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水务李力:“十四五”期间 水务行业发展重点展望

在“十四五”期间,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势在必行,这将使得“十四五”期间环境产业格局、各类企业分工、新兴增长领域等事项发生着一系列改变。本文以水务行业为例,试分析在“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可能发生的系列变化,并探析企业的应对之道。

环境产业由国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需求而生。从我国环境治理的需求侧来看,最宏观的目标是“到 2035 美丽中国基本实现”,这个大目标使得环境产业作为“刚需”的时段还将至少延续 15 年。在当前的新时代,环境需求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掷地有声,“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党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构成“美好生活”的新四大刚需中(健康、文化、教育、环境),环境保护是重要维度之一。
而在环境保护的供给侧,当前环境产业正经历深度变革与重构,这场变革涉及行业的主力军更替,以及行业基本机制是市场化还是行政化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势在必行,这将使得“十四五”期间环境产业格局、各类企业分工、新兴增长领域等事项发生着一系列改变。本文以水务行业为例,试分析在“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可能发生的系列变化,并探析企业的应对之道。

水务行业整体格局变化

水务行业集中度提升。目前来看,环境产业尤其是水务领域集中度低,排名前十 (CR10) 的企业占比不足 40%。在企业层面,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小而全模式的企业较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使得行业的科研投入、专业化提升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尽管可能周期较长,但产业集中度和专业程度的提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集中度和专业程度的提升,各类企业的产业链分布情况会发生变化,如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细分领域更适合进取心强的民营企业,而一些公益属性、短期经济效益有限的领域,则更适合国资企业。
涉水事业综合性提升。涉水公用事业包括水务和水系两大方面:“水务事业”指供水、污水、雨水等领域的投资和服务;“水系事业”指包括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环境、水管理、水经济、水文化、水生活等九个主题内容在内的投资和服务。涉水事业两个方面一体化的综合性会进一步提升。在固废领域,我国有“无废城市”的综合性概念,推动城市环卫固废一体化的全盘布局,涉水领域还没有相应的城市层面概念出现。北控水务认为,未来或将出现类似于“净水城市”的概念,将水系综合治理全要素标准纳入模式体系,推动城市范围水系质量的整体提升。
跨界治理需求领域增多。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治理产业格局呈现“水、气、土、渣”领域分割的特征,相应的管理部门权责也如是划分。但在实际情况中,城市垃圾点及储运场站、菜市场、街边餐饮中的固相污染物可能会转移到河流中;空气中的雾霾,也会通过干湿沉降将污染物带到水里;污水处理与污泥、粪污、厨余垃圾等具有协同处理处置相关性;城乡有机物循环也需要打通。在当前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需要将各环节的碳排放置于一盘棋中考量,实现有机循环。比如“零碳社区”“零碳城乡”等都可能成为新的方向。对于环境产业市场而言,碳中和的目标或将打通固有市场中领域分割的现状,从而催生出一系列跨界治理市场。

水务行业新兴增长领域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势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给环境产业带来的新兴增长领域是:城市更新的存量升级、水环境治理一体化、工业废水治理升级、村镇水务市场发展、智慧水务全面展开。
城市更新的存量升级。我国新型城镇化到了提升存量的阶段,城市更新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升级:城镇管网提质增效、污水资源化利用、城市更新水厂升级。城镇管网提质增效。管网连接着排放点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河道水体,既收集着生活污水,也疏通雨水径流。在当前“厂网河湖一体化”战略中,管网是关乎整个水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管网建设维护重视不足、欠账较多,关于雨水问题的混流、分流、调蓄等命题认识尚不明确,由此引发的溢流污染问题严重。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演进,我国也逐渐走到了需要直面管网短板的阶段。污水资源化利用。犹如“四大水喉”符合新加坡国情特点一样,污水资源化符合我国水资源利用特点,这将是我国水务市场的新大势、新风口。城市更新水厂升级。主要带来的是水厂搬迁改造和半地下式、地下式水厂新建需求,以及复合在传统污水厂之上的城市有机质(污泥、粪污、餐厨等)协同处理新模式。
水环境治理一体化。在市政公用领域的六大行业:解决人流的交通行业,解决物流的运输行业,解决能量流的电力、燃气行业,解决信息流的通信行业,无不是一体化和综合性的系统解决范式。而城镇涉水领域的公用事业供需状况是:上面“九龙治水”,下面“八仙过海”,碎片化和离散性问题比较突出,投资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总体绩效难以最终保证。碎片化的治理方式会导致合成谬误,如某地将全域水环境治理分为几个包进行招标,每个包的负责单位都仅仅对自己合同项下的所要求的环境绩效负责,确保局部达标,但这并不能保证最终全域水环境的整体达到预期效果。在“十四五”期间,水环境一体化的需求将愈加凸显,行业或将开启全城域、全要素的一体化治理阶段。
工业废水治理升级。随着国家对工业污染管控加严,以往的工业废水治理模式面临升级。一方面,工业企业产生的行业废水,如石化废水、炼化废水、冶金废水等,过去大多由“子弟兵”进行处理,进入门槛高,且治理效果、性价比未必最佳,这一类业务需要质量升级;另一方面,在工业企业加快向工业园区集中的背景下,无组织排放将大大减少,这类企业废水的处理方式将向园区化、集中化方向转变,需要处理方式的升级。
村镇水务市场发展。对照“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村镇污水处理是绕不开的“刚需”。在一定程度上,村镇污水处理市场的发展轨迹与 20 年前城市污水处理市场类似。20 年前,在水务领域,只有城市供水是成熟的市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则因模式不完善、基础投资大、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而不被看好,其遇到的市场化程度不足、财政托底、付费主体缺失等问题,与当前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如出一辙。现下,村镇污水处理市场还处于“军阀混战”的时代,龙头企业尚未诞生。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村镇污水处理市场也将逐渐完善成熟,成为水务领域新赛道。
智慧水务全面展开。对于未来智慧水务的全景图,不妨从两个脉络来看。一是政府端的需求侧,二是施治端的供给侧。政府端的视角是从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开始,由监管和统筹需求出发,采用“互联网 +”的思路,向下对接垂直领域,如智慧城市顶层对接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水务智慧能源等;施治端则主要是由市政 、服务引致的智慧化,采用“传统产业+ 互联网”的思路。未来这两段或将汇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向下打通智慧水务,水务行业向上对接智慧城市,形成正在完善健全的智慧水务体系,成为新的风口。

环境企业升级着力点

模块化、装备化、工厂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主流污水处理项目都是基于生物处理工艺的工程建设,具有典型的基建特征,所用工艺、装备多以量身定制的“非标”形式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因地制宜”的处理效果,但也带来了标准化程度低、可复制性差,工地化建造周期长、品质质量差等问题。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定型,工程项目模块化、装备化开始具备基础。可以想象,在未来项目核心工艺模块化、装备化、工厂化的前提下,企业以少量的资源投入即可实现工期、质量、成本的提升,从而加速行业发展升级。目前来看,水务领域只有膜处理单元等基本达到了这三化程度。
关注新材料突破性创新。在环境科学的诸多细分领域,实验室已经开始对新材料进行跨界的突破研究,并取得了相关成果。一些材料突破能够快速推动环境行业的更新进步。如行业中新出现的硫自养反硝化填料,能以低价态硫代替碳源,还起到缓释作用;还有一种能够随光照条件变化而调整生物反应过程的材料,用在水处理工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新效果。
将价值外部性内部化。作为静脉产业,环境产业具有价值外部性的特点,未来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环境治理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中心。如是否可以将生态空间、生态承载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将由此释放出的生产价值进行归属确认?这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也需要在测算标准、转化模式等方面进行长期探索。
小微企业生产水平升级。以宜兴企业为代表的装备设备类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发展阶段,需要尝试从产业末端供应升级为有影响力的产品提供商。此前,这类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性价比”,虽然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有所差距,但胜在价格低。但随着产业的整体更新换代,对装备设备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国产装备设备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能够冲击欧盛腾、琥珀的企业,这或许是装备企业的对标方向。

文章来源:《环保产业》期刊2021年第一期总第3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