问长着尊姓大名?”老人答:“我是太乙星精,听说卯金氏(劉)的孩子好学,所以来看看。”刘向是一个文化大咖,编辑整理过《战国策》《说苑》等。

就是这本《说苑》,里面记载一个故事,道出了韩氏 “泣杖堂”堂号的来源。有一天,汉代韩伯愈犯了错误遭母亲杖责,痛哭流涕。母亲问他:“我过去狠狠打,你从来不哭,今天为何哭得如此厉害?”韩伯愈说:“从前您老打我,我很痛,说明您健康有力;如今您打我,却未觉得疼痛,我知道母亲养儿不容易,已经衰老,所以我很伤心。”

韩氏还有一个“昼锦堂”的堂号,这是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不是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告诫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

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大片河山,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
蒋氏“三径堂”。汉蒋诩,以廉直闻名,王莽执政时,他告病返乡,终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

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与之有相似的还有,车姓“囊萤堂”指车胤集萤夜读,匡姓“凿壁堂”指匡衡凿壁偷光。

倪姓“锄经堂”。倪宽自幼好学。家贫,下地干活不忘带上经书,甚至将经书挂在锄头上读。因熟读经书,深得皇帝赏识,后提为御史大夫。为不忘祖先之美德,故取堂号“锄经堂”堂号。

四、堂号也与先人有关,取自先人文章著作,或者是别墅名等。
周氏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陶氏“五柳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文章,叫《五柳先生传》,借写五柳先生表明自己“不慕荣利”的心志,并自号五柳先生。后人便以“五柳”作为堂号。

张氏“金鉴堂”。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要宰相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的经验,张九龄写成一本五卷的书,玄宗看到后,大为赞赏,赐名为《千秋金鉴》。张姓堂号“金鉴堂”,即源于此。
张姓还有一个“百忍堂”的堂号。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活到100来岁,问他的经验,就是“忍”,至今《张公艺百忍全书》仍广为流传。

崔姓的堂号为“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黄鹤楼》,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看到黄鹤楼的美景,提笔也要题诗,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姓“平允堂”。“平允”取自《后汉书·虞诩传》:“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本义为公平允当。这里用“公平适当,性情平易”之义,祖上希望后人清正做人,和平相处。
朱姓'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宗族文化博大精深。姓氏的来源与衍变、字辈、家谱、族规族训、宗祠楹联、宗族名人掌故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堂号虽然只有区区两个字,但作为宗族文化的一因子,与以上这些方面有着切割不断的联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一样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宣传发扬。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业。
但是堂号毕竟是一个窗口,透过窗口,我们看不到屋内全部物件;或者说只是一张名片,看着名片,我们是很难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所以,要有其他方面研究的补充支撑。
研究堂号虽然切入口小,进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全国的堂号数以万计,我们自然难以穷举,便是我们无为县堂号的数量也不小,收集首先就是一个难题。收集之后的分析光问度娘、查字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要深入到宗族之中,问询长者智者,甚至要翻查族谱。这也是一个难事。同时,我们研究堂号,不应该只是挖掘解释,那样永远是高搁的文献,我们还要研究如何将堂号蕴含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要让其精神思想适应新的时代,从而增强家庭家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进步。

以上我谈到的堂号放在全国数万个堂号中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涉及到无为宗族的也不是很多。我本想只说说我们无为宗族的堂号。可惜目前手头资料不多。一方面很多宗祠的堂号,我不知道;另一方面,知道了堂号,却不知道它的意思,比如张姓青选堂、叶姓朱易堂、焦姓双璧堂、张姓裕美堂、宋姓两元堂、陈姓三星堂、汪氏龙溪堂,等等,没有资料,我不敢信口开河。
当然,我对宗祠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研究,加之水平有限,上面所谈的我是不是就在信口开河,我连自己都不知道,敬请同好者不吝赐教,这样我的小文就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了。



我手写我心
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

图音|网络 编排|陈永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