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的艺术》里的发老藏画(中)
玉川子图
陈洪绶
明代
绢本设色
50×2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在翁万戈《陈洪绶的艺术》一书中著录《玉川子图》。画面题款“洪绶写于长安萧寺”。“玉川子”之唐代诗人卢仝,家贫,满架图书,隐居少室山,有长须奴、赤脚婢两人追随左右。卢氏好茶,后世有人将茶称为“玉川”。翁氏认为,此画人物布局与《老妪解诗图》相近,款书文字似《致祝渊诗翰》(约1643,浙江省博物馆藏)。款书中提到的“长安”即北京。陈洪绶1640年夏到北京,至1643年秋南归,据此,翁氏将此画创作年代定为1642年前后。陈氏还有一张《梅花小鸟图》(上海博物馆藏),款书亦是“洪绶写于长安萧寺”。
老妪解诗图
陈洪绶
明代
绢本设色
86×3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致祝渊诗翰
陈洪绶
明代
浙江省博物馆藏
画面中卢仝是正面形象,老婢为侧面,卢氏在后,老婢在前,却将后者画得小,前者画得大,这是按照画面人物主次关系布局的,也是早期人物画的一大特征。加上人物线条采用高古游丝描以及两人开相,使画面产生一种古朴静谧之感。卢仝与老婢的开相为画面点睛之笔,刻画卢仝五官准确到位,不似陈氏其他作品中人物开相的夸张,也画出了老婢满脸的皱纹与凹陷的脸颊。画面中卢仝手持书籍,足登红履,边上老婢手持托盘,内有茶杯茶壶,突出卢仝是爱茶之人。这些器具造型古朴,非时人所见,也为画面增添了古意。老婢背后还插一把蒲扇,定是烹茶所用。值得一提的是老婢赤脚,画出了脚趾,这也出于刻画人物的需要。
达摩
陈洪绶
明代
纸本设色
95×5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在《陈洪绶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将1645—1652年的作品列为陈洪绶“晚期作品”,并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陈氏既炉火纯青又作品丰富的时期”。《达摩》的风格一改陈氏人物画细密谨严的“本色”,线条用折芦描来表现达摩禅师,虽然用笔肆意洒脱,却有梁楷遗韵,读来依旧古意盎然。对比梁楷《八高僧卷》(上海博物馆藏),可见陈洪绶也是博采众长,根据不同的人物需要来综合借鉴前人古法。达摩禅师的开相处理也是极富禅意,头发胡须都作螺旋状,硕鼻大耳,凤眼红唇,右手执杖,一派高僧气度,连鞋子上的几何图文都画出来了。这张画由于是纸本,更加适合用这种线条表达,今天观赏起来也比起绢本来更加精神焕发。后来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佛像图》(天津博物馆藏),也是如出一辙,极有可能是受陈氏启发。
八高僧卷
梁楷
宋代
上海博物馆藏
佛像图
金农
清代
天津博物馆藏
这张画为陈洪绶友人王崇简收藏,其上有王氏题跋“此予故友陈章侯笔也……”,后钤“崇”“简”联珠印,后赠送给大光上人,题款日期为“康熙癸卯冬”即1663年,去陈洪绶去世的1652年不远。画面款书“弟子陈洪绶敬写”,题款书法近乙酉仲春《杂画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洪绶”楷书款,故定在1645年左右。
张笋翁像
陈洪绶
明代
绢本设色
67×4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张筍翁像》画面布局条案瓶花水盂以及人物姿势与《高贤读书图》(王季迁藏)相近。陈洪绶人物画中这样的布局还不在少数。画面中的梅花、花觚、水盂乃至条案与坐具绝非当时用具却是古代式样,陈氏经常如此处理来突出画面的古意。
高贤读书图
陈洪绶
明代
王季迁藏
值得一提的是,《张筍翁像》中的人物开相采用了明代开始流行的画法。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西洋画法逐渐在我国流行,其中肖像一科与中国传统画法迥异,并在造形上展现了一定的优势。当时的画家中以曾鲸(字波臣,1564—1647)为代表,人称“波臣派”,脸部用渲染,烘托出五官,完成的肖像有类似素描的效果。曾鲸与陈洪绶是好友,这张画上的肖像可能就是出于曾鲸一派的画家所作。张岱的《陶庵梦忆》提到了曾、陈二人初会于张岱主办的一次宴会上,那一年陈洪绶37岁。
画上款书“老莲洪绶为筍翁居士画”。画上有钱陆灿题跋可以知道,主人公张筍翁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后代。钱氏为清顺治举人,距离陈洪绶的年代不远。画上陈洪绶的题款规范,结字修长,虽为行书,却排列整饬,符合其晚年书风特点。画上有“纪晓岚图书印”,可见此画经纪晓岚(1724—1805)收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