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 鱼
摸 鱼
文/施国标
天热了,自然想到摸鱼的事。
摸鱼,只能在乡下才拥有,江河大海是不可能“摸鱼”的。乡下有田野,田野里布满了条条河道,纵横交叉,天热了是随时可以下河的。七、八月份时,天己经是足够热了,乡下人在劳作之余,第一想到的是下河摸鱼去。
中午,是下河的最佳时间,白日当头挂,气温递增,也是生产队社员吃饭休息的时间。此时,队里总有一部分男人要下河摸鱼去。那个年代农家生活条件差,捞鱼摸蟹是很好的弥补他们生活不足的方式。摸鱼既有趣,又能得到些收获,谁都愿意下得河去。故下河摸鱼总会“拢”来七、八人下河,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水清鱼多,是七八十年代乡野河道的特征,岸绿草生也是那个年代的特征。摸鱼的人“全副武装”,穿好一身旧衣破裤,再手拎一只木头提桶下河去,土官等人摸鱼“专业”些,他们用布做了“一笼袋”,系着带子挂在身子上,他们的确是“摸鱼”的好手,摸到螺蛳和河蚌统统放手,尽“收”些鱼、虾、黄蟮、蟹之类。而拎提桶的人,摸鱼技术要差得多,摸得能食的“杂货”一股脑儿地放进提桶,螺蛳、河蚌尽收。我大多是后者。
有一次,我和一大帮人下河了,似往河里扔了一大石块,瞬间,惊动了喜欢跳跃的白鱼。我很幸运,一条白鱼窜起,正搁在了我身旁的一块“木排草”上,被我抢到了。这是一次,“不劳而获”的收获,我极为高兴。一条活蹦乱的白鱼,放入提桶内不保险,我便先把鱼放在家里后再继续摸鱼去。下河了,一起下河摸鱼的人很快可分出二批人,一批人急着朝前打“头阵”,一批人就在后边“压稍”,很快分出哪一批是摸鱼的老手,哪一批是摸鱼的新手。三叔对我说:“你不要朝前去,让他们先去揽水吧。”其实,这就是摸鱼的经验。前边清水里是很难摸到鱼的,鱼在前面受到惊吓,往往会躲到了后边的浑水里:“你就在后边守“浑”待鱼吧。”这就叫“浑水摸鱼”。
摸鱼是徒手的,不用任何网具,就用双手在“浜脚”水底里摸。凭的是触觉和经验。水下是什么世界,摸鱼人一点也不知道,凹凹坎坎“地势”什么都有。三叔等摸鱼老手往往不急不慢,稳稳地守在后边,开始收获着在他们手下的鱼。我当然学着他们的样,用双手触摸着“浜脚”的水底。此时的水是浑浊的,根本看不请水底里的东西,我的两只手小心的按着、捧着,一些小鱼小虾没有逃出我的手心,但大一点的鱼一触碰到它,就被它快速蹓掉了。我一用力,两手便是空空如也,我断定这是经验不足所致。不过,不肯“蹓”手的也有,如“霍虎”鱼,摸上去是毛毛糙糙的,它竞伏在水底下一动也不动,这估计是它的“战术”,也许它的天敌遇到不动的东西只当是死的,会放弃。但现在在我的手下不那么幸运了,朿手就擒。三叔摸到了一只蟹洞,他死死不会放弃,人家“走”得老远了,他还正坚持,最后,他的确能摸出一只河蟹来。土官的“一拢袋”内也的确有了不少收获,几乎要被鱼塞满了。但我的提桶内既有不算大的鱼,也有些螺蛳和河蚌,我也是满足的。
突然西边的野猫哥惊叫了一声,原来他从洞里拖出了一条赤链蛇,吓得大家纷纷上了岸,直到换了一条河才放心。
不管怎样,下得河去,我看到大家总会有些收获的,这就是乡下人与城里人有了区别,城里人上菜市场,乡下人就下河里去,乡下人吃河鲜自然要便捷些。后来,我又总结到:做事不能太着急,有时必须沉着应对,乡下人在摸鱼时就做到了。但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几者加在一起,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河鲜野生,鲜得很,一家烧了,几家闻香,这便是当年农家人的特有惰景。由此,农家人通过“摸鱼”消除了一天的疲劳,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