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西藏考古发现,出土石碑记载被湮灭的历史,原来“一人灭一国”绝非虚言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每一个时代都会造就一些非常耀眼的大人物,但并不是每一位的事迹都可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一来是因为随著时间的推移,或者受战争的影响,很多珍贵的史料会遭到破坏;二来是因为有些事件在古代就存在争议,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籍也是由古人所撰写的,难免会带有一些主观因素在其中。
诸如像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一位非常喜欢军事的皇帝,甚至还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名号。当初, 他曾偷偷溜到关外,正好遇到前来「打秋风」的蒙古人,立马激发了他指挥战争的兴趣,不断调兵大败五万蒙古人,但这一场战争在史书上竟只有简单几句介绍。
史书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史官与当时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影响。今天我们给大家的介绍的这个历史人物也是一样,一直以来对他是否存在过都有很大的争议,直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了一块石碑,才知道他原来并非传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人曾灭一国的唐朝名将王玄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古代那些令人惊艳的带兵奇才,虽然武将占有很大一部分,但其中也不缺乏文臣儒将。王玄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并非武官出身,可还是凭藉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带兵灭掉了一个国家。这也是历来对他的事迹是否存在有争议的因素之一,人们不太相信这是一个孤掌难鸣文官可以做到的。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西藏吉隆境内发现了一块石碑,虽然经过上千年的风化,很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不过还是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些内容。石碑上最显眼的就是「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个七个大字,时间大概是在唐高宗李治的显庆三年。在那块石碑上就详细的介绍了王玄策出使天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印度。
可能大家不免会有一些疑问,王玄策出使天竺,这件事为何会在西藏吉隆地区有详细记载呢?我们都知道当初玄奘曾前往天竺学习过佛经,但他是从中亚地区绕了一圈才过去的,就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下凭藉个人力量通过世界屋脊还是非常困难的。
王玄策就不一样了,在历史上玄奘是一路出逃历尽艰辛而到天竺的,而前者根本不需要那样做。因为王玄策是大唐官方派遣的使者,从西藏地区直接前往天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而当时王玄策正好途径了吉隆地区,所以才在当地才有了石碑的记载。
在历史上王玄策一共出使过三次天竺,第一次还是在唐太宗年间,作为副使跟随其他人护送婆罗门使臣回国,一路都比较顺利。时隔四年,因为有上一次出使经验,王玄策被任命为正使前往天竺,但这一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当时恰好中天竺王去世,有大臣趁机谋权篡位,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上也很常见,尤其是在分裂时期。
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大唐,自然是不会承认自己藩属国的领导者是以这种方式继承王位的。而那个篡位的大臣也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直接带兵将王玄策一行三十多人歼灭,但王玄策一人趁机侥幸逃脱了。
那个时候的他本可以一路逃回长安,再搬救兵去攻打天竺的,可一方面因为往返路途遥远,另一方面他觉得这样的小国家根本不需要动用大唐军队。于是,王玄策返回西藏地区,征得1200名吐蕃兵与7000泥婆罗(今天的尼泊尔)骑兵重返天竺。一路上王玄策带领这些人马所向披靡,天竺军队面对他的进攻根本没有能力抵抗,只有被追击剿灭的份。最终,中天竺五百多座城池全部投降,那个篡位的大臣被生擒。
不到一年的时间,王玄策经历了被叛军追杀,而后组织军队消灭中天竺叛军,最后将所俘虏的上万人全部送回了长安,而他本人也被封为了朝散大夫。所以说,「大唐天竺使出铭」石碑的发现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唐蕃、天竺等中外关系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王玄策这个人,更是意义非凡。
如果一直没有发现这块石碑的话,很可能关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争议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之所以唐朝史官没有详细记录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竺在大唐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当时的大唐可是万国来朝,消灭天竺这样的小国家自然是很简单的,所以历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相关事迹。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