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霸陵背后令人感叹的历史故事

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方有一座黄土台塬,位于浐河以东灞河以西,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363平方公里,这里北俯关中南览秦岭,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就是战略要地。相传周平王在此地狩猎,发现有白鹿出没,深感天地造化之德,便将此地命名为白鹿原。白鹿原的东北角,有一处突出的山陵,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嘴,它背靠着苍凉的白鹿原,携带着一股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气,俯瞰八百里奏川。凤凰嘴极像一只凤凰的头部,两侧延伸的塬地坡面构成两只凤翼,纵横坡间的沟、梁组成了凤翼上的筋骨。

在凤凰嘴山脚下,有一块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汉文帝霸陵”五个大字。据他考证,凤凰嘴就是大汉王朝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的帝陵-霸陵。刘恒的一生充满传奇,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令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开创了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盛世华章。然而,成就斐然的刘恒,却将自己的帝陵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早已划定了位于咸阳原的皇家墓葬区,可汉文帝为何要违背祖制,把自己的帝陵修建在远离咸阳原的白鹿原上呢?特立独行的霸陵,与西汉帝陵的整体布局到底有着怎样的矛盾?他摒弃人工封土建陵的传统墓葬形式,将自己的陵墓深藏于大山之中,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公元前180年,六十二发的吕后即将走完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个引起了千古争议的不凡女性,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翻云覆雨,成为刘邦死后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吕后病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汉军的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并告诫说高祖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宗亲与汉廷大臣愤愤不平,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不要因离开皇宫为我送葬而为人所制。不久吕后离世安葬于长陵,吕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十六年,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个历史功绩必须承认,然而吕后诛杀大臣与皇子,违反刘邦非刘不王的规定,大封诸吕姓,开汉代外戚专权的不良风气,也是历史事实。现在吕后离世,诸吕蠢蠢欲动图谋汉家天下,齐王刘襄调集军队进逼长安,诸吕恐惧,命大将军灌婴率军迎击。灌婴本是刘邦开国勋,对刘姓宗室忠心耿耿,他按兵不动并与齐王密约消灭诸吕。与此同时同为开国老臣的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等人设计,剥夺了吕禄的兵权,进而诛杀吕产掌控了南北两军,最终嚣张一时的吕氏一族全部伏诛,大汉政权重回刘氏手中。

然而此时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平乱功臣面前,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之前吕后所立的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都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如今诸吕被剪除,后少帝刘弘的皇帝位也被立即废黜,经过商议众臣一致认为,在刘邦遗留的子嗣中代王刘恒宽厚仁慈,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这个从遥远的代国匆匆赶来的皇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他将带领大汉王朝走向何处,从他的帝陵中能发现什么样的秘密呢?

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除了推行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以外,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这似乎与他的陵墓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霸陵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长安城以东的白鹿原,似乎折射出刘恒不为人知的一种心态,好象要刻意地远离自己的父皇,与刘姓宗室保持距离。刘恒为什么要这样做?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平定代地的判乱后,将八岁的第四子刘恒封为代王,就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代王并不是一个高级别的诸侯王,刘邦也不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这一切都缘于刘恒的母亲薄姬。薄姬原本是奏末割据诸侯魏豺的小妾,楚汉战争初期魏豹被刘邦击败,于是薄姬成为了刘邦的宠姬,然而刘邦很快就对薄姬失去了兴趣,始终没有晋升她为夫人。刘恒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从不惹是生非,给大臣们留下了很好印象,他的封地也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因而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在继承帝位以前,刘恒对汉廷始终保持着戒心,似乎并不以自己的皇室身份为荣,也许皇族之间的萧墙之争早已让他对自己的家族心生拒斥,因此他选择远离咸阳原帝陵带,重新规划一处属于自己的帝陵就不难理解了。

史书记载,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后世帝陵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但由于霸陵没有封土,史料记载又很少,后人很难知道其墓葬的具体位置。霸陵的陵园名为盛德园,内有供祭祀用的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汉书》记载:“汉成帝永始四年六月甲午,孝文霸陵园东阙南方灾”,可见霸陵四周应当筑有垣墙,且四面门外有门阙,然而霸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考古学家至今尚未发现霸陵陵园的遗迹,这也为霸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刘恒曾说,霸陵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史记-孝文本纪》亦有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这样的帝王实属罕见。

刘恒主动限制自己的陵墓规格,这位明智的帝王,没有陷入权力与金钱的漩涡,一生以孝治国,克勤克俭,终于将西汉从吕氏乱政的深渊边缘拉回正轨,开创了文景之治。然而安定之下却暗流涌动,文帝时期各地诸侯王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公元前177年,文帝即位后第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虽然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间瓦解,但仅过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叛旗,幸而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刘长入京,罢去封号发配蜀地。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但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中就有文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贾谊,他二十一岁时就被刘恒召入中央政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贾谊二十八岁时向刘恒上《治安策》,提出同姓诸侯王并不比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可靠,应当分割削弱他们的势力。然而当时的中央政府还不够强大,对于环伺在侧的诸侯王,刘恒更多是采取绥靖政策,除非反叛否则不予干预,诸侯王与皇帝的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随着刘恒年岁日高,这个难题只能留给他的继任者了。

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谥号孝文,随后被葬入霸陵。刘恒的皇帝生涯,无疑是空前成功的,作为一名人子,他对母亲节的孝心也令人动容(参考《二十四孝》),这位经历过人生离合的大汉天子从遥远的代地走来,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了辉煌耀目的篇章。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大汉又迎来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磨难,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收看下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