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谁看?

陈之藩先生的文章我很佩服。

他的散文集《剑河倒影》我买了好几本送人。陈先生也很自负:“就是现在,全中国我也不怕谁,比我写得好的不多。”这话要是出自韩寒,我会嗤之以鼻。但陈先生这么说,我觉得他很可爱,因为他有资格。

陈先生告诫余英时先生:“余英时要是想让自己的东西传下去,就应该写得经济一些。不要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著作等身。要不然那么长的文章,谁看?谁看?”

陈先生说这话也有资格,他的散文确实写得很经济,数量不多。但余英时先生恐怕会不服:陈之藩先生是电机系教授,写散文只是副业,所以写得再少也饿不死。

从名利计,长篇大论、著作等身是必需的,要不然谁会知道你?谁会知道你?余英时的名气一定是远远大过陈之藩的。如果考虑“谁看?谁看?”,关心自己的东西能不能传下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写的东西能不能传下去,其实不是作家本人所能决定的。

林斤澜先生说,一个人兢兢业业写一辈子,如果能有20个字传下去(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那些五言绝句的作者),就很了不起了。绝大多数的作家是连一个字也传不下去的。没有作品传下去的作家,也并不是才能不行,而只能说是“天意”。读过文学史的人大多会同意这个说法。

“谁看?谁看?”,同样令人心酸。

有人告诉鲁迅的母亲:您大儿子的小说做得好棒!老太太拿来看了后也觉不出有多好,她还是更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鲁迅的小说当然写得很经济,只有薄薄的三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但这三本书都看过的人现在也不多吧?

更何况作家总是一不小心就写得太多。

我比较爱看短命作家的作品,如迦尔洵、毕希纳、克莱斯特、太宰治,等等,因为看完他们全部的作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

也不尽然。比如太宰治。这位日本作家似乎极度厌世,老想着要自杀,终于在40岁不到的时候自杀成功。我原以为他的作品肯定不会太多,所以读完他写的几篇随笔以及小说《斜阳》、《丧失为人资格》后,觉得“该差不多了”,但没想到偶然间发现他的文集竟有6厚册!

反正没人看,所以就瞎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