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芳║千年客邑——花灯之乡
兴宁是“花灯之乡”,流传600多年的兴宁民俗花灯,与北京六格花灯一脉相传,花灯文化历史悠久,花灯艺术璀璨夺目,是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灯,兴宁赏灯节在2018年还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是兴宁特有的“狂欢节”,即“赏灯节”。在兴宁人的心目中,“赏灯节”享有所有节庆中最隆重的欢庆规格,在家的固然是早早张罗着宴席和迎花灯的各项事宜,出门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赶回来参与佳节盛会,甚至带上外地朋友,感受我们兴宁人“赏灯节”的热闹气氛。在兴宁话里,“灯”与“丁”谐音,兴宁人在“赏灯节”这天,不仅仅是赏“灯”,而更重要的却是赏“丁”。“丁”,是新生婴儿,即新生的男丁,是承先继祖,传接香火。那原本用于观赏猜谜的灯,则便精心制作成为了花灯,一个花灯就代表一个新生男丁。而花灯的制作,极为考究,一般呈八角型,以竹片为骨架,外层糊纸,再贴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喜庆剪纸图案,配上虎虎生威的头角饰件,写上财丁兴旺的吉祥语句。而添丁后的“迎灯”、“上灯”、“赏灯”、“暖灯”的系列活动,则成了兴宁人新春正月期间最亮丽的民俗景象。
从正月初六开始,“请花灯”表现得极为喜庆甚至狂欢。到了请花灯的日子,各姓氏或各村预先推选出来的“灯头”,即请花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人,将组织人力,成立一个请花灯的队伍,把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出发时,他们整齐地排着长龙似的队伍,举着姓氏的旗子,威风凛凛,敲锣打鼓,前往墟镇花灯存放的祠堂或店铺前进。扛花灯的竹杠必须是漆红的,或用红布包裹好的,以示宗族事业红火、人丁兴旺。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便由各姓氏的德高望重者出来“祝赞”,说四句、六句或八句吉祥的祝福语,然后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两个新丁家庭代表便扛起崭新的花灯回各姓氏的祖屋或祠堂中。请灯回花灯途中,鞭炮声绝不能停断。炮竹声愈隆,则昭示人丁愈旺。因此,每逢“请花灯”日子,兴宁乡镇的乡道上都会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以至客家人的道路也都吉庆起来,喜气洋溢。
接回花灯后是“上灯”,“上灯”之前,兴宁客家还有“抢白花”的习俗。“抢白花”乃清末民初粤东地区广泛流传的“放水灯”习俗的演变。屈大均《广东新语》云:“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海丰元夕灯词》一首曰:“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白花”多用白布手工剪辑而成,上灯之前由“灯头”或族长抛出,让大家争抢,抢得“白花”者即意味着将来家中必添男丁。
赏灯节期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热情好客的兴宁人,除了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外,更有各种各样的精彩纷呈的表演和庆祝活动。最常见的是舞龙灯、舞狮子。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是不绝于耳,此起彼伏。除此之外,还有放烟花、烧焰火、放孔明灯,甚至还有现代气息的露天电影或者采茶戏演出,而猜拳斗酒作为娱乐的男人,往往一直“闹灯”狂欢到第二天凌晨。这天猜拳的酒令也不同往日,颇有“灯”味,如“新丁来呀,四季发财”、“新丁来呀,六位高升”、“新丁来呀,久久长”。
兴宁花灯的含意,目的是吉利、祈福、求福、祈愿一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兴宁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民俗,是儒教、道教、佛教的结合。如今在兴宁美丽的风景区——熙和湾,建有一座世界第一高的花灯建筑,它将乘着兴宁命名为“中国花灯之乡”的东风,把兴宁独有的“赏灯节”民俗文化向全世界推广,延续兴宁的客家文化传承,凝聚兴宁人的精神力量,走向世界。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林诗晴;校对:匡利睿;
策划:高铭帆;责编:许馥妍;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张洁芳,女,笔名曼柔,乡村小学教师,广东梅州兴宁作家协会会员,兴宁宁江诗社社员,喜爱文学,热爱写作,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杂志及多个文学网络平台,喜欢的一句话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