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一个产品出来后,往往要不要多长时间,就会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冒出来,试图抢占市场。
1、买菜市场:有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兴盛优选、橙心优选……
虽然这些平台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说在商业模式上,战略战术上,各自的打法都不太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线上买菜。
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也没有多大的颠覆性,这就导致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毕竟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大家都舍得花钱,也不差钱,如此来分割这一块大蛋糕,实际上到手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而且据消息报道,很多公司都是亏钱的状态,前期基本上没有任何盈利可言。当然前期亏钱是避免不了的,我想表达的是,亏钱是小事,但如何在这么多的竞争对手中杀出重围来是一个大的问题。
2、快递行业:顺丰、韵达、中通、圆通、申通、邮政、京东、百世、极兔、德邦……
整个物流行业就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都要从14亿这个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实际上到手的属于自己的并不多,而且近来快递行业杀得风起云涌,有的用低价,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抢夺客户。
但由于新出台的规则,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抢夺客户被禁止,这使得新入局的快递公司要想从对手手里抢走客户就比较难了,尽管愿意花钱。
说白了,快递行业也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导致同质化的出现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竞争对手太多,二是领导者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没有引领整个行业,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有句话说得很好,关于创业的,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区别: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然后第二个犹太人就来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区域很快就繁华。而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中国人看到后也来开第二个加油站,接着第三个、第四个……
这确实符合目前国内的趋势。
3、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奇瑞、小米……
毫无疑问特斯拉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引领者,要想对他进行攻击,难度不可谓不大。而随着特斯拉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后,使得更多的厂家都在往新能源这方面发展和投入,国内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也慢慢多了起来。
前不久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就公开宣布要进入汽车行业,并且还展示了公司账户上有1000亿,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差钱……这同样是同质化。
但作为后来者,而且又是跨领域,小米汽车能否成功,现目前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来说说电动汽车的反面,自动驾驶,我个人认为华为选择这个领域就比较有胜算的可能。
大家知道,国内搞自动驾驶的并不多,常见的有百度、长安汽车、滴滴,似乎就没有了,而华为入局自动驾驶完全有很大的竞争力,一方面技术过硬,一方面拥有先进的5G技术等等,而且国内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很多,就影响力而言,华为就占了一定的优势。
除了上面这些外,其实还有很多行业都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就拿新媒体来说,今日头条刚出来的时候,竞争对手除了四大门户外,还有一点资讯、腾讯新闻、天天快报、UC头条、以及来自腾讯的阻击。
但庆幸的是,头条拥有核心的技术,即机器推荐,靠算法推荐,根据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相关推荐,使得头条非但没被替代,反而还成为了新媒体行业的引领者。
之后是短视频的火热,在抖音之前有快手,当抖音崭露头角后,腾讯马上启动一直不温不火的微视阻击,以及百度的全民小视频,不过由于抖音长势喜人,这些竞争对手并没有给抖音带来太大的麻烦,反倒是给了对手很大的危险。
接着微信和微博纷纷开通了自家视频号,试图阻止抖音的增长,微信甚至在发现入口新增了视频号入口,但由于新入局有没有太多的经验,至今也很难单独拿来与抖音抗衡。
总而言之,同质化是当下的一个常态,一方面国内市场大,有钱或多或少都能掀起点波澜;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越来越透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款产品成功,往往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款产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