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面面观(5)
五、技术服务现状和未来
对于企业或者生产机构来说,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服务,选择何者更有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说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长期用人是最理想的,但本行业显然做不到,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状况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有些不错企业的总监,其实也是山间竹笋。例如我曾经给一个老板提供一种方法规避灭菌前的酸化,老板把这个方法告诉某大企业总监,总监一口咬定不行,当然事后证明是行的,这等总监,譬如太监,下面是没有什么东西的。言重了,莫怪!
事实上一些人也很难真的长期出去工作,比如鄙人,也不止一次受到邀请,不过身不由己,只能兴叹。但如果说只是做短期咨询服务,这些人的覆盖面其实很大。唯其遗憾的是,咨询服务的对接远非指导服务那么容易,需要管理和原有技术人员的配合才能见效,这个和某个环节的指导服务是很不一样的。因此,中短期技术咨询服务和长期顾问型服务并没有真正普及,这又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浪费。
目前食用菌行业的技术服务市场是相当的混乱,老板和技术人员为此吃亏都不少,但看起来接受教训的不多,而走向极端的则相当普遍。
老板的极端,就是不再相信任何人,必须把技术人员困死才干,要各种保证,容不得差错,经不过试验,盼望立竿见影,自然,这种老板多数其实最后还是得持续吃亏,因为他的对手有一个最后一招,即半夜遁逃。当然,也因为这种极端,条件苛刻,让真正有能力的人不肯前往,即使个别有能力的上当去了,结果一定比较悲哀。还有一种极端老板是不能按照贡献付报酬,其实肯定要吃暗亏,记得前几年有个老板被技术员人为致畸杏鲍菇,弄到最后还法庭相见,这就都很糗了。
而技术人员的极端,则是变得什么牛皮都敢吹,无所不能。尤其是办厂初期,牛皮越厉害收人越高,等到投产,前面的收入已经够了,不行就跑路。有些技术人员最后弄到走投无路,而有些聪明的则慢慢成长起来,还有些特别精明的则越吹越大,最精明的一种则是给自己找个后台,让老板骑虎难下。据了解,中部某名校此类情况最多,其几位大名鼎鼎的老爷子喜欢去露脸撑腰,子弟兵里很多牛皮不破。最伤脑筋的一类则是还价就来,这种人特别讨厌,技术服务市场就是他们给搞乱的,实际上任何老板都可以统计出合格技术人士的价值,技术成本通常为总成本的5%左右,其中大约总监要占30-50%,临时的服务肯定不存在这个价格,类似零售和批发,临时性的肯定要高于固定的。
也有老板吃一堑长一智,最后寻得或者借助外力培养出来稳定队伍的,这种多半逐渐修成正果。而也有技术人员学会了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可惜这两种都很少。
技术服务的状况不好,衍生出一些不得不的变通。
第一种是,把咨询当指导做,迎合老板的价格需求,这样,最后解决多少问题则取决于老板的其他态度和个人关系发展。
第二种则是把指导当咨询做,求得一次认可,但这种事情不会长期做。
第三种比较特殊,多半是基于人情做,基本上不会谈价格。这种情况和第二种一样,也不可能长期。
最特别的是友情奉送,这种做法一定不是专业技术工作者,而是比较成功的老板,前提是不直接竞争。但同样,一般老板你也不要指望这种帮助,雷锋是笑话,活命都要钱,养家糊口得理解。
近几年,涌现了一批貌似无师自通的人物,其实不过是转手角色,这种人的技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东鳞西爪的从人家那里道听途说而来。老板和从事技术的人都要警惕这种厉害角色,因为真正的无师自通者,必然是自己大干或者有条件从事专业工作,实际上能够进入专业工作大多有所师承,很容易核实,师承不能自吹,必须有师傅认账。四处游击,不过是拿企业当试验田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性的企业,该倒的也倒了,其他的必然要做好自身修行,或培养人才,或固定高层次顾问咨询以保障相对运行平稳,或寻找到适合的人才来长期工作。另一方面,人才逐步成长,优胜劣汰(现在已经开始了,不过有点混乱而且悲壮),胜任工作的人才会逐渐增多,趋向于供需平衡。今后的食用菌技术服务市场,还是要走向常态的,这种常态将是什么样的呢?我可以用比较科幻的方式描述一下。
1、新建食用菌企业应该先有过硬的技术人才,然后拿出规划,经过业内资深团队的多环节论证,然后投入建设,拒绝盲目投资。
2、中小型企业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和技术套路,维持企业稳定运行。
3、大型企业除上述条件外,另有高层次研发和综合能力的核心团队,助推企业发展。
4、非产业界技术人才摆脱个人奋斗和工作归属关系,逐步形成专业服务团队,全方位服务于食用菌企业的各项要求。
5、装备企业和培植技术结合的团队出现,为企业量身定做各种产业模式。
6、出现技术论证专业机构。
7、大多数企业拥有与4.5.6类型机构的稳定合作关系,技术服务走向真正的市场化。
希望这不仅的我的愿望,而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