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之歌》| 可佳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威廉·拉什杰和库伦·默菲。威廉·拉什杰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同时也是本书要介绍的亚利桑那垃圾考古计划的创立者。另一位作者库伦·默菲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执行编辑和专栏撰稿人。考古学家和媒体人合作撰写,意味着这本书不是一本很古板的考古学著作,它既保证了科学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关于本书

全书从亚利桑那大学的垃圾计划开始,介绍了这一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从垃圾中发现的人类行为。垃圾是人类存在的明确标示,研究垃圾可以了解古代,也同样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人类为自己的行为留下了很多文字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往往与真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垃圾却不会撒谎,也不会刻意地讨好,能更好地记录发生的事实。通过分析垃圾,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甚至能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核心内容

一、垃圾计划是怎样开展的;二、垃圾所揭示的人类行为;三、垃圾研究有什么社会意义。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做《垃圾之歌》,副标题叫做“垃圾的考古学研究”。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来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用考古学的方法,了解当代人类的行为。那些看似无用的垃圾,对它进行分析,是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人类社会的。

说到垃圾,通常意味着没有用处。尤其是夏天,厨余垃圾的腐烂速度很快,存放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充满了难闻的味道。每天早上,我们提着从厨房收拾出来的垃圾袋,很想快走几步,赶快把它扔掉。这样没用的垃圾,却在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中成了香饽饽。一群美国考古学教授和研究生,天天到垃圾收购站搜集垃圾,然后运往大学,进行细致的研究,甚至还有教授带着学生,在巨型的垃圾填埋场进行钻探,深入垃圾山的内部去寻宝。你也许要说,他们一定是疯了吧!考古学家应该研究古代的东西啊,为什么对这么肮脏的近现代垃圾感兴趣呢?听完这本书,请一定要抑制住翻垃圾的冲动。垃圾可不是一无是处,通过分析它,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有些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也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威廉·拉什杰和库伦·默菲。威廉·拉什杰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同时也是本书要介绍的亚利桑那垃圾考古计划的创立者。另一位作者库伦·默菲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执行编辑和专栏撰稿人。考古学家和媒体人合作撰写的著作,意味着这本书不是一本很古板的考古学著作,它既保证了科学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全书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垃圾考古计划开始,介绍了这一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从垃圾中发现的人类行为。人类为自己的行为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但这些记载往往与真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垃圾不会撒谎,也不会刻意地讨好,能更好地记录发生的事实。所以说垃圾是人类存在的明确标示,研究垃圾可以了解古代,同样也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

下面我会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第一,垃圾考古计划是怎样开展的;第二,垃圾所揭示的人类行为;第三,垃圾研究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一部分

在正式介绍这本书之前,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考古学家的工作不应该是深入不毛之地,发现遗失的古代城市吗?或者像电影《夺宝奇兵》中的琼斯教授一样,机智英勇,在古墓中发现宝藏。而亚利桑那大学的这批考古学家,天天混迹于垃圾站或填埋场,这算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与国际考古学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一次研究转型有关。在这之前的考古学家,主要工作是研究古代人类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面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瓶瓶罐罐,考古学家需要描述这些器物,对它们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是什么时候的,它们有什么特征,它们和周围的文化是什么关系,文化是不是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工作,其实是研究某个地区古代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当基本了解某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面貌以后,天天还要继续这样的描述和分析,工作就变得越来越繁琐,也开始受到一些年轻、新锐的考古学者批评。特别是在年代测定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之后,在考古工作比较成熟的地区,一些学者开始追问,这些器物背后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行为可以被揭示出来?我们如何对考古出土的器物和遗迹进行解释?这些内容后来成为“新考古学派”关注的主要问题。

新考古学派有一位代表学者叫宾福德,他研究了因纽特人和非洲原始部落人群日常活动和丢弃垃圾的行为,并将垃圾的分布情况与古代发现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古人行为的一些规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学者更进一步,把目光由原始部落的人群转向现代人,直接研究现代人的垃圾丢弃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研究能给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找到答案。

好了,了解了垃圾考古计划的背景,下面进入正题。我们先来看看,垃圾考古计划是怎样展开的?

亚利桑那大学垃圾考古计划的设想,最早是在1971年提出的。它源自一门人类学课程,当时选课的学生被要求独立完成一篇器物和人类行为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有两位学生搜集了美国土森市两户富裕人家的垃圾和两户穷人家庭的垃圾,进行比较。这项研究,由于样本太少,发现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因为垃圾反映问题的客观性,受到了重视。随后,在教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有计划地对家庭垃圾进行搜集和分类。1973年,学校与土森市当局正式签订协议,每周有4天时间,市卫生局相关人员将指定区域内,5到8户人家的垃圾运来供学生们研究。

海量的垃圾搜集比较容易,但分析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将收集来的垃圾分为150类,每一类物品都要记录它的来源地、日期、种类、价格、重量等等内容,输入电脑供随后统计分析。

在垃圾考古计划的后期,研究者又开始有计划地在垃圾填埋场进行挖掘。这项工作非常艰苦,并且很危险,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填埋场工作,环境恶劣可以想象。工作人员需要用钻机对垃圾进行钻探,研究者再对钻探出来的垃圾进行分析。当然了,判断这些垃圾的年代,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垃圾中的报纸,包装上的生产日期等都是很好的断定年代的标识。除了这些,研究者还发现易拉罐的拉环也是很好的断代指示物。根据废弃拉环的外形特征,甚至可以还原出它所代表的饮料品种。

这项计划从1973年开始正式实施,延续了几十年,由于卓越的工作成效,直接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垃圾学。研究垃圾的考古学家则因此被称为垃圾学家。垃圾考古计划实施以来,他们共处理了25万吨的垃圾,这些垃圾有的来自垃圾场,有的直接来自研究街区的垃圾桶。他们对垃圾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构建了一个美国人的生活数据库。这些数据的信息十分丰富,能够了解大家对不同肉类的兴趣,对饮酒的态度,消费者对奇缺物品的反应,避孕的方法等几百个这样的生活问题。

听到这里,有朋友要问,那这项垃圾考古计划到底是人类学研究还是考古学研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插播一下美国考古学教育的一些情况。与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教育体系不同,美国一般没有独立的考古系,考古学家主要在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框架下培养。美国现有的很多考古学理论都直接来自于人类学理论,考古学研究受到人类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新的考古学实践中又会对现有的人类学理论加以改进和发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是美国人类学和考古学重镇,由考古学方法出发,研究人类学关注的现代垃圾,最终得出的人类行为模式既是人类学新的成果,同时又对古代考古学研究有重要的启发。

垃圾考古计划除了对人类学理论和考古学研究有促进外,还大大拓展了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我们知道,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遗存,从垃圾考古计划开始,大家开始研究当代城市居民遗留下来的垃圾,考古学由过去一直关注死亡和消亡的人类世界,开始直面活生生的现代人类生活。

第二部分

了解了垃圾考古计划是怎样展开的,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重点,看看从垃圾中,可以发现哪些之前不为人知的人类行为。是不是真的像考古学家认为的那样,人们所拥有的和所丢弃的,往往比他们自身更能精确、详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呢?

其实,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1973年美国盛传牛肉短缺,导致肉价居高不下,超市中也很少见到上好的牛肉。垃圾考古计划成员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来了解一下人类对肉类的丢弃模式。我们知道,肉类的包装袋上往往有超市打印的数据,包括肉的部位、重量、购买日期、价格等,这些为研究者了解特定时期,人们对肉的购买量和丢弃量提供了便利。我们通常的思维会认为,物资短缺的时候,肉价高,购买的数量会少,那么在用量上就会省,很少有浪费。但研究的结果却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人们在食物短缺时丢弃的牛肉量是供应丰足阶段的3倍。这样的奇怪现象,可能是因为:大家知道了牛肉短缺的新闻,出于储藏的目的大量购进,大家却并不知道该怎样快速吃掉牛肉,也不知道该如何储存,先买了再说,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浪费。

这项研究结果出来后,很多经济学家和营养学家不以为然,认为不适用于其他商品。但随后美国食用糖短缺,大量不易保存的大块凝结的糖,开始大量出现在垃圾中。由此,研究者得出了食物垃圾第一定律:越熟悉的食物,浪费就越少。说到这点,就我自己的体会,现实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打交道的柴米油盐,由于很熟悉自己的使用情况,很少有浪费。而一些为了应对某次家庭聚餐购买的食材,用过一次后可能就被放进冰箱里冷冻起来,很长时间不会再想起。食物变硬变坏后,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垃圾桶。

垃圾考古计划还发现了一些过去没法证实的经济学现象。有经济学家提出,穷人由于经济困难,每次购买一种物品的量比较少,因此无法享受到大批量购买的优惠价格。垃圾考古计划证实了这个假说,穷人购买物品往往买小包装,而富人更倾向于购买超大经济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除此之外,族裔、收入、社会等级等的差异,从丢弃的垃圾中也能有所体现。比如,汽水罐较多而食物较少的垃圾极为可能来自于西班牙裔家庭。中等收入地区的人丢弃的垃圾中,有大量名牌食品、饮料的外包装,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丢弃的垃圾中一般是有品牌的一般食品和不含酒精的低热量饮料包装袋。在墨西哥与美国的中低收入家庭中,两国人消费的乳制品、糖浆和蜂蜜、烈酒都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在美国,长期食用罐头蔬菜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式,但在墨西哥,富裕阶层食用罐头食品的比例反而是穷人的6倍以上,是美国食用罐头食品人数的3倍。

香烟的消费也类似,在墨西哥,富人消费更多的香烟,而美国则是穷人消费的多。这也许是因为墨西哥的消费习惯落后于美国几十年。书中所研究的是美国的情况,类似的行为模式在中国也有很多,比如改革开放早期,富裕阶层对美国快餐文化非常热衷,近年来则大大改观。

另外,在垃圾中还能收获不少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垃圾资料来分析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忠诚度,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提出不同的营销策略。有的商家对某个社区投放广告进行促销,随后通过分析这个地区的垃圾,进而发现受广告影响家庭的比例,购买后不满意丢弃的家庭有多大比例。商家也可以通过垃圾,了解购买一种品牌商品的家庭,购买同类其他品牌商品的比例,进而得知某个社区的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忠诚度。

好了,这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第二点:垃圾不会撒谎,从垃圾中我们发现人类的行为和想象的可能会有所不同。从垃圾中我们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理解不同的经济现象,也能看到族裔、收入、社会等级等的差异。同时,从垃圾中了解的人类行为,能给商业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

第三部分

了解了垃圾揭示的人类行为,下面,我要与大家分享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垃圾研究的社会意义。垃圾考古计划发现,人类和垃圾之间的关联密切,不同群体的人丢弃的垃圾各有特点。通过这种关联,可以将垃圾研究变成一种有效的人口统计工具。在这方面,垃圾考古计划帮助人口普查局完成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过去的人口普查总会有一定比例的遗漏,而这些被遗漏的群体多数处于社会底层,更需要政府机构的帮助。为了对人口数据进行修正,政府相关部门找到了垃圾考古计划小组,想通过对垃圾的研究,得到更真实的数据。那么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性别、种族和年龄与垃圾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到底可不可以通过分析垃圾,得出比人口普查更准确的数据呢?垃圾考古计划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固态废弃物总量”和“塑料”这两项垃圾指标对估计人口数量最具有预测功能,尤其是塑料这种垃圾的重量,和人口数量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一个人一定时间内丢弃的塑料制品重量比较稳定,通过一个算式,就可以根据某个社区塑料制品的重量,很准确地计算出这个社区的人口数量。

这个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其实垃圾考古计划不光能有效了解人口数量,还很好地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免洗尿片与布尿片之争。有一段时间,有环保人士担心,使用一次性的免洗尿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加重垃圾场的压力,对环境带来破坏,建议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布尿片。持不同观点的大有人在,但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垃圾考古计划的研究表明,备受争议的免洗尿片,对环境的危害没有想象的大。在对垃圾填埋场调查后发现,免洗尿片占固体废弃物不到1%的重量,体积也不超过1.4%,它上面带的微生物也都会逐渐死去,很少幸存,并且微生物传播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因此,环保人士将炮火的焦点对准免洗尿片是不合适的。

当然,在对垃圾的研究中,伴随而来的还有对垃圾本身的思考。我们对过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未来,通过垃圾考古计划的研究,发现不存在完美的垃圾处理方法,不管是垃圾填埋,还是垃圾焚烧,都有很多副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单纯地提倡垃圾减量,它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目前生活的便利性。

那么怎样减少垃圾呢?书中提到一个定律,叫“帕金森垃圾定律”,说的是垃圾会无限制地滋生,直到填满所有容器为止。现实确实是这样的,当市政部门提供的垃圾桶越大,产生的垃圾量就越多。有的地方改用便于机械装卸的垃圾桶后,加大了垃圾桶容积,这个地方的垃圾量也开始剧增。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必然困难重重,不能一味地禁止,需要一些社会管理的技巧和智慧。

书中举了一个西雅图的例子,值得学习。他们的办法是,提供给居民几种不同容量的垃圾桶,根据垃圾桶容量的增加而收取更高的垃圾处理费用,除此之外,还给每户配有用来倾倒可再生物品的容器,不再收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个地方居民的垃圾数量大大减少。居民为了减少开支,逐渐减少垃圾产生,使用收费少的小垃圾桶。这种用经济手段来调整人类行为的做法,是很明智的。再强烈的道德说教,也没有经济手段有效管用。同时呢,这种减少垃圾的需求还会倒逼物品制造商,人们对简易包装的需求增加了,制造商为了多卖商品,自然会迎合这种需求,减少包装,或者设计更多可再生、能回收利用的产品。

总之,人类产生垃圾是很正常的现象,面对日益增多的垃圾产生的不利影响,不用恐慌,只需要正视它,持续关注。最好能采用经济手段,逐渐改变消费习惯和社会风气,垃圾问题就不会失去控制。

总结

好了,以上是我对《垃圾之歌》这本书的分享。作者围绕亚利桑那大学垃圾考古计划展开叙述,我们看到,垃圾考古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的行为,垃圾背后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对垃圾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不过相对于垃圾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项研究所得出的人类行为模式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对较长的时间段某个群体行为如何变化的研究,以及社会环境或经济状况的变化如何影响某个群体或个人。不过书中这些内容对我们是有很多启发的,可惜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类似的垃圾考古研究。也许不久的未来,我们的很多企业,在对某种商品进行促销前,能去翻一翻垃圾桶,分析一下,找到最精确的目标顾客群,这样,不仅会省去很多广告费,还能有不错的销售成绩。我们的政府,在制定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时,如果也能从垃圾研究中受到启发,政策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最后我对前面所解读的内容做个总结:

一、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考古学研究视角发生转变,开始通过观察原始人群或现代社会人类留下的物品和遗迹,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垃圾考古计划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一项卓越计划: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当代人类行为。垃圾考古计划从1973年开始正式实施,延续了几十年,一开始关注的重点是物质文化的形成过程,后期则开始关注垃圾处理技术的效果,以及人类面临的垃圾危机该如何应对。

二、垃圾中可以发现之前不为人知的人类行为。人们所拥有的和所丢弃的,往往比他们自身更能精确、详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

三、垃圾考古研究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可以帮助解决很多现实社会问题,人类和垃圾之间的关联密切,不同群体的人类丢弃的垃圾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研究这种关联性,可以将垃圾变成一种有效的人口统计工具。人类产生垃圾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何消除垃圾的不利影响,需要正视它,持续关注,单纯地提倡垃圾减量,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目前生活的便利性。未来应采用经济手段,逐渐改变消费习惯和社会风气,垃圾问题就不会失去控制。

撰稿:可佳
脑图:刘艳
转述:郑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