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请收藏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
带你鸡娃并客观认知这个世界
Dr Bing|三观不正的吐槽
胖友们,最近微信公众号大改版,不按时间顺序而是按照阅读频来推送了。
为防迷失,爱我的胖友们可以给我号加“星标”,或者时常进来给我点点“在看”,留个言。
大意就是,有一位鸡妈整个人生观被一个视频打稀碎了。视频是这样的,一个快递小哥看到商场有个钢琴,就过去行云流水地弹了起来。因为她发现,自己花血本让娃附庸风雅,琴棋书画,最后也只不过会变成一个会弹琴的快递员!
“富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能成为有气质的富人。可穷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大概率’只能成为会琴棋书画的韭菜。”“将来能预见的最可能的结局,无非就是孩子成为一个:会弹琴的写字楼打工人,会下棋的文案美工销售或医生,会画画的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甚至心肌梗死猝在办公桌上。”
话说我Bing这里都是老读者了,我们就敞开天窗说亮话。讲真,如果你生活无忧,中产以上,抗风险能力超强,加上世道太平,风调雨顺,你这样想我绝对不说你装逼。我2020年2月以前也大概有点这样的想法。不过也只是大概哈!经历了魔幻的一年,我发现连我这种水平的,一个决策失误,也是很脆弱的。之前我对娃培养也完全是侧重生存/谋生/赚钱的。(我经常讲教娃炒股。)至于什么琴棋诗画的,家长最心底真实的理由,无非就是三个,用难听但直白的话说:保罗.福塞尔的《格调》很生动地描写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无意识心理现象:憧憬上层的行为习惯,企图表现得像他们。例如说以前只有大富人家娃才学游泳、钢琴,但现在价格一旦可以承受,中产娃都一片气候地学游泳钢琴。尤其是很多家里有女娃的妈,都多多少少憧憬着把娃培养成优雅高贵的小公举。当中国社会离开了温饱阶段进入物质大丰富,家长们对娃的“软实力”更重视了,不再满足于吃喝拉撒+学习x3。就好比同样颜值的女娃,一个是高贵气质一个是大街气质,那无疑前者完胜。贵族大家闺秀式举手投足间的泰然自若,文能弹琴品名画,武能骑马跳芭蕾,这会让很多人(尤其是女生)瞬间血脉喷张,内心无限向往,被安利成重度脑残。但一般我们说“这个人有艺术气质”的气质,其实是物质、精神双重优渥的家境下长大的孩子成人后的一种普遍外在表现。上层社会之所以有种让人艳羡的风雅气质,是因为这个群体本身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社会氛围导致的。无论他们玩儿不玩儿高级乐器,都有那个气质。同样,即使家境不优渥,但父母有素养的,娃也不会差。而精神文化还相对匮乏的家庭,娃钢琴无论几级,对娃的个人气质不会有本质上改变的。所以,风雅气质这东西其实是家庭文化的传递,而不是来自钢琴。倒是不能否认在学琴过程中因为接触大量优渥家境的老师、同学而沾染了风雅气质的可能。但认为是“弹钢琴”导致了“有气质”——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我和我姐教育都是附庸风雅,交响乐,歌剧,名画鉴赏,艺术史,学这些破东西你以为真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我呢,我之前交过一个名门之后。但还是因为他性格不吸引颜值也不够高,最后还是选择了人又好又帅又年轻的Bing公。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能挣钱,没必要把自己一条命搭进去当贵妇。总之琴棋书画附庸风雅也是有实在变现作用的,比如让娃将来层次高点,多和高层次的圈子混,但这个作用说出来真的很low而已,大家心里都明白。音乐会歌剧是以前富人们社交的场合,去了他们都是搞些勾勾搭搭的东西,要么政治婚姻拉,要么政商勾兑拉,反正就不是纯粹爱音乐。艺术品那就不用说了,艺术品第一份功能是保值,然后才是欣赏。现在拍卖行主要就是在洗钱。风雅的东西没你们想的那么高贵,实际上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圈子而已,换句话也是冲着变现去的。它的底层动机是——让自己显得更像家世优良的人,从而获取和筛选更有价值的社会资源。虽然娃不是名门闺秀,但是如果拥有高贵优雅气质,根据吸引力法则,物以类聚,会招来同样气质的人嘛。再说白一点,对娃艺术气质的投入,其实就是增加娃将来的社交/择偶资本。不久前,有个家长来找我,娃钢琴进入停滞期,没天赋,课业又越来越重,大人小孩都有点心累。她不好意思地问:“Bing,我知道你是个不说套话的人,接触圈子又广,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老实回答:学钢琴是否能让孩子将来进入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认识更好的人?”我一眼就看出了“言下之意”,肯定是看了《流星花园》,给“杉菜弹钢琴搞定道明寺”那个梗洗了脑!
“更好的社会环境是将来孩子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学校、工作的公司的决定因素更大。身处下三滥环境,钢琴再好也不会引来白马王子,因为环境中没有白马王子。另外,如果白马王子向下跨级娶你家闺女,那肯定是出于两点:二、一些不可代替的个人优势——美貌、能力,魅力,无非这三样。因为钢琴是上层习惯,也就是说,对白马王子而言——就像你不会羡慕人家拥有你有的东西一样——钢琴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如果我是你,在时间金钱有限的情况下,我会投资在“环境”,或者“不可替代个人优势”上,而非钢琴。
这才是终于了解了自己真实想法(看清自己真实嘴脸)后,倒掉鸡汤、迷途知返的好家长。现在随着政策改变,琴棋书画的加分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但琴棋书画、附庸风雅的东西,需要的投入却没有改变,仍然需要巨大的精力物力人力财力、以及长期坚持才会有收获。你要是想考好大学,你该应试就认真应试;如果娃有艺术天赋,那学艺术就好好学。想靠琴棋书画考上985,花大精力做额外的锦上添花,那完全是方向性错误啊。有钢琴培训资深人士跟我算过,钢琴业余十级对中位资质的娃,需5~6年,共2250~2500小时。全家折腾好久,停一停就忘个一干二净,长大后娃只能悻悻地说一句:“我曾经学过XX”,这样有意思吗?就拿健身来举例子,想象中的健身成本就是办张卡,最多算上私教。一张健身卡几千块,私教课一节几百,这个钱花出去了,好像对自己身材的焦虑就已经转移出去了。是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维持这种生活方式!比如花时间每天坚持运动,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考察私教,预约课程,来回往返耗费大量时间,给自己做计划表,并严格执行。同时,还需要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学习生理体育饮食方面的知识,克制的生活节奏,可能会推掉一些饭局和社交。健身卡成本是一次性消费,而长期维持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你真正花去的成本。这些让没兴趣、没资质的娃学钢琴,美其名曰素质教育,但同时又以追求功利、应试为目标的家庭,更多是没有考虑到边际成本的负累。花钱报班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支付得起。但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还真未必。其实现在一线城市的很多家长明明掌握着很不错的资源和财富,却以死磕92名校为导向培养做题家,然后又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搞全面素质培养。这种既要、又要的做法,可能会把全家累个半死,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普通家庭、资质平平,想走功利路线出头,就少玩那些花里胡哨。有那个功夫,研究研究招考政策和应试套路,根据娃的兴趣点挖掘娃未来真正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啥都强。和马斯洛理论一样,吃饭搞定了,再谈感情艺术自我实现。鸡娃一样,成绩是上好大学的根本,有了这条,才谈别的。弹钢琴的外卖小哥,如果是个985毕业生,也不会是外卖小哥了(没有贬低小哥意思,甚至很欣赏,但世俗眼光就是那么狗眼看人低)。才艺根本目的,低层次可以赚钱(比如美术类可以变现,乐器类可以当家教),高层次可以(不绝对哈)提高交友层次,甚至嫁得好一些(也不绝对)。如果你一本科会弹钢琴那是加分觉得你是书香人家,如果你一中专会弹钢琴人家第一时间会想你是不是家道中落。还是老观点,基础有保证再去搞加分。成绩妥了再来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