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来运转,之 松花石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吉林省特产,产于清朝的发祥地长白山区的江河之畔。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松花石地质学名叫做微晶灰岩,内含方解石、石英、磷、硼、钡和铁等多种矿物质。大约在8.5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期,长白山地区当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中溶解的大量碳酸钙,由于海水的蒸腾作用而缓慢沉积下来,又经过成岩作用而成为石灰岩。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过造山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火山作用发生变质重新结晶,加之亿万年的风化、水浸、酸蚀等物理、化学作用,及内外营力的自然雕凿下,扭曲劈裂、去软留坚,并吸取土壤中的石英等元素,填充断裂之处。如此往复,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天然石质艺术品。
松花石具有以下天然特性:质:长白山奇石品种众多,总的讲有三种:一是岩浆岩也称火成岩;二是沉积岩也称水成岩;三是变质岩。松花石是沉积岩的代表,质地坚实、温润如玉、凝如膏脂、细如肌肤、刚柔结合、锋藏其中、扣之如铜、声清悦耳。光泽多为油脂光泽,也有瓷性光泽,其密度一般高于普通岩石,用手握之显得厚重沉稳;吸水率低于普通岩石;抗压强度高于普通岩石,经验证,松花石砚润色饱墨,是制砚的上佳材质。根据松花石细腻程度,可划分为冻质石品、玉质石品、沙质石品、石质石品四类石质品级:形:松花石的矿石构造,主要呈水平层理和条带状构造。色:由于各种成分含量的些许差别,使得松花石色调丰富,以绿、紫、黄、黑、驼青等色居多,色彩丰富俏丽、间杂而多变且层理明晰,主颜色为绿色、紫色。夹带斑斓的纹身。其成因主要:一是、在氧化与还原交替的浅海环境中,大量物质带出带入,形成多物质、多颜色相互沉积。二是、颜色与铁离子含量及价位关系密切,高价氧化物或氢化物多呈紫红色、褐或黄褐色;松花石中含不等量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中,有机质因分解而减少,是出现过渡色的主要原因。纹:松花石,是缓慢沉积而形成的,保存了形成之初的痕迹,形成了独特的,如木纹般流畅舒缓的自然纹理。纹理奇特、点线皆明。除带有横向、纵向丝状纹理外,一些金属矿物还会呈现金线、金星、石眼,层理刷丝明显。由于在不同层理中,矿物等成份略有差异,经过水平或垂直打磨,能够出现似云、如浪等不同的纹理、纹饰。
松花石无毒、无味、无辐射,色泽丰富,质地细腻,矿藏稀少;用以雕刻实用或观赏砚台,自明清以来,就是上乘的制砚材料。以其雕制而成的松花砚,有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松烟浮艳、毫颖增辉的特点。松花砚始于明,盛于清,是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存世的松花砚,多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民间收藏极少,甚至销声匿迹200余年。
在吉林省区域内发现18处松花石矿产地,各处矿床均系青白口系南芬组下部层位,因矿床所外区域不同,其矿体特征亦不相同。第一处的松花石,矿体呈层状,单层厚度20厘米左右,主要呈绿色、紫色、黄色、淡绿与紫色相间,黄绿相间等;第二处的松花石,矿体呈层状,单层厚度20厘米左右,最厚可达30厘米,多呈绿色、墨青色、紫色,也有紫绿相间、紫黄相间的木纹石、紫中带绿雨丝等;第三处的松花石,单层厚度为20厘米,最厚可达30厘米,在松花石矿层中,下部以绿色为主,中部以紫色为主,上部为绿色与紫色互层,并见有紫绿相间、黄中包绿、金眼等。
20世纪70年代,在通化市二道江长胜村和通化县大村发现了可以制作砚台的石材,经与失传200多年,故宫博物院清朝藏品松花砚残片,对比和鉴定,二者质地、名项化验指标完全相同。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艺列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砚之乡”。2011年02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松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