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的“湾”
简单说,“湾”是水的弯(凹)处,比如杭州湾,是一著名海湾;苏州湾,是东太湖的最大湖湾。东山是湖中半岛,以“湾”为地名的数量很多,那么这些湾是否都与水相关呢?
东山主脉自莫厘峰逶迤而西为平岭、白沙岭和虾蝃岭,这三个岭上均有山路。在环山公路开通之前,是前、后山之间的往来要道。其中虾蝃岭山路,位于前山曹坞之西,宽1.5米,长约180米。因山势陡立,只能取“之”字形曲折蜿蜒而上,从山脚到岭顶建有二十四个弯道,俗称“廿四弯”。
民国时期许明煦《莫厘游志》记载:“虾蝃岭俗称'二十四湾’,循道而湾,因方向不同,故景色各异,远树青山,烟水风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岭。”1991年版《洞庭东山志》时而将虾蝃岭记为“二十四湾”,时而记为“二十四弯”。2002年版《东山镇志》也是一样“湾”“弯”混记。2015年新建的景观牌坊,坊额标示为“廿四湾”。翻越廿四弯到陆巷,现在是东山最热门的登山健身步道。从曹坞到岭顶,一路的步道标示都是“二十四湾”或“廿四湾”。廿四弯山道更是标示着“第一湾”“第二湾”……“第二十四湾”。山道弯弯的“弯”,怎么讹成水流弯曲的“湾”了呢?
虾蝃岭《特授江南苏松常等处太湖理民分府嘉庆二十四年八月告示》碑记载:“此系山前山后径由大道。岭之下每遇大雨,山水骤发,将路冲坍周围五十余丈,而沿边山涧深有五六丈,行走者若有失足坠入深涧,性命堪虞。”确实,暴雨天的廿四弯,岭陡路滑,溪流沿着二十四个弯汩汩而下,此情此景似乎用“湾”也合情合理。另外,东山有个民间传说,相传虾蝃岭是一条即将成形的卧龙,被朱元璋军师刘伯温从岭顶到岭脚钉了二十四只金钉。卧龙奋力挣扎,龙体便扭曲成二十四道弯,龙血喷涌而出,汇聚山下成为东山著名的响水涧。雨水、血水将“弯”变成了“湾”,“廿四弯”也就成了“廿四湾”。
民国时期《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三十周纪念特刊》上有一张“天井湾之秋”图片,图上一条弯弯的古道,古道上建有一座牌坊。从图片上看,似乎也与水无关。这个“天井湾”在东山什么地方,其名又有什么出处呢?
清代《太湖备考》已记载有“天井湾”。《莫厘游志》写道:“由天井湾上白沙岭,岭不甚高。”《东山镇志》记载:“乡厉坛,在平岭下天井湾。”可见天井湾的位置应该在白沙岭和平岭一带山麓,今庙渎村西北法海坞口。法海坞是东山的一个大坞,里面分布着不少小坞,俯瞰中段右侧平岭、白沙岭和左侧庙山之间,形似“天井”状,或许“天井弯”名就由此而来吧。后来,讹传成了“天井湾”。
根据安徽作家金海涛小说改编的电影《月亮湾的笑声》,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月亮湾村果农江冒富一家种植柑橘发家致富的曲折经历。片中的“月亮湾”虽在安徽,实际上三分之二以上镜头都是在东山天井湾拍摄的。东山是花果之乡,柑橘产量很大,同剧本所反映的农村景象恰好相合。当时的天井湾,柑橘成林,像是为电影场景量身定做的。今年80多岁的东山文史专家薛利华,当年负责摄制组的接待和本地协调工作,还出演了其中“下乡代表团副团长”角色,至今仍然保存着《月亮湾的笑声》之挂历和连环画册。现任东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金惠华,时任宣传队副队长,也出演了影片中“文工武卫小领导”这一角色,虽然只上镜3秒钟,却至今记忆犹新。天井湾口《月亮湾的笑声》摄影棚设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导演用电影的方式把安徽“月亮湾”的水引到了东山天井湾,使“天井弯”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井湾”。
东山原是太湖东南部一长条状基岩岛屿,湖岸属岩岸,岸线曲折,湖湾众多,小湖湾一个接着一个,一串小湖湾又外套着大湖湾,不过这些湖湾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地方志书记载的东山“湾”都是村名,这些“湾”村当时可能都与湖湾相关,或村以湾名,或湾以村名。
因泥沙淤塞和人工围垦,东山的湖岸地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环岛公路和滨湖大道建设以后,前山的村庄与太湖之间已演变成广阔的圩田与滩地。虽然每个村仍有河港与太湖相通,但距太湖已远,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湖湾地貌了。始建于南宋初年的杨湾,旧名阳湾,意为向阳之湖湾。杨湾旧时有“三街六巷门”,村内现存明代“怀荫堂”和清代 “崇本堂”等古宅。徜徉在古村,已经感觉不到湖湾的气息了。
后山的村庄离太湖较近,有的地方与太湖仅一路相隔,甚至还有直接伸入太湖的水码头,这儿似乎还能看出湖湾形状。但环岛公路(桥)建成后,也不能算真正的湖湾地貌了。杨家湾、岱心湾、宋家湾三村,分别位于三个相邻的小湖湾,湾与村同名;小长湾、周湾、洪湾,也位于一连串小湖湾内。这些“湾”村,均是背山面湖,因村落不断向外伸展,村与太湖虽近在咫尺,但左右小山嘴间已布满村舍房屋,小湖湾也已名存实亡了。
东山的“湾”村,地方志记载有24个(包括剪刀湾)。笔者实地踏访,完全看不出湖湾地貌的“湾”村有13个,还能看出湖湾形状的“湾”村有11个。其中李湾、后湾、张家湾3个“湾”村已无住户,仅剩遗址和一座新建的道观。这24个“湾”村,在东山150多个自然村中占比近六分之一。多“湾”村地名,成为东山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又名五湖。明《震泽赋》云:“夏名震泽,周曰具区,下属三江,实为五湖。”清《太湖备考》指出:“《史记正义》、顾夷《吴地记》皆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即太湖东岸五湾。” 《太湖备考》考证,菱湖位于菱湖嘴、莫厘山(东山)、徐侯山(余山)之间,莫湖位于东西两洞庭(东、西山)之间,元山之南,徐侯山之西,三山之东北。由此可见,东山的东北是菱湖,西北是莫湖。也就是说,东山的东北岸和西北岸就是两个大湖湾。
从环太湖路进东山,路上看到的那条极其完美的曲岸就是“菱湖湾”。自西大缺港口至丰圻嘴为“菱湖湾”的一部分,湖岸线长约6000米。东山游客中心门口写着“东山湾太湖旅游小镇”,内部大厅写着“东山湾游船码头”。假如说这部分“菱湖湾”可以冠名“东山湾”的话,上述杨家湾、岱心湾、宋家湾三村就处在“东山湾”内。
《太湖备考》记载莫湖时说:“《洞庭记》:'湖傍莫厘,故名。’”那么从丰圻嘴-长圻嘴,湖岸线长约12000米,称其为“莫湖湾”,也是名正言顺的。登莫厘峰远眺,可以清楚地看出“莫湖湾”可分成5段,依次是丰圻嘴-洪湾山嘴、洪湾山嘴-寒谷山嘴、寒谷山嘴-王舍山嘴、王舍山嘴-石婆嘴、石婆嘴-长圻嘴。车行、骑行或者步行在这段环山公路上,能明确感受到俯仰在每个山嘴的上坡和下坡,可享受起起伏伏的湖湾曲线美。如果将这5段太湖湾分别命名为“莫湖第一湾、第二湾……第五湾”,那么小长湾、周湾、洪湾等于说处于“莫湖第一湾”。在陆巷古村牌楼对面,有“太湖第一湾”的石刻标示,这可能是某个农家乐为吸引游客所题的大名,根据其所处位置,其实只能算“莫湖第三湾”。
东山的“湾”地名,是东山地理地貌的反映。无论是“弯”讹成的“廿四湾”“天井湾”,还是已无村落的李湾、后湾、张家湾,甚至位于宋家湾与丰圻之间的“空湾”(也是个地名,因从宋家湾一直至洪湾,每个小湾内均有村落,只有这里无人居住,故名),都应珍惜和传承好,不能让它们渐行渐远,以致销声匿迹。湖湾的自然环境更应重视和保护好,因为它是青山绿水的纽带。没有定名的湖湾可以申请定名,有了确定的名字才能叫得响、喊得亲、流传得久。老的“湾”地名和新的湖湾名,都是东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层面上,是应该争取鱼和熊掌兼得的。
本文原刊于2020年5月2日《苏州日报》,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