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川沙这栋180多年历史的建筑,留下许多名人足迹
新川路218
这里原是黄炎培的姑祖父、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沈树镛建于道光年间的住宅——内史第,曾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
“内史第”素有“江南第一名宅”的美誉,其建筑造型古朴、韵味十足。仪门正面刻有“双凤戏牡丹”砖雕,中间镶有“华堂映日”,背面刻有“德厚春秋”,下端基石盘龙石刻。宅邸内的大小房屋多达数十余间,视野开阔,可望远街的人来车往,是一座静谧幽深、充溢致远情致的庭院。
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内史第”更为人称道是因为它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宅,无数名人在此出生、生活。著名音乐家黄自、水利专家黄万里等黄氏子弟皆诞生于此。
1890年,第一进沿街西厢的三间房里,迎来过一家租客——宋耀如夫妇,也就是宋庆龄的父母。川沙胡万和茶叶庄未满百日的少东家,也随母冯氏赁居过“内史第”一年,住在宋家对面东侧厢房内,他就是胡适。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黄炎培先生于1878年诞生在第三进宅院,故“内史第”又被称为“黄炎培故居”。1903年,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在立本堂旁边开设了浦东第一间女学堂——“开群女学”,开群是黄炎培嫂子的名字。
内史第毗邻川沙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区,靠近南市街和中市街两条历史街巷。街巷里分布诸多窄而短的小巷弄,延续着清末民初江南传统街市风貌。其中南市街位于内史第西边,沿街建筑均为两层,一层街面房用于商业用途,多经营特色书画、古玩珠宝、精品礼品以及本地美食等,二层用于居民住宅。
中市街位于内史第北边,是早期川沙的商业中心,店铺云集,人流量大。目前中市街是老街上保存较为完好、商业业态发展较为突出的一条街,多个街面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川沙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在这些阡陌交错的街巷里,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以及见证老街变化发展的原住民。
上世纪80年代,“内史第”前两进曾被拆除,建造了一栋与百年古建不相匹配的6层居民楼,仅保留了黄炎培先生诞生的第三进宅院,面积为733平方米,百年名宅残损破坏状况令人堪忧。
2004年“内史第”复建工程立项,为了恢复“内史第”的原貌,请来了专家测量建筑年代,判断其为清末房屋。再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研究当时当地建筑特色、收集本地人回忆等,力求复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内史第”。
2009年,“内史第”复原工程启动。2010年4月1日正式动工,这次复建斥资逾1亿元。2013年4月16日,历经近十年的修复,“内史第”正式向公众开放,一座富有浓郁清代江南特色的百年名宅重现世人眼前。
第六个打卡点是黄自先生生前用过的钢琴和书桌。作为国内首创首部交响乐的作曲家,黄自于1904年诞生在内史第,酷爱音乐的他不仅学贯中西,音乐造诣深厚,而且培养了众多中国杰出的音乐人才,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等。
第七个打卡点是宋氏家族生活场景复原画。宋氏家族在内史第沿街房居住长达十余年之久,宋庆龄曾在内史第度过童年时光。
行至场馆出口处,有一方长约五米左右的“川沙八景”砖雕照壁,可作为离开内史第的最后一个打卡点。
向西步行百米即来到川沙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区,漫步其中,逛逛精致的文玩小店和民俗收藏品店,感受安静的小镇生活。还可以考虑在老店尝一尝上海本帮菜、川沙老八样的传统风味,也可考虑在新式本帮菜馆领略塌饼、圆子、菜肉大馄饨、本地黑鱼面等特色风味。
自驾或者乘坐浦东11路、浦东24路、浦东94路车游川沙城,或搭乘地铁2号线在川沙地铁站下车,即可抵达。
资料:市文旅局
编辑:阮天霖、池舒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