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万历瓷画再说“萧何月下追韩信”
图1 明万历“萧何月下追韩信”瓷碗残片
本文要介绍的这块青花残片(图1),为明万历早期瓷碗的残部。其碗口直径19、高9厘米。碗外壁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此碗虽残破,但主题尚好:飞奔的战马、一身官服的萧大人星月下扬鞭策马、山石草木、风云际会,栩栩如生,风雅中足见风流,难怪它成为南京画家沈常友珍爱所藏。过去,我只知道,1959年在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了一只“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图2)。该梅瓶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厘米,是景德镇窑烧造的较大瓷器。其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高,青花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其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得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民间古玩收藏,往往不仅在于欣赏把玩,还在于研究,有研究就有个比较。我们今天欣赏到的这只残破古碗,除了也是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外,它也具有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的特点。藏家沈先生说:“想必它也和那只著名的梅瓶是同一时或之后的景德镇窑之遗存,虽残且破,却也算是神形兼备了。”我觉得,藏家的这一番话,恰是收藏家自得其乐的情趣所在。
图2 沐英墓出土“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据说,萧何追韩信处,现在是汉中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北侧的凤凰山下,距汉中市45公里。现存有嘉庆十年和咸丰五年两通石碑,记载着公元前206年“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却始终不被采纳,于是,他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
在刘军中,有一天,韩信因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他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他:“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因小错就斩杀壮士呢?”夏侯婴见韩信气宇不凡、相貌威武,所言也是,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来又推荐见了萧何,这样一来,韩信就得以与萧何谈论天下事,终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认为自己“弃楚投汉”却未受重用,无奈不辞而别……萧何发现后立即打马追赶。
而韩信走后,独骑北上,这天半夜寒溪潮涨,道路受阻,终被萧何星夜追上,萧何力劝韩信回到汉中。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力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将才”。刘邦采纳了萧何建议,七月,刘邦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最后,刘邦终成帝业。“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关于残碗的时代与釉料,我们知道,明代万历朝共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量剧增,青花瓷品种繁多,数量巨大。万历二十四年(1596)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风格一直影响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专家王德安说,万历早期仍然使用回青青料,我们从此碗上可以看出,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
不同时代,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技术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不同时代的瓷品有不同的造型与绘画特点,这是收藏家自我学习的重要依据。瓷器上的釉彩,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画面呈色也有差异,所以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细微的,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说,收藏需要知识的支撑,不断学习需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