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12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解:
爱喝酒的人,胃里常有湿热,桂枝汤是甘温补中救津液的,喝了有可能会呕吐。酒客不喜甘,是因为甘甜本身就是助湿热的。说明桂枝汤治的是胃虚证,而不能治胃中的实证和湿热证。
原文: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注解:
这条说的是桂枝汤证再有喘的话可以加厚朴和杏仁。
厚朴这个药后世说燥脾湿,这是不够准确的,后世解药总喜欢把药物和某个脏腑或某条经络联系起来,这是他们以药治证的思路决定的。前面说过,药物只能走表里上下,走人体层面的,而不能具体到只走某经某脏腑。厚朴这味药,香,苦,温。我们知道,芳香药大都是叶子和细茎,取其生发之气而宣散。如果是树皮还有芳香,其气味就要厚重沉潜的多,其发散的层面就趋于里了。厚朴就是这样,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香气不仅厚重,而且还味苦,苦则趋下,所以厚朴是下气除腹部胀满的。
杏仁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那种杏仁,而是苦杏仁。它的香气很轻,轻则能上行宣气,同时有微苦,富有油脂,所以兼能下行润肠。杏仁在经方里没见过用来做主药,一般是配合其它药使用的,比如配合麻黄宣肺,配合厚朴下气。经方用药一般都是力量专一的药,像杏仁这种既上且下,药力不专一的药一般都是辅助。后世医家却喜欢用这样的药,因为他们没有精准有力的用药原则,也就喜欢用这样似是而非的药,左右逢源,吃不好也吃不坏。这也是他们都知道经方好,却不敢贸然尝试经方的原因。
“喘家”,人为什么会喘呢?肺主皮毛,肺气通表,如果感受邪气,体表闭塞,肺自然就要喘了;或者体表虽不闭塞,却也不能有效排除邪气的话,人体也会通过喘来排除。这两味药,杏仁以宣气为主,借桂枝之力上行,助肺将邪气宣散出去,厚朴以降气为主。宣则宣其清气,降则降其浊气,人体的功能本来就是这样,有升有降,一阴一阳。桂枝汤让人体中气充足了;厚朴,杏仁让该通的都通了,该下的下了,通道顺畅了,其喘也就自平了。
原文: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也有作“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解:
经常呕吐的人,有可能是微里有溃疡。如果是桂枝汤证,服了溃疡自然会好。如果服了桂枝汤反而呕吐严重了,说明不是桂枝汤证,那溃疡有可能加重,会吐脓血。这种情况多是胃热的人,桂枝,生姜温散之力过强,如果是热证的溃疡,容易造成胃出血。喜欢酒肉的人,胃中积热,就容易出现热证的溃疡。
像这种条文,疑是后人加上去的,因为不严谨。不能说吐家服用桂枝汤就一定会吐脓血。桂枝汤对症了也是能治呕吐的,这样的表述不像《伤寒论》的方式,《伤寒论》是辨证施治,随证治之的,不会凭现象去下结论。
原文: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生姜(切)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约1400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意:目前药房都是炮附子,用黑色炮附子即可,附子一枚约15-30克左右的量
注解:
《伤寒论》很多条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医案,这一条便是。《伤寒论》的好处是都以医案的形式讲治病方法,好操作好模拟;不好的是医理解释太少。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看法,也许在当时,道家的思维体系,阴阳之道都是常识,无需特别解释,一看就懂,就像现在一说什么分子,原子大家都懂一样。要不怎么说文化衰落,大道已废呢。在孔子时代,孔子就说大道已废,所以他要编订《诗》《书》《礼》《易》《春秋》以传承文化,并且呼吁恢复周礼。中国文化成熟的早,别说周代,商代的青铜器,原始社会的玉器现在用现代化工具都做不出来。乐器的出现是必须要有数学,音律学和工艺作为支撑点,但是出土的“骨笛”约八千年前就有了。
“盛极必衰”这是天道,连《伤寒论》这样的医学普及读物,近千年来竟然都说难以参透,可见中国文化早已衰落了。不过大家也不要悲观,还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历经“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毁坏。中国文化算是“否”到了极点,也许快到“泰来”的时候了,就怕文化却消亡了,所以要靠大家来留存最后的一炷香火。
说回条文,太阳病如果用药不当,误发了汗,造成“漏不止”,就是大量出汗止不住,人就会陷入阴证。因为汗和下是最容易虚人的。慈禧太后就是看京剧受了寒,连续腹泻几日不止,太医束手了,然后就看着她死了。腹泻这么快死人,必是阴证,太阴腹泻非四逆汤才可救。学通《伤寒论》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什么难断的病,是很典型的太阴病,慈禧最后用的那个方子里都是石斛老米之类补中养阴之品,典型后世医家的思路,当了帝王又能如何?好医生未必早庙堂之上,民间未必没有高手,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当然,也有可能是医生怕但责任,明知附子,干姜可救,却也只为了明哲保身而开的太平保济方,毕竟治病没有绝对,这样治死了也没有责任。不管怎样,慈禧若到民间找医生,略通《伤寒论》的都有本事救她。
下面讲的是陷入阴证的过程,“其人恶风”,前面说过,是津液已经虚了。
“小便难”,因为津液虚而无尿可下了。这里说的是阴证津液虚的无尿可下,前面讲过热证伤津液的无尿可下。所以治病不能单一凭一个证来判断,要综合起来分析才行,《伤寒论》的法则是要几个证同时来看,才能得出结论的。现在的医生,一听尿少就利尿,一听口渴就滋阴,这不是真正的医道。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津液虚少时,筋里面毛细血管少,首先失去滋养,于是四肢拘急不灵活了。
综合分析,太阳病,津液虚,这是桂枝汤证。炮附子可以止虚汗。虚汗一止,津液自回,就可以阻止陷入阴证。所以这个方子是桂枝汤转向阴病的变化方。有人说,敛汗不是要用白芍吗?说某药有某种功效是后世的说法,药没有敛汗不敛汗的,人体需要强阴,用白芍这样的阴性药材可以敛汗;人体需要扶阳,用炮附子才可以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