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知青中流行的手抄本,后来如何解禁而拍成一部电视剧?
现在各种类型的影视剧充斥着网络和电视媒体,但要说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太少,如果算起来,《一双绣花鞋》典型的一部电视剧,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式恐怖剧。其实《一双绣花鞋》大火,源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传抄的一种手抄本。
就算没看过《一双绣花鞋》,听到或者看到这样名字,就会有一种恐怖感。可以说在我国近50年来,《一双绣药鞋》无论依托哪一种介质传播,都能把人吓得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
《一双绣花鞋》最早传播是依托知青中流行的手抄本的小说。50年前,下乡插队的知青晚上阅读最流行当属《一双绣花鞋》。据说当时,每读几页,总要四下张望一下,看看屋里有没有诡异人影,才敢继续读下去。
当《一双绣花鞋》不再被禁,被改编成连环画后,也成了厕所必备书籍,有多少人拿着连环画,腿蹲麻了也不敢起身,害怕墙角的绣花鞋向自己而来……。
起因
《一双绣花鞋》是真实故事?它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一双绣花鞋》的由亚,还要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重庆一起案件。1951年3月12日凌晨4点,当时只有21岁的西南公安部侦查员况浩文在重庆一处老宅中潜伏,准备抓捕敌特分子。
当时老宅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靠手电才能看清。况浩文在蹲点潜伏时,他用手电扫过一个穿衣镜,他突然看到镜下一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动了一下。当时就把况浩文吓了一跳。在他认为镜子后面一定有人,他壮胆过去一看,才知道虚惊一场。但这一场景让况浩文无法忘怀。
1958年后,况浩文已经离开公安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双绣花鞋的事,因此他开始着手写关于绣花鞋的小说。于是一部以绣花鞋为线索,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追捕敌特的故事开始酝酿了。
不到三年时间,况浩文完成了这部6万字的小说,最初的小说名并不叫“一双绣花鞋”,而是叫“在茫茫夜色后面”。况浩文写完这部小说后,随即寄出,后来被电影厂看中,想换个名字“一双绣花鞋”拍电影。
但电影没拍,有电影厂的工人却将这部名为“一双绣花鞋”的手稿抄下来收藏,还借给朋友同学看,于是又被其他人借人来抄写传阅,于是一本手抄小说便在重庆流传开来。
但况浩文却不知道随后这本书给他带来大麻烦。因为有人批评书中有反动东西,书中有敌特分子爱上我地下工作者的情节。因此,电影没拍就被叫停。结果很显然,况浩文因此事受处分,并接受劳动改造。
风靡
就在况浩文接受劳动改造时,1969年,他正处于人生最闹心时机,他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来自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知青的妹妹,妹妹在信中告诉况浩文,他写的《一双绣花鞋》成为知青的热门话题,知情晚上最爱聊的就是《一双绣花鞋》的情节。况浩文这才知道,他写的小说已经从重庆历经3400公里传到黑龙江的北大荒。
况浩文被处分后劳动改造时,重庆的知青们,已经带着《一双绣花鞋》奔赴全国各地的生产兵团和农村接受劳动改造,而这本书也随之传遍全国。
但《一双绣花鞋》在上世纪知青下乡时代里传抄,是一种幸运。因为当时文艺作品就是两个结果,不是白就是黑。而且当知青们读到《一双绣花鞋》恐怖情节,还带有神秘感的绣花鞋,最主要绣花鞋背后的主人是谁?于是一个个阴谋出现,重庆面临着被炸毁的风险……。
如此刺激的情节,让知青欲罢不能,他们对《一双绣花鞋》的吹捧比后来流行的武侠小说,甚至《名侦探柯南》都要盛之百倍。
有的知青借《一双绣花鞋》,需要用两本苏联小说交换,否则不借。因此有人就干脆抄写。有一个熟悉小说情节的上海青年,居然被邀请到各个兵团去讲故事,居然混了一年。
《一双绣花鞋》被一批批知青带到不同地方,近8年时间里,传遍全国。
封禁
就在《一双绣花鞋》火遍全国的时候,这本书好运到头了。1975年,《一双绣花鞋》的手抄本在全国被大肆手抄,而且数量太多,因此此书被全面封禁。
任何事物封禁得越严,越有人好奇。同样,《一双绣花鞋》也成了人们争相偷看的“禁书”,有人甚至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偷偷读,有的甚至在厕所偷读。
在《一双绣花鞋》被封禁期间,有资料显示,全国各地查抄的《一双绣花鞋》手抄本有1亿5000万本,可见此书虽然被禁,但越禁越有人看,而且数量惊人。当然那些没被查抄的书有多少本呢?恐怕数量更多,没人做过统计。
解禁
1979年,《一双绣花鞋》被禁4年后,此书的命运出现转机。这一年,该书被解封,并装订成书正式发表,当时重庆文学杂志《红岩》就刊登了此书。当然况浩文也重新参加工作。
到了八十年代,《一双绣花鞋》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并被印制成连环画。关于绣花鞋的故事,再次风靡全国,人们再次被这部描写的恐怖情节所吸引。
2002年,此书又被改编成电视剧,再次成为热剧,也捧红一些明星。也正是在2002年,《一双绣花鞋》的书籍正式发布,完成了况浩文多年愿望。有位重庆老人买了5本书,放在妻子墓前。因为妻子活着时只听过故事,没看过书。
结语
现在我们在再来看《一双绣花鞋》依然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因此不得不佩服作者描写。一本好书,无论在媒体传播缺乏的时代,还是盛行的时期,只要传播正能量,足以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