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琛:程派唱腔字与腔的关系
关于戏曲的声腔艺术, 许多前辈曾有这样的总结说法: “字为主, 腔为宾; 字宜重, 腔宜轻”。结合程派艺术, 我的体会是: 这不是指表面力量的大小轻重, 而讲的是艺术上的主从、比重关系。字属戏文内容, “重”是沉重有力、着重突出, 把“字”用来传达内容、情感, 作为艺术的重点; 腔属艺术形式, “轻”是要轻巧玲珑, 流利优美, 把“腔”置于为字服务的从属地位。腔和字也是刚柔关系, 腔要柔, 柔美动听; 字要刚, 刚劲有力。
程派唱腔悠扬宛转, 颇费功力, 但无论怎样行腔, 也脱离不开“字”这个根本。字——内容、情感, 始终应居于表演艺术的主导地位。要处理好唱腔中的字, 那就要在四声音韵准确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唇、齿、喉、舌,牙五音部位, 把字咬准, 再加以吞吐收放、抑扬顿挫, 务使字中含腔, 腔中有字, 两相吻合, 音调分明。
一般说, 字的演唱分头、腹、尾三个部分。字头未出口之前, 气要先上, 暗暗蕴势, 用气领字音, 放出字头。至字腹, 则气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则徐徐提气, 归韵收声。这种切音唱法, 比把字音一下唱出来, 要费力得多, 但是能收到音清神足的艺术效果。有的字, 特别是喷口字, 则需要另一种处理, 要运用气阻的方法, 把气先提上来, 蕴涵不放, 到一定程度时, 带着字音冲口而出。这样吐字既有劲头, 又有气势, 便于表达感情, 效果较好。这有如一只有气孔的皮球, 先把气孔堵住, 用力攥球,攥到一定程度, 再突然把气孔放开, 那么从气孔中喷射出来的气, 力量就较大。演唱的道理近似于此。
这些虽然是属于技巧性的东西, 但是很重要。如果, 不能充分掌握, 很好地运用,就难于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我以程派名剧《贺后骂殿> 中的两句〔二黄散板〕为例:
这两句连在一起唱, 唱腔的节奏较快, 前一句几乎是数着唱, 是为第二句铺垫。第二句在“不”字上行一个长腔, 抒发贺后见子身亡, 极度痛苦无告的情感。这两句唱的重点在“痛断肠”三个字上, 就要用蕴气的方法处理, 把这三个字唱得有如炮弹出膛, 从口内喷射而出, 具有肝肠寸断之感。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贺后失去爱子、五内俱焚的痛楚感情。这里声、音、字、气结合在一起,从人物的情感出发, 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如果, “不”字的行腔就不足, “痛断肠”三个字再处理不好, 就难以传达出贺后此时极为沉痛的感情, 那么这两句也就白唱了。此时唱不出人物“痛”的感情, 那也就给后面的“骂”泄了劲。贺后身为国mu, 仪容端庄, 只有在极度悲愤、痛极失常的情况下,才可能不顾皇家礼节法度, 在金殿上“骂”起来。要“骂”必先有“痛” , 痛极生愤,愤而后骂。这“痛断肠”三个字处理好坏, 实际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感情纽带的作用。把声、音、字、气等技术, 紧紧的与内容联系在一起, 成为表达内容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
摘自:戏曲艺术 1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