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二 十一真 鞅更秦法 普读鲁论
《龙文鞭影》卷二 十一真 鞅更秦法 普读鲁论
鞅更秦法 普读鲁论
yāng gēng qín fǎ pǔ dú lǔ lún
【注释】
(1)鞅:商鞅,战国时代秦国宰相,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姓公孙,封于商,故称卫鞅、公孙鞅、商鞅。秦孝公重用后,实施变法,以严刑峻法使秦国大治。
(2)更:改变。
(3)秦法:秦国法制。
(4)普:赵普,字则平,北宋幽州蓟(今属河北)人。刚毅果断,以天下为己任。初为赵匡胤(宋太祖)幕僚,策动陈桥兵变,助其建立宋朝,为宋太祖、太宗时的宰相。
(5)鲁论:指《鲁论语》,即现在通行的《论语》。西汉开始,《论语》有三种版本流传,《鲁论语》(二十篇,鲁国学者所传)、《齐论语》(二十二篇,齐国学者所传)、《古论语》(二十一篇,古文,出孔子壁中)。
【语译】
商鞅变更秦国法令,赵普常读《鲁论语》。
【人物故事】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担任中庶子的职位。公叔座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出任国相,认为他虽年轻而有奇才,但若不任用他,一定要杀了他。魏惠王以为公叔座病得糊涂了,并未采信。
公叔座死后,商鞅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以强国之法说服了孝公,被任命为左庶长,定下变法之令。令百姓互相监督,一家犯法,若不举发,则十家连坐治罪。不告发犯法的人处以腰斩,告发犯罪者封给爵位,藏匿犯法者死罪、抄家。并在南门立起三丈长的木头,悬赏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有一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以表明政令不欺。政令施行一年,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太子犯法,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太子傅公子虔被施以刑罚(后来公子虔又因犯法被处以割除鼻子的劓刑),太子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在前额刺字,染上墨色颜料)。次日,秦国人民都遵守法令了。政令施行十年,百姓大为高兴,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家丰衣足食。人民勇于为国打仗,不敢私下争斗,城乡安定繁荣。
商鞅又说服秦孝公攻打魏国,魏国公子卬(ang,ㄤˊ)出兵迎战,商鞅写信给魏将公子卬说:“我起初和公子相交甚欢,今天都成为两国大将,不忍心互相攻伐,可否和公子相见,结盟退兵。”魏公子卬也这样认为,会面订约后,商鞅却埋伏了士兵俘虏魏公子卬,击垮魏国军队。魏惠王派使者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讲和,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悔恨当初没采用公叔座的话呀!”商鞅击破魏军后,秦孝公把于、商十五城封给他,号为商君。
商鞅担任秦国宰相十年(变法十八年,其中相秦十年),皇亲国戚多怨恨他。赵良劝告他:“刑罚太子的师傅,以严刑峻法伤害人民,会积累怨恨和灾祸啊!教化人民比命令更能深入民心,人民学习上位者比法令更为快速。《周书》说:'恃(shi,ㄕˋ)德者昌,恃力者亡。’(依靠道德的人昌盛,依靠武力的人灭亡。)您的处境就如朝露般危险,还想延年益寿吗?何不归还十五城封地,到偏远之地灌溉耕作,劝秦王重用山林隐士,尊崇有德贤士,可以稍保平安。您若还贪求商于封地的财富,贪爱秦国政教之权,不久必将身亡。”商鞅并未听从。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要谋反,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亡至函谷关,想住旅舍。旅舍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商鞅的法令,让没有证件的人留宿,要连坐受罚。”商鞅长叹说:“唉!制定法令的损害竟到了这个地步了!”就离去逃往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击破魏军,不肯接受他。商鞅逃到封地商城,和他的部属发兵攻打郑国,秦国发兵攻打商鞅,在郑国黾池杀了他。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对众宣示说:“不要像商鞅做反叛者!”于是杀灭商鞅家族。
据《宋史‧赵普列传》,赵普年少就熟悉官务,但学问浅薄,直到担任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打开书箱取出书籍,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务时,裁决起来既多且快。死后,家人开箱一看,则是《论语》二十篇。
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赵普再次担任宰相,人们说赵普所学只有《论语》,宋太宗曾以此事询问赵普,赵普也不隐瞒,回答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以前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要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使天下太平。”
【说明】
起初商鞅以帝道(帝王治国之道)、王道(以仁义治天下)劝说秦孝公,孝公都听不進去,第三次商鞅以霸道(不顾仁义的强权统治)说明,孝公就愿意采纳了。商鞅劝秦孝公用帝王治国之道,以成就夏商周的盛世,但孝公急于名扬天下,商鞅为迎合孝公,转而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大为高兴,但如此就难以和三代之德相比了。严刑峻法虽然收效快速,不过商鞅也被自己定的法令封闭得没有出路,终于被其弊端所害。故《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的人,以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只是浮夸不实的虚言,并非他的本性。他刑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公子卬,不听取赵良的劝言,也足以证明他的严刑少恩。终于在秦国遭受谋反的恶名,这是其来有自啊!”
赵普为宋朝开国功臣,曾三次拜相,是颇受宋太祖倚重的大臣,据说乃得力于古训,学习儒家经典所致。《宋史》评论说:“赵普担任宰相后,劝善规过,惟义是从,未曾以有功旧臣而自傲。而且偃武修文,谨慎用刑,薄收赋税,大宋三百多年宏大的规模,有如他往日就预先确定了,一日之间提出来治理而已。家人见赵普决断国家大事,闭门读书,取决于书籍,他日暗中偷看,原来是一部《鲁论语》。以前傅说对商高宗说:'学习古训才有所获,做事不效法古人却能永久不尽,我还没听说过。’赵普身为国家重臣,能效法古圣先贤,以圣贤为榜样,宋朝治国,气象纯正,这难道没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