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看似无趣的事情当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1.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每门课程结束之后,都要上交一个小论文作为课程的作业。很多人对待这个小论文的态度都是马马虎虎、东拼西凑、差不多能交差就行。
然而,我的一位同学,他对待这篇小论文的态度和大部分人都截然不同。他是一位高校在职老师,为人处世都特别成熟,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大哥”。
“既然都花时间去写这篇小论文了,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把这篇小论文写得用心一点、专业一点,然后争取把这篇论文给发表出来呢?”这是这位大哥曾经对我说的话。
于是,他非常用心的去完成每门课程最后的那个小论文,并且积极的去投稿。最终三年下来,他发了很多论文,而且有好几篇论文都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出来。
现在我研究生毕业已经五年了,而这位大哥凭借着他那股做事认真的劲儿,在一所师范大学里,先是从讲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然后又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在,他已经是硕士生导师,开始带研究生了。
在我的印象中,这位大哥的脸上一直都闪烁着阳光般的笑容。这阳光般的笑容背后,其实是他那“善于从无趣的事情当中发现积极意义”的处世态度。
2.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篇非常火的文章,作者的名字叫做刘苏,文章的名字叫做《我的助理辞职了》。
在文章中,刘苏讲到她招聘了一位名牌大学毕业、长发飘飘,并且各方面都表现非常优秀的女孩作为自己的助手。
可是不到半年时间,这名女孩就提出了辞职请求。女孩辞职的理由就是,她每天都要去做像“贴发票”这种琐碎而又枯燥的事情,因此她感觉没有成就感。
面对女孩的辞职请求,刘苏讲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对待“贴发票”这件事情的。她认为“贴发票”这种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其实涉及到了公司很多方面的运营信息。
于是她做了一份表格,将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联系人、电话等记录了下来。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她了解了公司的很多运营情况,以及领导在处理公司事务时所会遵循的一些常见的方式,进而对领导做事的意图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后来领导慢慢发现,每次给刘苏布置任务的时候,她都会处理的非常妥帖。在刘苏升职的时候,总经理夸刘苏是他用过的最好的助理。
3.
刚工作那会儿,我有幸做了将近两年的留学生辅导员。说实话,给留学生做辅导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留学生刚来上海,对一切都不熟悉。加上语言不通,有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帮忙解答和处理。
从办理各种各样的入学手续到带着留学生参加课余活动,从各种日常管理工作到处理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作为辅导员的我都要做到事必躬亲。
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事情很多也很杂,同时也感觉工作压力很大。
后来我就告诉自己:做留学生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这也是锻炼英语口语的绝佳机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把英语口语给锻炼好。
完成这个思维转变之后,我的工作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每当留学生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想的不再是“不会是又出了什么糟糕的事情了吧?”而是“恩,又可以好好的锻炼英语口语了。”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推动下,我的英语口语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以前给老外打电话之前,我都需要考虑再三,有时还需要在心里打个腹稿。但是随着和留学生交流次数的逐渐增加,现在只要抓起电话,马上就能和留学生进行流利的英文交流了。
4.
刚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曾傻傻的认为,所谓完美的工作就是——这份工作的每一项内容都会让我感到无比兴奋,然后我会带着全部的激情去应对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战。
后来,我才发现,是我想多了。
其实,再好的工作,也会有让你感到十分无聊的事情。例如冗长的会议、各种需要上交的表格、繁琐的报销流程等等。
但是,你不能因为工作中存在着这些让你感觉无聊的事情,就否定掉整份工作。有人一旦碰到无趣的事情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工作,进而通过跳槽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苛求完美”的心态。
其实,如何对待工作中令你感到无聊的那一部分,恰恰能反映一个人在职场上的心智成熟程度。
对于那些不太成熟的职场新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怎么总是让我干一些无聊的事?还是随便糊弄一下吧,等到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再好好去干吧!”(第一种选择)
而更加成熟的一种心智模式应该是:“好吧,再完美的工作当中也会有一些无聊的工作内容。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手边的这件事给做好,然后努力从这件看似无趣的事情当中,获得最大的益处。”(第二种选择)
面对这两种选择,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P.S.今天是感恩节,感谢大家长时间以来对小宋的不离不弃。最近有粉丝给我提建议,希望我的文章字数可以少一点,真情实感可以再多一点,这样读起来就可以轻松一点。恩,这条建议真的很不错。人就要不断的去改变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祝大家感恩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