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东山顶记
宣威东山是宣威城东边的屏障,又名石龙山,绵延八十多公里,北伸至龙场,南延至羊场清水,其间跨越凤凰、宛水、板桥等街道,又以松鹤寺、马房冲、滑石板、火石盆等处最为著名。
这是一座高耸的山,群峰绵延又不脱离本体,像是万山簇拥万马奔腾,而坐卧在她的怀抱里的,就是著名的松鹤寺、海会塔。
松鹤寺乃是建于明朝的古寺,在民国初年由云南省主席龙云亲自手书匾牌挂于寺门,而海会塔是浦在廷个人捐资修建,一代火腿大王的功果和一个地方驰名中外的火腿相连,这山便好似宣威人心目中挺起的脊梁。
山,有的人说堵塞也,想平平荡荡的平原好发展,其实山乃是一城人风水之宝地,有山则心安,就像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当中不能没有思考总结一样,所以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宽广的胸怀当中不能没有山,有山则能阻滞,积仁德立于世。
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又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用超然澄静的眼光来看待世间的万物,所以爬上齐鲁平原那座海拔1545米的泰山上,便能看见大海和平原上的人间了。
宣威的东山远远比泰山高,因为立于云贵高原的台地上,而石龙一样绵延的东山,又何曾一山独秀呢?乃是莽莽苍苍,绵绵恒恒的乌蒙山系,站在东山顶上眺望,云贵高原上有名的人口第一多的县级市仿佛正庇佑于东山绵恒的福祉里,这座山代表的是宣威整个大地的特色,树木荫蓊,群石坚朗,硬生生地挺立起上千米高的石龙,横亘在这朝阳升起每天的地方。
山是水的脊梁,水是山的血脉,山水交融,便能产生万千气象,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水平衡健康的肌体上,宣威东山顶四时的变化美仑美奂,把各种珍稀的植物物种潜藏于山上,栉风沐雨,吸纳天地精华。五月的中旬,我和青松文学艺术社的朋友爬上东山最高峰滑石板去,只见无边的杜鹃花依旧开放,而这是十来个品种的杜鹃花开到最后的时节了,它们依旧繁粉缛白在春夏之交的山巅洼冲里笑着春风。
宣威东山顶上的土地是宽广的,若不是身临其境,你无法想象东山这样的壁面上会有如此辽阔的土地,真正走到山里去,山里的内容和精彩绝对不会让一个积极者恹恹,苏轼笔下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道理,一定会让每一个进入山林的行走者满载着对植物对大地的深层之爱得以饱福。排除各种各样的鲜花以及珍贵的中药材,放羊人那皮鞭下的壮羊不也在山上牧然地云层般地飘荡吗?也许它们的唇边还有着各种野草的芬芳呢。何况山间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块块洋芋地和玉米地,据说整座东山的土壤是会回潮的,这些作物在白天尽情吸纳了阳光,而在夜晚,又从根部吸收到舒洁的水来供给生长。
宣威人爱吃洋芋,由洋芋和玉米饲养出来的宣威火腿又驰名中外,我简直不能如此直观地理解这种食物链的道理了。或许明清时期来到宣威的人,他们都会选择东山作为进入山林的自然之旅。有史可查的是蔡锷将军,和浦在廷先生在东山顶上看宣威,还有作为滇军参谋长的赵藩先生,他竟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名号上的归鹤洞,而数数代代生存在宣威的人则没有发现这个洞。
东山是云贵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我曾听山脚下的农民说过,山顶上不乏有暗洞,能掉下一整头牛去,而寻找牛的农民在洞边又聆听到似水哗哗流淌的声音,究竟这是一座石龙山还是石头覆盖着的大河呢?谁也说不清楚。千百年以来,宣威居住的人以彝族居多,繁衍继承十四代富可敌国的安氏土司也正是以东山群峰簇涌间的芙蓉寨为根底的,或许他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权势而迁居到东山脚下的河东营来,康熙皇帝终于把他放逐到流放的途中去,消失在杭州的暑气当中,这便是十八土司下江南。
宣威东山顶以东,就是有名的东山镇了,每次遇到东山那边来的人,我都会向他们讨教东山上的细节,比如制造法着酒的水,制作低盐火腿时的气候,但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了解东山的,这次到最高峰滑石板去,我又看见宣威人喜欢用来做毛耳斗的黄烟木,于是更加喜欢东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