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罂粟的起源,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罂粟及其制品鸦片,原产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南亚、印度等地,中国的罂粟及其制品鸦片都是从国外传入的。
罂粟及其制品的传入始于唐代。《旧唐书.列传》记载:“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献底也伽。”经德国学者夏德等的研究,“拂霖”就是大秦,即东罗马帝国,其中心位置约在今叙利亚。唐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大举扩张,叙利亚已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
“底也伽”,是当时西方的珍贵药品。据阿拉伯史家记载,上等的“底也伽”产自伊拉克的巴格达。西方自古就认为,“底也伽”是疗效最佳的解毒药,它由六百种物质混制而成,这种丸状药的作用,可解除一切毒素。“底也伽”的主要成分是:鸦片、龙涎香、缩砂、肉豆蔻、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鸦片。
唐代时,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阿拉伯向中国派遣正式使者就达三十七次。古代阿拉伯进入中国主要有陆、海两条路。陆路由著名的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海路则是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书于十世纪上半叶的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亚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的规模,即使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在长安、广州、泉州等地经商的阿拉伯人不下万人。阿拉伯人带来了象牙、棉花、白糖、宝铁等特产,也带来了罂粟和鸦片。
从文献记载考证,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阿拉伯使者贡献“底也伽”,是鸦片进入中国之最早记录。但中国人对鸦片的认识要早于这一文献记载。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的《唐本草》有“底也伽”一条,记载:底也伽,味辜苦平无毒,主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这本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的成书,比史载的阿拉伯人献“底也伽”还要早八年,而且,明确地记载了它的药用效果。因此,有理由推断:在公元七世纪的上半叶,唐朝初期,底也伽也就是鸦片,已经进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在贡献“底也伽”的同时,也将罂粟带到了中国。
不久,中国人就开始种植罂粟。由于罂粟花异常娇艳,唐朝人多将它作为观赏植物。成书于唐开元时期的《本草拾遗》中记载:“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生活于唐文宗时期(公元826~840年)的郭橐驼,也具有种植罂粟的经验。他在《种树书》里写道:“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诗人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这里的“莺粟”“米囊”都是罂粟的别称。
在罂粟传入中国的最初数百年间,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这是因为当初很少有人吸食,罂粟主要还是作为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
进入宋代后,罂粟花又称“鼓子花”,被当作妓女的别称。原来,宋人之美学观念尚淡雅而不喜浓艳,故将艳丽的罂粟花用来形容姿容不佳的妓女。词人张先晚年在杭州时,“多为官妓作词”,所以有诗曰:“天兴群材十样花,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官员王元之被谪齐安郡,见当地“民物荒凉,菅妓(官妓)有不佳者”,便感叹:“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这时,中国人对罂粟的认识更加深入,其种植也日益普遍。譬如,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里写道:“罂粟花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形如瓶子,有米粒极细。圃人隔年粪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极繁茂,不尔则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黄乃采之。”可见宋人对罂粟的植物特征,种植及采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宋代的医家已用罂粟来治病消灾。在杨士瀛的《直指方》、王璆的《百一选方》、王硕的《易简方》、林洪的《山家清供》等医书里,均以罂粟的壳蒴为治病妙剂。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患有疾,后遇一异僧,以陈年罂粟加人参等制成败毒散,吞下威通丸十余粒,此后即愈。
金元的医家承宋朝之传统,已普遍用罂粟主治咳嗽和泻痢。到元初,忽必烈于公元1270年设广惠司,专门制造阿拉伯药剂。公元1292年,元人又设“回回药物局”,所用之药当然也包括罂粟。
罂粟不仅被医家所重视,还得到了民间百姓的欢迎。人们普遍视罂粟子煮粥为大补之物。刘翰在《开宝本草》中记录了这种习惯:“罂粟子一名米囊子,一名御米,其米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煮作粥,食极美。”将罂粟子称作“御米”,一方面可推断出它已进入了皇宫,另一方面也可见其珍贵。实际上,民间使用罂粟已越来越广泛了。苏轼有诗道:“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苏辙在《种药苗诗》中指出,罂粟粥还可治消化不良:“……研为牛乳,烹为佛粥。老人气衰,饮食无几,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槌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肺养胃……”所以,罂粟在宋代,竟成了医疗与食补兼而有之的物品。
同时,宋代人也已经认识到了罂粟的副作用。《易简方》记载:“粟壳制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王硕提出抵消罂粟副作用的良方:“令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其法矣。”还可与四君子药合用,“不致闭胃妨食而获奇功也”。元代名医朱震亨对罂粟认识最深,他指出:“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可见元代人对罂粟的毒性已有深入的了解。可以从“杀人如剑”这四个字里,推测出那时社会上应已有不少因食罂粟中毒而死亡的事例了。
尽管宋、元时期,人们对罂粟的医学功用已相当了解,但那时尚无“鸦片”之称,也还不懂得鸦片的制法。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才有了制作鸦片的记载。
明代医家王玺在《医林集要》中记载:“鸦片治久痢不止,罂粟花花谢结壳后三五日,午后于壳上,用大针刺开外面青皮十余处,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内,阴干,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忌葱蒜姜水,如热渴以蜜水解之。” 他采集生鸦片的记录相当详细,是中国有关鸦片制作的最早记载。王玺曾任甘肃总督达二十余年,在那里,他有可能长期与穆斯林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阿拉伯的物产、医术、习俗等。其后,有名医李梴的《医学入门》,书中写道:“鸦片一名阿芙蓉,即罂粟花未开时,用针刺十数孔,其津自出,次日以竹刀刮在瓷器内,待积取多了,以纸封固,晒二至七日,即成鸦片矣,苎急可多用。”从这两则记录可以判断,那时的医家已懂得熟练采取罂粟之液,制成鸦片,配作药剂了。
阿芙蓉一词是从阿拉伯语Afyun音译而来的,而鸦片一词的直接来源,则是英语Opium,其同义词还有雅片、阿片、阿扁等别称。最常用的是鸦片一词。另外,罂粟的别称还有藕宾和苍玉粟等。
明代人对鸦片医学作用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根据医学大师李时珍的调查和实践,鸦片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泻痢、风瘫、百节病、正头风、痰喘、久咳、劳咳、吐泻、禁口痢、热痛、脐下痛、小肠气、膀胱气、血气痛、胁痛、噎食、女人血崩、血不止、小儿慢脾风等二十余种病痛。另外,李时珍已记载了鸦片对性功能的作用,他指出,鸦片“能涩丈夫精气”,因此“俗人房中术用之”。
综上所述,中国人知道罂粟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懂得罂粟的药用价值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而制作鸦片也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从《本草纲目》来看,中国人对罂粟的认识,仍局限于药用的范围内,鸦片制成,尚没有流变为瘾君子之物。但“俗人房中术用之”的事实,已明确无误地表明,时人已懂得鸦片对性功能的作用,并且借助它的药力来纵欲了。
元初,蒙古人远征印度。那时的印度已盛产鸦片,因此蒙古人得胜而返时,也带回了大量战利品——鸦片。一时,“士农工贾无不嗜者”。这可能是中国社会流行服食鸦片最早的成文记录。
明代,尽管中国人已懂得从罂粟割乳浆中制取鸦片,但主要来源仍采自国外。当时的东南亚一带,因西方殖民者的倡导,多种植罂粟。《明会典》载:暹罗、爪哇、榜葛剌等地多产乌香,即鸦片。他们时常将“乌香”作为贡品献给中国皇帝。据史书记载,暹罗国曾进贡给中国皇帝二百斤“乌香”,给皇后一百斤。直到民国时,有些地方仍称鸦片为“乌香”。
由于进口的“乌香”急剧增加,明政府已将它列入纳税之药物。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鸦片首次被列入关税货物的范围。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颁布的《货物抽税现行则例》中规定:每十斤鸦片的税银为一钱七分三厘。随着鸦片输入的增多,民间渐渐出现了吃鸦片者。明成化年间,已有街市上贩卖鸦片的记载了。到了正德年间,在广东、福建沿海,当地富绅、地主食用鸦片已屡见不鲜。
鸦片是一种成瘾物品,一旦成为社会供应物,其需求量必急速上升,故随着食用人数的增多,鸦片的价格也直线上涨。有时因需求太大,价格奇贵,竟至于一两黄金换取一两鸦片。明代后期,不仅民间食用鸦片日众,而且在京城与宫廷也日益盛行。王玉海的《续绀珠集》记载,郑和之徒弟自西洋携回“碗药”,当时中贵多嗜之。这“碗药”,就是鸦片。
鸦片特有的醉生梦死、飘飘欲仙的舒畅感,令朝廷贵族为之倾倒,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幸免。徐伯龄的《蟑精隽》曾记载,明宪宗曾令臣下出而收买鸦片,而明神宗就是一个 “鸦片皇帝”。他在朝四十八年,竟长年不视朝政,户部主事董汉儒说:“(万历皇帝)频年深宫,群臣罕能窥其面。”究其原因,乃是“中乌香之毒”。由于长期吸毒,体质变坏,明神宗经常颁谕旨说:“朕自夏感受湿毒,足心疼痛,且不时眩晕,步履艰难。”因吸食鸦片,他的性格也变得残酷暴虐。而史家许熙重则把皇帝吃鸦片的责任推到奸臣身上。他在《神宗大事纪要》中指出:“帝之倦于正朝,多年不见臣工。实为奸臣毒药所蛊。”究竟是神宗自己求取,还是“奸臣”有意用毒,尚待研究。但神宗是个鸦片瘾者,应是不争之事实。
清中期以后,各地民众已知罂粟果制鸦片之法,因此,为生产鸦片而种植的罂粟,便在各地普及开来。
清代,罂粟主要通过海、陆两条途径流入各地。海路由东南亚诸地传至台湾、福建。福建最早种植罂粟的,大约是福宁府的福安县。在嘉庆年间,那里的罂粟花已经盛开了。此后,又由福建传入浙江。浙江的土壤显然比福建的土壤更适合罂粟的生长。道光初期,浙江各地几乎已是遍地罂粟了。公元1830年,御史邵正笏指出:“浙江如台州府属,种者最多;宁波、绍兴、严州、温州等府次之。有台浆、葵浆名目,均与外洋鸦片烟无异,大伙小贩到处分销。”同样,在安徽,“徽州宁国、广德等属,毗连江浙,山地居多,恐有外来棚户串通该处业户,私种分肥”。
陆路由印度经东南亚、缅甸传入云南。较早记载云南种植罂粟的,是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出版的《云南府志》。云南天热多雨,是栽培罂粟的理想地,因此“滇省沿边夷民向有私种罂粟”。该地出产的“云土”(又称“南土”)在土烟中为上品,产量也急剧增加。公元1839年,云贵总督伊里布在一篇奏稿中提到,一次就缉获烟土一万二千两。
云南的罂粟很快传入四川,最迟在道光元年(公元1821)时,涪陵一带的农民已弃粮种烟了。所产人称“川土”,据史料载:“川省五方杂处,间有吸食鸦片烟之人,会理州、平武县一带,毗连番界,尚有种植罂粟花处所。”从此不仅“川土见盛”,而且四川还成为罂粟传播的中转站。
罂粟又由四川传入贵州,在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时,贵州“尚无栽种熬烟之事”。但四年后,已有种、吸鸦片和开设烟馆的记载了。到了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已是“遍载罂粟,熬炼成土”了。贵州巡抚贺长龄奏称:“黔省民、苗杂处,多有栽种罂粟熬膏售卖之事……现据郎岱、普定、清镇、贵筑等厅县先后查明民、苗私种者,或数亩、十数亩不等。此外,各州县地方栽种牟利者,尚不知有几。”
道光年间,罂粟的种植从四川北上传入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样一来,仅仅一二十年间,这一广泛区域的农民“废田而种罂粟,岁益浸广”。
土烟泛滥的原因,除了民众趋利之外,还有地方官吏的怂恿。在洋烟开始充斥之时,清政府内就有人提出以土烟来抵制洋烟的主张。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两广总督卢坤指出种烟的理由:“应弛内陆栽种罂粟之禁,使吸烟者买食土膏,夷人不能专利,信银仍在内陆转运不致出洋者”,以土烟之利夺洋烟之利;也有人说:“种植罂粟花,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种稻”;又有人说:“鸦片之利,数倍于麦,其益农者大矣”;甚至还有人认为“内陆之种越多,夷人之利日减……不禁而绝”。
由于持以土烟抵制洋烟观点的官员不在少数,因此,尽管清政府有禁止内陆种植罂粟的政策,如较早的道光三年(公元1823),吏、兵两部奏请酌定失察鸦片条例,要求禁止“私种罂粟煎熬烟膏”。此后,御史郭柏荫奏请严禁栽种罂粟一折称:“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番舶不通之处,皆由内陆民田遍载罂粟,熬炼成土,地利、民生两受其害。必当严申例禁,以除积习。”
但对于清廷三令五申的拔苗禁烟令,不少地方官吏却持阳奉阴违的态度。他们在许多文告中,将鸦片改称为罂粟花,将烟膏改称为芙蓉膏,以表示有别于外国的鸦片。其结果,在公元1831年时,罂粟种植扩展到广东、湖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等省。土烟与洋烟并行,加之土烟价廉,因此各地烟毒与日俱增。鸦片的泛滥,最终使中国蒙受耻辱,成为近代“东亚病夫”的象征。
(0)

相关推荐

  • 【禁毒科普】如何识别罂粟和大麻

    罂粟: 罂粟是罂粟科植物,别名:鸦片花.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如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学名"somniferum"的意思是&quo ...

  • 古代禁毒,中国最早的本土“毒品”是什么?

    虎门销烟浮雕 今年的6月26日是第三十一个国际禁毒日,此次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巧合的是,国际禁毒日前一天,是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 ...

  • 中国毒品发展编年史

    你是否知道毒品最早出现在我国的魏晋时代?​ 你是否知道吸鸦片之风最早出现在明朝? 你是否知道晚清时期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是一群英国籍的​犹太家族? 你是否知道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国? 你是否知道 ...

  • 鸦片田,现在还有,还是大片大片的!就在缅甸,最近警察上山了

    世界三大毒品生产地之一的金三角,位于缅甸.老挝.泰国之间,其中大部分地区位于缅甸.多年来缅甸深受毒品之害,被打上毒品的恶名.因此由政府主导的铲除罂粟行动一波接一波,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罂粟 ...

  • 《文化安顺》2017年第68期(总172期)史话沧桑 从清咸丰二年《示严禁罂粟教》告示说起

    从清咸丰二年<示严禁罂粟教>告示说起 --丁武光 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在安顺城东三十来公里的石板房村的一片麦田中间,出现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植物.起初嫩叶抽茎时,叶状与萝卜叶相 ...

  • 【戒毒百科】毒品的起源及其“魔鬼”进化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57 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 ...

  • 掸邦一地区罂粟花开满山 还有人去烟田里拍婚纱照

    今日汇率:中缅 1:222.8028|缅中1:0.0044 缅甸的冬天不是寒冬,没有银装素裹,许多地区还是姹紫嫣红,绿意盎然.最近一段时间,掸邦南部勃欧自治区平朗市也到了欣赏漫山遍野罂粟花开壮丽景象的 ...

  • 揭秘景泰蓝的起源与道教的关系

    景泰蓝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学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拂郎",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 ...

  • 通过数学揭秘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的数学证明

    宇宙学是研究整个宇宙的动力学行为的学科.现代宇宙学目前被大爆炸理论所主导,该理论试图将天文学和基本粒子物理放在一个框架中.λ冷暗物质模型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讨论它. 顾名思义,这个模型包 ...

  • 揭秘文明的起源

    "大道泛生,进化不止.无中生有,由简入繁.物质演化,质变随从.一分为万,异相无穷.演化意识,诞生文明.念生万象,念灭尽空." 注释:大道广泛生衍,自然进化从未停止.宇宙从无诞生有, ...

  • 揭秘:人类起源、月球起源、古老神话,这三者到底有何联系?

    太阳系中哪颗星球最诡异,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我们的月球.目前太阳系里已探知的卫星有205颗,天然卫星和行星之间的直径比就没有一颗能超过5%的.当然这个数据是除了月球以外,它和地球的直径比竟然达到 ...

  • 纪录片《何以中国》揭秘中华文明起源

    4月22日,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在京启动,该片第一次以全国性的考古发现来讲述中国历史传承和中华文明故事,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与观众见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 ...

  • 三星堆揭秘:白人起源中国!某些人别认错祖宗|西方白人起源中国

    摘要: 本文是在研究"根脉在中华--古蜀国泛三星堆时期文化传播史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提炼出的重要启示.文中运用大量的考古信息和古文献资料,充分证实了中华大地自远古以来就有土著白种人繁 ...

  • 艾·揭秘 | 艾灸起源竟然和巫术有关?

    LILI 红龙丹心幸福家 今天 "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 01 远古时期,在冷风乍起的季节里,人们身穿飞禽走兽皮毛而制的衣服,走在荒芜杂生的 ...

  • 揭秘!从外国传入中国,只有古代贵族才能使用的养胃药!

    在我们厨房里有一种调料--砂仁,经常做饭的人应该都见过,其实砂仁还是一味中药,具有化湿开胃的作用. 砂仁是一种古时候从国外传入中国的香料,传入中国之后,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开始大量种植,到了清朝中 ...

  • 西医的故事:揭秘西医的起源与发展

    "我将清白和纯洁地生活和行医." 这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希波克拉底奠定了医生伦理和敬业准则的基础,它们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最根本的概念是,人体自然倾向于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