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七大基础学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的学科分类,基础学科(又称为理论科学)包括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运用基础学科于工程技术,即常说的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称为应用学科(又称作工程科学)。
在人类发展演化史上,理论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相互促进始终进行着,进入十八世纪西方随着理论科学的发展和科学与工程自觉结合的趋势不断深入和扩展,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工程技术相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是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以及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伴,二战期间火箭、高速飞机、雷达、核武器等重要武器装备的发明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与战争的面貌,两极对立的冷战又使得以计算机和新型通讯方式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与社会革命的产生,继之而来的就是我们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将要经历的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为基的新型材料、基因工程等等,这些重大发明与以前的发明创造明显不一样,它们不是依靠工程实践积累和经验判断设计出来的,而是需要数学、力学、物理学等理论科学作为设计依据,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切合作的产物。
关于理论科学即自然科学中的七大基础学科,1977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曾刊载过钱学森先生的一篇文章《现代科学技术》,后来被编入高中二册语文课本,在1998年6月第三版时,钱学森先生作了一些修改,题目修改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避免前苏联被解体的悲剧重演、更不容许八国联军的再次屈辱,今天读来,仍具有启发意义,感觉钱学森先生晚年的世纪之问,在此有了答案。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钱学森
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
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当然,基础学科中也有好多道理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提高而来的;而且没有工农业生产,基础学科研究也无法搞下去。所以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又出现了计算化学。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试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试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它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地学也是靠物理。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第一时代是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第二时代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上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分子生物学,不是过去那样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最近生物学上有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可以把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一种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这就是把这种高分子人为地变化一下,把一个高分子的某一段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另一个上面,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物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这样,不但能使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使细菌发生变化,如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使产生出来的新的大肠杆菌能制造大量胰岛素。这项技术叫做遗传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门新的工业。
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代替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如力学等;再在上面是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节选自1977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