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1-中国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含音频】

01

孔子药食观--”两不厌“

一直以来都觉得说中国文化其实不仅是一个可以用来讨论的文化,更是一个用来生活的文化。如孔子一直以来,对于怎么样生活,其实是有一套自己如何令自己舒服的,用现代话来说叫策略。今天特别有幸地邀请到红叶老师来分享孔子的药食观

红叶老师作为一个中医,认为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路,从熟知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开始。实际上是接触传统文化理路的一个重要的门径,不光是国学,传统医药,饮食,还可以包括京剧等所有传统文化的门类,从这些里面找其支撑点。也就是说都要从孔子和老子开始,至少要从孔子和老子这两方面开始讲。

孔子大家都知道,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医药条件是比较差的,但孔子老先生能够活到73岁,那么他肯定是有一套独特的饮食医药指导的思想,是值得去好好的深究它。

孔子对于吃东西来说很是讲究,他是鲁国人,吃的就是鲁菜,而我们现在所谓的鲁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鲁菜了。现在的鲁菜是以海鲜为主,传统意义上的鲁菜实际上是包括鲁地中原地区的一个菜系,不太涉及到海鲜。就像现在的宫廷菜中原菜那样子,主要是一些蔬菜、谷物还有些鸟兽为主。

说回到孔子,当年其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子最主要的饮食思想之一,其饮食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不厌”和“十不食”。“两不厌”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所谓“食不厌精”就是指:饮食的烹调,选料,不厌其烦,从精细上来做文章。而'脍不厌细”的从造字上看月会,实际上指的是生鱼片或者生的肉片,就相当于现在日本料理里面的次生,对于的制作,要切得非常地精细,古代有一种著名的切法叫做“缕切”,金缕玉衣的“缕”,丝丝缕缕的“缕”,就是指切的非常精细,不像现在日本次生一样切成片,而是切成丝的,吃的方式也是蘸着特殊的料。当时在孔子年代的蘸料,叫做(旧读jì指合金,也指调味品。包括一些香辛的料,主要是为了去掉“脍”的寒性,是为了养身保键用的。

02

孔子文化观-欲修其身,首先正其心

其实讲孔子,还有其文化观,饮食观,和疾病观。先聊聊孔子的文化观,就是说:“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实际上这只是孔子文化观上层的那部分;而就像建筑一样,不可能没有地基就直接盖上面房子的。那么前面格物致知诚心正意就是其文化观的地基。

格物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存在,不要歪曲它,用客观的心去了解其存在。比如说在这房间里,有怎么样的声音,有怎么样的陈设,不带个人的感情去评价它,只是去接受它,以一个完全客观的心态把其放在自己的内心里,这就叫格物。

梁冬同学以为格式化的物品,就像把东西分门别类,格物是对物体的格式化。其实这里是强调一个客观性。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物以后,把其变成自己一些已知的,就像知识一样,慢慢深入内心的过程。要深入内心不让客观事物变形,需要让自己内心端正,让自己的心有一个诚意,比如自己学习中医或者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基础,在这基础上才能够了解到要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理路。

这些内容跟孔子生活观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很客观的生活观,也不是说平地就能架起了一座房子。它是有些客观的基础,有实践意义。就说孔子的任何生活观、饮食观对现代人都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03

东西方文化体系差异

红叶老师觉得要了解孔子生活,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东方文化体系是以普遍规律是有演绎性的,往往注重老人思想。中国有很明确的敬老学说,包括典籍的传承上,早期典籍往往比晚期的典籍对生活、对艺术,对科学技术有更强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言必称上古之人,就是觉得越古的东西越好,而西方文明都觉得说未来会更好。西方的文化比较偏重于一种归纳性,东方的文化偏重于演绎性

就像中医学医的时候都要学《黄帝内经》,它是给了中医概括了一个大框架,就在《黄帝内经》下面去发挥。西医内科学都是在总结出更先进的、更深奥的知识,当总结出一个新的版本的内科学的时候,前一版本可以废弃。而对中医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了,不可能说看了中医内科学后,把《黄帝内经》全扔掉了。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理路上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比如东方文化对人的心性和悟性要求比较高,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也不同,收获也会不同;但是其缺点就是很难把其进行市场化普遍化。历史上一直有人在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普遍化的教育麦当劳就是普遍化的教育结果。

04

儒家来是教学版的道家

儒家文化实际上也是这样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收获。红叶老师认为儒家学说是想把道家的某些片段归纳化、普遍化,实际上就成了道家的某一些片段的教学版,但是教学版有害的

这观点很有意思,一直以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形成。而红叶老师却认为儒家思想只是说道家里擓一小勺,然后拿去分门别类做个教学版,然后不厌其烦的把其拆开来讲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孔子老子是非常崇尚的,另外孔子曾经问道与老子,老子还用一些很经典的理论来教育他。这里不说它原文,但在《史记》里记载老子曾经教育孔子说:“你说舌头和牙齿哪个更坚强?哪个更柔弱?”孔子回答说:“那是牙齿坚强舌头柔软。”但老子就又说了:“那为什么人到七老八十的时候牙齿先掉呢?而舌头却还完美呢?”在《老子》里有很明确的一句话叫:“生于柔弱,死于刚强”。“吾因柔弱而生,刚强而亡。”梁冬同学感悟道:所以平常太轴的人都是很危险的,相当危险的

那种血气方刚、铁骨铮铮、铁肩担道义都有点危险,谈开来说,好像孔子思想、儒家思想是比较强调所谓中流砥柱的,而道家思想比较随遇而安的。

红叶老师说那跟人打仗一样,真正上过战场的人讲什么人能够最后活下来?是拿着冲锋枪打一会儿,就把枪扔了,往前爬一爬,再捡起敌人的枪再往前冲,而那个一直扛着枪不撒手的往往被人给消灭了。这种灵机和机巧是随着势而变的,一根筋的人是最先被灭掉了。

05

孔子文化观-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之前聊到孔子提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其实红叶老师也特别讲到:首先要格物致知,然后端正自己心性,才能够去客观的更好的面对世界,继续往下聊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如果一个人想要让自己内心端正,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态度就是诚意。这是一步一步引申的过程,就像内心挖掘过程一样。这是绝对的一个境界。比如说中医生给一个人看病的时候,现在是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思放在病人的身上,而不能考虑什么药商的回扣,考虑病人会不会投诉啊。虽然这些东西也要考虑,但不能把它放到主导上面来考虑。如果医生心不正意不诚,疗效就肯定不好

其实在孔子文化观里,还有个观念叫君子不器”。要从“道”和“器”两方面来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一个是表示主观层面,一个是表示客观层面;一个表示主导思想,一个表示实际行动。可以把这个直接理解为容器,古代叫或者或者,现在汉语就把看做饰物饰品。

客观的人体角度看,对养生和医疗上是非常有意义。可以引申一步,放在医疗比较小的层面,叫“我身不器”就是自己身体不是个器物。经常能够听到现在宣传的养生方法。比如不止一次听人说,每天早晨要喝八杯水,这样才能健康,好多人都这么说。但红叶老师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个是个坏习惯。因为每天早晨阳气刚在上升,天人合一。实际上天人合一也值得商榷,天人本不二,不必言一,也就是说其本来就是一体的。

06

早上八杯水是个坏习惯

早晨阳气上升的时候,人应该顺着阳气,去呵护这阳气初升。

其实都有这样的经验早晨的时候一般都不喜欢吃肉,没有食欲,因为阳气没起来,从西医来讲消化酶的活性没上去,这时候要提高其的活性,提高人的阳气,然而水是阴寒的至柔之物,在阳气上升的时候用至阴的水往下压,这人肯定不舒服的。

梁冬同学就问但为什么“早上8杯水”的观念那么流行呢?社会需要新鲜的刺激,这跟媒体的传播有很大关系。先讲讲早上喝八杯水以后,会有恶果:第一浑身没劲;第二腰酸背疼。这腰酸背疼往往被误认为颈椎病和腰椎病。实际上不是的,而是肌肉的某些位置水肿,水肿压迫神经,而且这种疼痛或酸痛是一种波动式的,不是所有时间都这样酸痛,是随着水肿的程度减轻或加重的。还有很多女性的经前期综合症,快来月经了,人跟疯掉了一样,自己也不理解自己,就是因为喝水喝多了,水中毒

其实古人很重视喝水的情况,红叶老师看过近一千年所能看到的中国古典医学典籍,也没有一部典籍要求人多喝水的。除了在特殊的病理状态之下,比如高热的时候,乳额的时候乳额指的就是扁桃体化脓了,这些时候呢,可能会要求多点喝水

07

君子不器的解读

刚才讲到君子不器”就是指从身体观念上来说,不能简单把自己身体理解为像汽车那样的东西,当然这器是器皿的器。但汽车也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物理刚性的东西。而“君子不器”,其实是说身体是柔软的,是有应激性的,是互动的,是有细胞壁的,是有情绪的等等的。红叶老师说这在时间、地点、甚至环境层面上都有意义的。讲个例子有个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在北京治疗效果非常好,这病人是威海人,一回到威海后,用同样的药完全没有效果,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发现威海南面靠海,相当于在人体八卦中火位,跟一般城市的水系结构是完全相反的。

梁冬同学就问其实很多城市南面都有水,比如广州的南面就有一条珠江,它是一条江没有关系,因为江流动性很强。而在南面有水位,有水位的时候就能够伤及人的阳气,那个患者是阴血偏弱的,用了好多养阴的药,一到那儿以后,胃立马不行了。这算是一种风水环境的影响,很多楼盘门口都有一大汪水,觉得是水景,风水角度来说还要看其布局和方向,都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没法探讨这些风水相关的。

梁冬老师说纵横开阔随时跑题随时回来,继续和红叶老师一起来分享从孔子的文化观和药食观所看到的中国人优雅的生活

刚才红叶老师讲到“君子不器”的时候,特别提及人的身体不是一个像汽车刚性的,不能想当然多喝些水就可以把血弄散了,血弄淡了,这只是一种简单物理的观念。但人的身体恰好不仅是简单容器,不是简单的汽车,而是有生命的,是有情绪的,而且是和整个世界有很多呼应关系的。刚红叶讲到的例子,一个其病人,本来吃药在北京蛮好,到了威海之后再吃这药就不行了,因为威海南面是海,因为南方有水,火位有水,其实是伤人阳气的,所以都化不开那药了。继续聊这话题,红叶认为饮水/喝水这事情特别能够反应'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概念。

08

临床发现非正常喝水的影响

红叶老师说在临床上可以见到很多病人,比如说颈部肌肉疼痛的病人,往往被人错误的描述为颈椎病,实际上仅仅是颈部肌肉的水肿。这样的病人,上一点年龄后,很可能在X光表现上面是有颈椎增生的,但这都是表象,这个增生其症状没有关系。所以在跟骨科大夫探讨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到,有病人的X光表现颈部已经压迫很厉害了,但病人一点症状没有,没有任何症状,比如说肿胀感远端肌肉或者远端肢体的麻木感,或者疼痛感或眩晕感一点没有。还有的病人看其颈椎X光表现,其实还说的过去,或者说压迫程度其实是很弱的,但他临床症状却很重,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些特殊的药物能够消除局部水肿,消除水肿以后病人X光表现没有变化,但是症状完全消失。言下之意就是这种疼痛其实来自于水肿,实际上来自于肌肉的水肿,不正确的饮水有关。

红叶老师说也不是说要求不喝水,水的古体字的写法,正好是坎卦的写法。上面是两个断开的,实际上代表的是阴气,中间是连起来的,上下是两个断开的代表阴,中间不断开的代表阳,实际上水最有益的地方和要追求的地方正好是中间那根阳气。就这个坎卦,横着写的,上面两短横,然后中间一长横,再下面两短横,如果把其转九十度竖起来就是古体的水字,一模一样的。

09

晨不多饮,不渴不饮,饮必热饮,饮必三口,慎选水源

水的选择是非常有技巧的,可以在时间、在空间不同的层面,包括人体层面来选择怎么样饮水。在人体层面上讲,要注意:第一,晨不多饮。第二,不渴不饮。就是一定要听身体的声音,这是为了贯彻我身不器的思想。自己身体觉得渴了才去喝水,叫不渴不饮。第三,饮必热饮。要喝水的话,一定要喝温热的水,这也是为了贯彻水中阳气的思想,千方百计的发展或者发扬水中的阳气,而避开其阴寒。第四,饮必三口。就是每次喝的时候就喝两三口,不多喝。因为越爱喝水的人,喝水越多的人越口渴。

比如说家里水管子打开后水不来了,一般至少会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水源没有了,第二,压力不够,第三,水管子堵住了。临床上常见的实际上是后两种。身体水源缺乏的极少见,因为身体水源缺乏了,肯定会有口渴的反射,早就喝水了,最常见的尤其最常见的是经络堵塞,实际上输水管道堵住了,这种情况越喝水只能变成尿频,没有别的效果。就是说喝水是喝了,但是直接变成尿了,没有到身体里面去,没有吸收进去。

第五,慎选水源,就是一定要选择阳性比较足的水源,流动性比较好的水,泉水是最好的。和自来水塔上的水,相对来讲泉水的流动性更强,因为泉水经过山川的洗礼,带的阳气更足,大家可以用不同的水来泡同样的茶,味道不一样,用泉水泡的茶更好。

煎熬中药用不同的水,差别也是相差很远的。当然本草纲目》上面除了总论以外,第一章就讲的是,李时珍已归纳出来一共有四十三种水,天水三十种,地水十三种。

红叶老师建议大家用不同的水来泡一泡茶,或者是直接喝不同的水。放在同样的杯子里,不同的水差别非常大。那怎么去选择合适自己的水呢?现在大部分的人其实就是买桶装水,说白了都是一样的桶装水

红叶老师说大家都能喝到的,其个人认为农夫山泉千岛湖水源地的水比较好,注:农夫山泉其实有好多水源地千岛湖水源地的水阳气最足。水的阳气很足比如说入口时,从体悟上来讲比较爽滑比较甘美,没有那种质腻的感觉,泡了茶以后更能够彰显出茶的香味儿。

10

提高身体敏感度、如何选择水源

        要体会不同水泡的茶的区别,首先,自己真得去体会过;其次,就是重新让自己身体变得敏感才行。坦白说觉得现在很多的朋友每天“食也厌精,脍也厌细”,所以身体不敏感,感觉不到这水和那水有多大的区别,都觉得差不多

身体里混沌的时候,其实思维也是混沌的,他们都是一致的,感知世界的时候也是混沌的。不过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变自己的状态,比如说站桩,打坐,太极拳甚至瑜伽,都可以让自己身体重新沉静下来,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刚才讲到“君子不器”就是从“水”开始讲起,因为从身体与水的关系里面,去感受到“君子不器”的观念。

如果要展开讲“水”的话还有很多可以探讨,比如除了要考虑到身体缺水的状态,还要考虑身体能量能不能代谢掉水。平常是不考虑这问题,比如喝进去水后,在胃肠道要吸收进血液里需要耗能量吧?需要细胞膜之间的交换,需要三磷三腺苷的活动,这种情况下所需能量往往就忽略不计了,相当于开汽车不计油钱,那样其实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包括自己要把水排出去,怎么样才能排出去

就像有些老年人的脚就比较水肿,手按下去就陷下去,放手后起不来,这其实是没有能够把水排出来,实际上老人的能量不够,阳气不足,按照西方科学角度来讲说能量不够。按照中医角度来讲就是阳气不足,身体不足以把水带出去,都积累在人体最下端了。前一段时间听郭生白老先生在讲煎中药时还要做甘澜水,甘澜水是很有意义,也是为了增加水的阳性。甘澜水又叫千扬水,应该拿着瓢,在盆里面反复的扬起来,要一千遍以上,这样的水据说水分子之间电荷顺序非常有序,有很强的洗涤作用。现在科学发展说有一种洗衣机就是不用洗涤用品,就是用类似于打出来的甘澜水来洗涤污垢的

 甘澜水其实并不是某一种指定的水,而是说某一种水的制作方法。就是把水装回来之后,拿个勺子把水舀起来,再摔回到水上,再舀起来,这样反复舀一千遍以上。这甘澜水据说用来泡茶也好,做饭也好,都特别的,特别的有力量,特别能渗透进去

比如在选择水源的时候,如果不能够断定,身体又不是很敏感,不能够断定这水是否适合自己,那可以从水果和蔬菜里面来摄取水。因为这水已经通过了生物(水果蔬菜)个体细胞膜的选择过滤了,相对来讲水分子有序性比较强。

11

如何选择水果蔬菜

继续和红叶分享关于从君子不器看到关于水的生活。知道老子的《德道经》里提到了“上善若水”,所以他对于水的看法是非常非常的尊重和严谨的。所以可以从水里体会很多生命的真理,刚才讲到水,有很多吃法和喝法,不同的水对身体影响也很大。如果不知道哪些水更好的时候,那可以从蔬菜水果里来摄取水

因为水果和蔬菜中蕴含的水都是通过了生物膜过滤的。这样能让水变的有序性,用传统文化讲能够增加水的阳气。这样的水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但选择水果时,蔬菜一般都是做熟吃的,所以蔬菜不会阴寒太重,选择水果的时候,在慎重选择水源的人来讲,应该避免选择阴寒的水果。阴寒的水果比如常见水果中的就是寒凉的,可以从造字里面看。这“梨”是从的,利就是下痢腹泻的意思,所以阴寒的。西瓜中医里叫夏日白虎,也是寒性很重的,但有人为什么吃了西瓜会上火?说西瓜瓤是红色的。实际上,吃西瓜有个别的人会有上火的反应,因为它是利尿的,利尿了以后,人体的水液相对少了,缺水状态就会上火

对那些便秘女青年不是特别适合吃西瓜,那样会伤胃的。那些女青年便秘原因,是因为肠道蠕动慢,不能靠西瓜这种寒性来刺激其胃肠,刺激其胃肠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寒凉水果还有香蕉

很多人是以吃香蕉当饭吃的,这样的人男性不敢说,男性有别的机制,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常吃香蕉的女人一般都会脸色灰暗。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有些同事,为了减肥晚上是半个西瓜,两根香蕉,甚至是早餐也这么吃,早餐就是吃水果,晚餐也吃水果

红叶老师借用古人话:“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虽然说法稍微主观一点,实际上这“世”不是说今世,不是说几代相传,代表的是一种轮回关系。就说如果这人活过三世才知道怎么穿衣怎么盖被;如果这人有五世传承,才能够知道怎么选择饮食。虽说上一世有些夸张说法,但的确也说明要很谨慎的去选择饮食,不能不承认现在探讨的话题,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冲突,完全是相悖的

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要让其改变观念,比改变行为还要困难。这就牵扯到中国人目前一个状态“我生不器”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或者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结果,而相信的是报纸、杂志,别人的宣传。甚至于一定要让别人来验证自己,这是有关于心灵成长的问题。实际上所有的医疗问题和所有的饮食问题,都是心灵成长问题。刚才讲到寒凉的水果有香蕉,有西瓜等等,那哪些水果是稍微热一点的,水果严格地讲没有太热的,会有一些温性水果。比如桔子是温性的,榴莲是温性的;杏子、李子、桃子相对来说性平的

12

孔子的饮食男女(1)

刚才讲到君子不器,提到了齐鲁之变,实际上从孔子生平上来说的,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孔子先是宋国贵族,为了避免内乱来到鲁国。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春秋末年鲁国的礼乐仍然保存的比较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曾经对孔子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经做过一些小官,比如管过粮仓,管过放牧,三十岁时,他开始授徒讲课。但后来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对鲁国的政权不太满意他的不满主要是对礼乐制度的崩解产生了不满。他想恢复周朝的礼乐。所以孔子曾经一度离开鲁国,齐国去周游,但不久后发现齐国还不如鲁国,又返回鲁国。就是从孔子整个迁徙过程中,总结出了这句叫:“齐鲁之变”,都是后世总结的。

齐鲁之变代表的是孔子对于礼乐的追求。孔子其一辩之于鲁,鲁一辩之于道。实际上孔子有更深的追求是,是对老子思想的追求。只不过孔子的所有著作都不是孔子亲自书写的。论语里面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之我于老彭。”这老彭后世有不同的释,一种解释说老彭指的是彭祖,就是上古很长寿的老人叫彭祖,八百岁老人;其实后世更多解释认为老彭指的就是老子

刚才红叶分享了喝水的大学问,吃水果的大学问。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是个大学问。孔子虽然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战国时代,不见得很有钱,但是孔子对生活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孔子就把饮食做为了解礼乐最基本的出发点。在《礼记》里就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还有:“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还有叫:“死亡贫困,人生之在恶存焉”。饮食男女之事实际上是人生最大的两个欲望或是驱动力传统文化里实际上是,以一种很飘逸、很自由的心来面对这一切的。因为后世儒家的思想极度拓展以后,才慢慢地羞于谈男女了。孔子实际上是被后世安排成了儒家代表,实际上真实孔子思想根源并不是后世所见到的儒家思想

说回来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红叶老师通过学习中医来学习饮食的。因为从饮食的理路里,可以反推出很多中医的理路。比如《礼记》里最主要关于饮食的思想叫:“甘受,白受”。甘甜的“甘”,接受的“受”,和气的“和”;白色的“白”,接受的“受”,彩色的“彩”。意思指的是中国人吃饭的传统,是饭菜交替入口,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才能通过能够养胃,能够清除掉前面那口菜的余味儿,能够更好的彰显下一口菜的美味。这就是中国人饮食的方法和理路。然而现在很多人只吃菜不吃饭,实际上对健康是很不利的。这句话实际上对《黄帝内经》的一个理论的很好注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在《素问.咳论》里的一句话。就说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能反应为咳嗽要把所有的咳嗽都觉得是肺的问题。这个跟刚才的“白受彩”“甘受和”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五行上代表的就是

实际上“白受彩”和“甘受和”代表人养生的两个最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养脾胃(甘)代表是脾胃,另一个“白”代表的是肺经。实际上现在所学到的中医教材里,也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养生根蒂。现在比较重视的是肺和肾,实际上是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就是后世是动不了的,它就在那儿了,改它也没用的。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小年轻小伙子找看病说自己肾虚,实际上是心虚,实际上是内心层面的问题。比如干了些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后,反应在躯体上多喝了水,腰又酸,觉得自己肾虚,实际上全是心里层面心虚,根本涉及不到身体层面的问题。如果那么年轻就肾虚了,中国人的人种能达到两个世界之最了,肾虚人数最多,肾虚历史最长,这是玩笑话。

这么年轻说肾虚可以反映两方面情况:一个就是中国人的肾气不可能弱,第二,中国人本质不是一个性固执的民族,对于男女之事实际上是很开放的。那为什么后来变得那么讳言了呢?就是因为教学版的孔子出现了,掩盖了其本质

13

孔子的饮食男女(2)

红叶老师分享了孔子的生活观、生命观药食观!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孔子本身是一个对饮食很享受,对男女之事也不是那么太抵触的人。

后世是为了搞教学就很抵触说男女之事,后世人把他堆上去了,估计孔子自己很无奈。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继续分享,可以分享饮食话题,男女就不说了。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谈男女之事的,但可以从饮食的理路来引出男女的理路,理路是相通的。比如在《中庸》第四章里,孔子有一语录叫做:“人莫不饮食也,而鲜能之味也!”就说每天都在吃饭,但不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美味,现在人都只注重营养,而不注重滋味儿,这有点儿可惜,是很可惜

有几个古代故事就可以说明这饮食问题苏东坡特别酷爱吃河豚,有人就劝他说这河豚弄不好会死人的,苏东坡有个著名言论叫:“值衲一死”。就是说为了这美味儿,可以值得去冒险,冒生死的危险叫“值衲一死”。这句话就可以看得到苏东坡是一个很知味的人。而现在的把很多饮食味道,慢慢被湮没掉了,古人是很了解的

比如在《三国志》里曾经记载吃鸡肋的那件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后来老百姓说的,具体记载的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儿,可惜!”《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说当年杨修,有一天在吃鸡肋的时候,他与朋友说到鸡肋的时候,从这句话来反映曹操当时的心态!实际上是说要扔掉它,觉得还有味道舍弃不了,但要吃它,觉得又没什么肉(营养),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现在是把味道和其营养给弄颠倒了,就变成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原文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说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味道保命,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东西。就像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吃瓜籽儿的民族。吃瓜籽儿能吃饱吗?显然吃不饱,但是好多种类的瓜籽儿,炒的就是原味的,都很好吃,不是咸淡甜的味道,它代表的是香味。那中国人发展出吃瓜子的本事,就说明很早以前就已经超越了吃东西是为吃饱的层次,主要是为了消遣,心理上的追求

说到这儿有个例子,台湾有个大文人张启军,这老先生特别好吃,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写了一本著名的烹调学著作叫《烹调原理》。其中他谈到中国人的育种观念,就是一直都认为中国人是不懂育种的,就是培育优良品种,实际上中国人是很讲究育种的。中国人的育种,是不从数量上育种的,是从口味上来育种的,这个就很有意义。“我可以不吃,但是我要吃一定要口感好的,我不去吃那些垃圾,免得把身体弄坏了。”这句话红叶老师记下来了,就是很有意义的。张启军老先生说:“中国有优秀而高贵独特的育种学。”中国的东西好吃,乃是多少年育种、选种、培育出来的,不是天生就好吃。中国人培育品种是以“好吃”为目标,美国人培育品种是以“赚钱”为目的。美国要选择长得大,长得快,成本少的品种,遗憾的是这一类品种多半不好吃,反之中国往昔培育品种的目标,是在好吃与不好吃,与西方人志趣完全不一样。这是志趣上区别,其实是心灵层次上的,艺术层次上的品味不同。所以中国人活了几千年之后,在吃的方面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绝对是贵族思想

14

孔子的饮食男女--十不食

接着看孔子的饮食观,刚才说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指的是做事情或者饮食上用心不用心的指导思想。在《乡党》里还有“十不食”就是十种不吃的东西或者不吃的方式,就是指对食物的选择

第一叫:“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就是说食物已经腐败了,或者食物因为久藏而变质,或者鱼肉腐烂了,就不吃的。

第二叫:“色恶,不食”,就看着色、香、味不行,不好的,就不吃的。颜色是能够提高食欲的。

第三叫:“臭恶,不食”,闻着不好吃也不吃,臭恶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觉得也不一定孔子闻到臭豆腐不吃,当然孔子跟豆腐也没有缘分。就说刘安反孔的,所以历代祭孔不用豆腐

第四叫:“失饪,不食”。没有用正确的烹饪方法来烹出的食物是不吃的。

第五叫:“割不正,不食”。切割不是正确的部位或者宰杀的方法不对,也不吃。就说这肉是横切还是竖切,其肌理方向不对切出来的都不好吃。

第六叫:“不得其酱,不食”。酱就是发酵过的豆类等,其实古代还注重肉酱,发酵过的肉。它代表的是对身体消化酶的诱导。现在一提到酱,就觉得黄曲霉会致癌。实际上黄曲霉致癌的酱古人叫败酱,是不能吃的,那是做坏了的酱。今天的传承现在肉酱湖北湖南一些地区还是有的,四川地区也有。就是很注重通过来增加身体消化的功能。可以用用黄酱,现代人吃中国自己的酱不是很多,但吃韩国人的大酱汤的还是很多很热衷,包括日本的各种酱。酱越存放时越久越好,老酱,因为发酵越充分,发酵充分的同时火气退得又好,而且它能对身体消化酶的诱导会更好。

就是没有合适的食物酱,就不吃了。古人想必是在吃肉的时候用一种酱,吃大羹的时候用另外一种酱,吃蔬菜的时候也有对应的一种酱,在吃谷物的时候又用别的酱。就是现代中国人在饮食上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了这东西。

第七叫:“肉虽多,不可胜食气”,就是说家族可能很富裕,肉食很多,但是肉的气不能盖过主食的气。这就是“甘受和”和“白受彩”的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就是说吃再多的肉都一定要有更多的米饭在上面加着,这样才能不伤肠胃。现在很多人是不吃米饭,不吃主食,光吃肉。这是很危险的,最可怕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古人自称为自己为粒食者,就是都以谷物为主,谷物都是一颗一颗的。所以很多人感叹:最小的小米古代叫黍养活了最庞大的人口粒食者对应的是肉食者!中国人从肉食转变为粒食实际上是一种体质的选择

梁冬同学一直觉得,看中国足球队踢得不好,体能也不行,所有但凡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中国人都玩得不好。这是因为中国人不吃肉的结果,跟吃有一定的关系!粒食者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耐力强,对类固醇的耐受能力变弱了,但不容易得恶性肿瘤,那现在中国有那么多人得恶性肿瘤,是因为饮食习惯被改变得原因。饮食习惯是很大的一方面,当然还有整个社会结构的问题。

第八叫:“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酒没有要求每个人规定的量是多少,但喝完酒以后,不能够乱心、乱性

第九叫:“沽酒市脯,不食”,外面买来的酒,外面买来的肉脯,是不吃的!然而现在街上看到都是商品化的熟食,以前红叶老师一直不理解这句话。有一年去四川玩儿都很尽兴,就住在一个农家,就问农家说想喝点酒,这有什么酒?农家说:“外面卖的酒,我们没有,我们只有自己酿的酒。”将信将疑地说:“那就先来一斤吧”。那酒很便宜,随便拿了一个小瓶给装上了,结果一盛酒鲜美无比,最后三个人喝了四斤酒,没有一点儿醉意,如饮琼浆的感觉。自己家人给自己家酿的酒,它的精气神注入的够啊!如果把酒作为一个商品的话,在做酒的时候就没有那种心计,也没有那种心机,或者没有那种心力,来表达内心的那种东西。就是说饮食上面是有意义的,一品尝就有它的意义

所以说最好吃的还是自己妈妈做的饭,回家吃饭。红叶老师还观察到母亲给女儿熬的药,就比女儿母亲熬的药,口感就要好。至少这店要是一个小店,孔子才可能吃,如果这店得产量一上去以后,它里面注入的心力就不一样了。

第十叫:“祭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就说古代是很讲究祭祀的。如果是祭祀的肉,是为公家来祭祀的,这肉不能隔一夜,隔一夜就不吃了。如果是私人的祭祀,可以隔三天,出了三天也就不吃了。

还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让说话,实际上是一个修心的方法。现在解释说为什么要“食不语”,是因为怕吃饭的时候呛着,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吃饭的时候,从气的角度来讲,它都是向内收的,而说话的时候,气是往外张扬的,跟本来的气是反的。吃饭的时候,都往胃里面方向走的,是往内收的一说话就会引导体内的阳气往外张扬,会影响身体对食物的吸收,和对食物的评判。寝不言也一样,睡觉的时候,精气神都是往心脑内方向走的,一说话就往外张扬了。那些说梦话的人其实就是阳气敛不住,阳气飘出来了。

还有“寝不尸,居不客”。就是睡觉的时候,不要讲究姿势,不要直挺挺地像个僵尸一样躺着,要怎么舒服就怎么睡。梁冬同学说自己喜欢趴着睡,喜欢趴着睡的人说明胃都不好。因为胃不舒服,所以要趴着睡,也就应该尊重这样的,肯定是要让自己舒服的方法去睡觉。“居不客”在自己的家里,不要像客人一样,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不要见外。别在家里,也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那样其实对养生不利的。这就是孔子得”两不厌十不食。“

其实孔子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尽管在一个环境不是很好,有些时候还有一点颠沛流离的时代,但是孔子对于自己应该吃什么怎么睡怎么坐?有很多的要求是很刻板的要求,就是变着法的让自己舒服愉快的方法,而且知道事情本质后怎么活得愉快的。

有的时候会看见有些人有钱之后其生活变得很粗糙,或者生活就没有细致过,就觉得深深的同情好的生活绝不是光有财富堆积的,其实是需要有知识,需要有一颗追求更舒服、更好、更善良、更平和的生活的一颗心。当有了这颗心的时候,才会过上真正的贵族生活。而这贵族并是真正地有钱,或是抱负只不过灵魂在高处的一种体会

感谢红叶老师,下一期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