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现代化

据说,宋朝的人读唐朝的文章就有障碍了。

不过好在文化的香火是代代相传的,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历朝历代都有人为它们细心地作注、作疏、作笺。于是,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有福气享受着这些经典的滋养。

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经历了文化的断层,如今又在经受着消费主义的粗暴践踏,荒芜的心田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煎熬和考验。

这时,有些“假先知”就来了。正如《圣经》所说的:“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说得多好!但是,“好果子”我们没吃过几个,又怎能辨别“他们的果子”是好是坏呢?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多尝几个“好果子”。

这段时间很多人在争论于丹的是与非,其实照我看根本不必争论,大家只要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看看那些真正有学问的老先生(大多已经死了)的意见,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亲近经典,依我看,最重要的手段还是阅读。

2005年,当我们全民为“超女”疯狂的时候,美国最著名的电视清谈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在她的“读者俱乐部”节目中,推出“读着福克纳过夏天”活动:6月读《我弥留之际》,7月《喧哗与骚动》,8月是《八月之光》。夏天,是很多美国人休假的日子,而福克纳的作品却以艰涩难懂著称,他们愿意躺在海滩上读福克纳吗?

《民族》杂志刊登一篇模仿福克纳口气的文章《喧闹与愤怒》,描写他到了奥普拉的电视台,看到她跟汤姆·克鲁斯调情逗乐,听到她亲热地用爱称称呼他,叫他做瑜伽,深呼吸10次以便摆脱胆小羞怯的毛病,恭维他比某个通俗言情小说家的语言要好得多。她那浅薄的言行使得福克纳头痛欲裂,只想找酒喝。

结果奥普拉让大家大跌眼镜。她请了三位福克纳专家,每人负责讲解一本书并且回答问题。除了每周一次电视节目,网上还有各种栏目,如“如何阅读福克纳”“福克纳小说对种族的描写”“什么是意识流?”以及阅读计划、对具体作品的指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和跟其他栏目的链接等。奥普拉还在网上设立问答栏,回答问题。

3个月后,从读者发表在网上的文章、从负责讲授的汉布林教授寄给福克纳专题网的电子邮件,可以看出这个活动很成功。

原来,聪明的奥普拉并不是自己来讲解福克纳,她只是起策划者的作用。观众对福克纳的理解,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仔细阅读。称职的专家,只不过是合格的引路人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