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土牧尔台中学【三】
〓第 1591 期 〓
土牧尔台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那里留下了我们三年青春的足迹。文艾(温爱)今年写了一篇回忆故乡土牧尔台的长诗,触景生情,浮想联篇,感慨万千。这是一篇非常接地气,触灵魂,开思路,促回忆的的美文,勾起了我对土牧尔的眷恋和深思......
土牧尔台,北部是广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南部是起伏的丘陵夹杂着滩地小平原,是北方小杂粮生产的重要农耕区。土牧尔台东西、南北近百华里是半农半牧区,蒙汉杂居,既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广阔牧场,又有五彩缤纷的富饶农田;既能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又能听到“口外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的朴素民谚。这里也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大概也属于察哈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这里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生态条件比较脆弱。春天风沙扬,冬天白茫茫,十年九旱没保障。地理老师白那木吉拉讲,这里向北一带是西伯利亚寒流进入中国的三大风口之一。每到冬天,北风呼啸,气温骤降,地上的降雪难于消融,白茫茫一片覆盖大地。有时降雪天遇上大风,便刮起白毛糊糊(旋风),风卷雪扬,遮天蔽日。风力略减一点变成拉骆驼风,风卷雪沿着地面像波浪一般,向东南方向扬长而去,登高远望,十分壮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好一派北国风光。
undefined
这里的风沙特别大,特别是春季,遇到沙尘,风起沙扬,麻粒大扁豆大的沙粒,扑面而来,脸部感到象绣花针扎刺一样,尖辣辣的疼痛。有时严重了,地里成片的禾苗被打伤或重新毁种。深秋庄稼籽粒成熟下垂,特别是禾本科作物,遇上一场大风,籽粒四处飞撒,风灾受损严重,老百姓讲叫“风摔”了。
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冬天三九严寒,冰天雪地,我们看到当地一些赶大车的车倌,外穿羊皮白茬子皮裤和小羊皮皮袄,最外层又穿一件狗皮领子,黑市布飘带(大约有6到8条,双双对称,拉紧打结),齐膝以下的羊皮(也有狗皮)大衣;脚上穿的高腰子“乌拉”(毡靴),里边又套着手工编织的粗羊毛袜;头上戴的一頂黑色或黄色本地狗皮帽子,手挥长鞭,威风凛凛,好象将要远征的勇士。别看这些“轱辘马儿司机”,在当时大集体农村里,也属上等差事,或多或少有一点小油水可得。
牧民出行多以骑马代步,长袍腰带,马靴皮帽,抵挡风寒的能力自然很强。总结这里的气侯特点,大概是:春季低温变数大,夏季高温持续短,秋季凉爽霜来早,冬季漫长天气冷。也有人总结说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住火炉吃西瓜。
undefined
再就是土牧尔台镇城区严重缺水。周边偏远一点还好一点。勤格勒图老师带我们到城南七八公里的“102”(大概是里程碑标号)劳动,那里水源充足,从大口水井看出,地下水位还很高。全镇机关单位学校吃水主要靠铁路上打的一眼机井供应。每当天一明,水井旁车水马龙,人声吵吵闹闹,排队抬水装车。我们学校后勤上有几辆水车,有的花轱辘车,转弯比较灵活自如;有的是旱板车,笨重而不好转弯,车上放着一个两米长,八十厘米宽,六七十厘米高的长方体水箱,顶部开一方形大口,尾部安装一根直径一寸多粗的黑色橡胶软管,用来泄水。每车水净重500公斤左右。拉车的动力多是本地的蒙古马和草原蒙古牛。
特别是冬天,地冻三尺,一排排拉水车嘎吱,嘎吱沿街而过,马蹄声嗒嗒,车夫“得儿哒,得儿哒”的喊叫声,伴随着清脆的扬鞭声,打造了土镇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弹奏了一曲为生存之水而战的古镇交响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