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与真相背道而驰 算法时代新闻如何重回轨道

就像丁磊小饭桌抢了整个互联网大会的风头一样,一对红蓝女记者的表演一下子抢走了两会的风头。

文丨懂懂

来源丨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13日上午发生的事情,到中午就已经全网快速传播、发酵,各类媒体蹭热点的文章、视频、段子开始流传,并且很快就有消息说女记者已经被吊销记者证,下午又有传闻说女记者已经离开媒体行业,被一家经纪公司签约了……各种消息满天飞,难辨真假,一时间还抢了两会新闻的风头。这两位女记者比被采访的部长还要引人注意,一战成名了。

然而娱乐至死之后,这是我们要的新闻吗?这是我们要的常态吗?在两会期间,你本来想听听部长说什么,结果到处都是红蓝八卦,是不是有些恼火?

新浪专题杀个回马枪:关于两会,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了

每年三月份,全国人民关注的核心都聚焦于两会,因为两会既决定大的宏观走势,也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强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正是因为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此外修宪、政府机构改革这些话题,我们也充满好奇,等待一手信息,因为这些变化可以让我们准确、敏感地捕捉到宏观走势。

然而,两会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在“轰炸”着我们,手机上时不时弹出一些碎片的信息,没有前后关联、不知所以;打开一个APP只会推送给你当前最热的信息,你分分钟被十万+了;朋友圈最多的不是新闻,而是对红蓝女记者的各种恶搞……

当你想了解关于修宪的完整信息,却发现需要在无数的新闻中自己去搜索,然后拼凑出原貌。这就是当前手机阅读普通遇到的困惑:你想知道的内容,都被打散到信息流里面,你只能随波逐流。碎片的、海量的、凌乱的的信息,让你看了之后似懂非懂,非常有挫败感,甚至想了解真相都变得困难。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一些阅读的本质需求没有变化,用户还是想看到准确的、完整的、深度的信息。早期纸媒的专版、门户网站的专题可以满足,但已经不适合当下的需求。如果密切关注两会,在手机上看什么呢?懂懂笔记必须推荐一下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与其它APP不同之处在于,并不是在首页和热点上简单地以信息流的方式,将两会的信息碎片化地推送给用户,而是用专题的形式显现出来。我们知道,在传统PC互联网时代,专题就是读者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只是在手机上,专题的形式需要调整,要更适合移动中阅读,适合更小的屏幕。

新浪这次推出的移动端专题,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准确、及时、权威。新浪原本就具有新闻优势和专业的团队,此次又与经济日报、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合作,保证产出优质内容,比如人民网直播专访代表、委员等内容。

第二是深度和丰富度。新浪新闻还对财经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构建立体化解读场景。包括多维度解读每日新闻、政府工作报告、部委发布会、提案议案、机构改革等议程中的财经相关内容,以及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夜空中最闪亮的星》等专题策划,为投资者、企业家、经济学家就政策、市场、两会等热门话题搭建对话平台。

第三是形式上更灵活。新浪新闻此次采用H5、动画、直播、图文等多种形式,陆续推出了关于最高法和最高检的动画视频、两会代表名单、驻地的H5以及监察委科普、换届名单H5等创新产品。其实这些内容形式的创新,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当然,新浪新闻以专题的形式显现给用户,但并不是说只有在这个专题中才能看到两会新闻,重要信息还会在各个频道中做推送。

懂懂笔记作为一个媒体人特别关注两会动态,在新浪新闻中的“明日头条”中持续看到深度的内容推送,所以这些天每天都在这里了解关于两会的信息。“明日头条”的特点就是连续性,既满足用户现阶段的资讯需求,也满足用户的期待性阅读,让关注两会的人只要来就可以及时了解热点内容。

算法时代新闻如何重回轨道

在PC时代,我们熟悉并喜爱的专题形式,在这次两会报道中又显现出优势和威力,只不过现在的专题,相比PC时代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别特是在形式上,更适合小屏幕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主要阅读都转移到手机这个小屏幕上来,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在以更适合小屏幕的方式呈现。同时,因为屏幕小,更需要将用户最需要的、最热门的推送给用户,这就是机器算法的逻辑。但在机器算法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今天,如果过度依赖机器算法,则会让用户迷失在“小屏幕”中。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还记得武汉面馆杀人事件吧?事件发生后,红星新闻说,因为店主多收了一块钱,所以消费者就把他给杀死了;再后来封面新闻说,那个消费者是一个精神病;最后澎湃报道说,因为消费者去面店里去面试,双方发生了口角,消费者把这个店主杀死了。

每一个新闻报道的内容都不一样,这个事情每一轮新闻传播之后都会有一轮10万+的公号文章。在事件反反复复的过程中,缺失的是真相。

过去这两年,我们遇到太多热点事件,都在成就多篇10万+之后,剧情经常出现大逆转。然后所谓的真相又会成就多篇10万+,但逆转的剧情就是真相吗?没有人知道。

很多用户都有同一种感受:作为一个喜欢浏览新闻的普通用户来说,以前对媒体的印象是真相,是敬畏。而现在对媒体的印象是低俗和谣言。

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媒体去中心化、海量自媒体涌现,媒体的门槛大幅降低,水平参差不齐;二是机器算法不成熟的阶段却包揽了所有内容选择的权力,在不恰当的时候赋予机器过度的权力。

算法其中的一条原则是点击的人越多,就会越大范围地推送,但这个新闻是不是真实的,机器算法是不做判断的。用户的兴趣会被猎奇、窥私等内容吸引,这也就造成,很多10万+文章往往与真相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就是,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严重的事实短缺。即,广大网友日益增长的对新闻的追求和新闻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已经越来越严重。这也倒逼互联网新闻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

其实我们都知道,AI是一个大的趋势,算法推荐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是在现阶段,不足够人工智能的算法,还不能替代编辑,没有价值观的机器,也不适合被赋予过高的权力。

我们注意到,从今年年初开始,各类内容平台开始出现一种回潮:扩充编辑团队,追求内容品质。这有点像,一个新技术带动一个行业快速地野蛮成长,新事物成长到一定阶段,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行业也开始逐渐规范。

如果说前几年是信息流的革命,是追求流量、眼球,那么几年过去,在被10万+冲击了几年之后,用户开始有认知升级的需求,对真相的需求格外迫切。如今内容“供给侧改革”,则是在品质的基础这上,再追求流量和眼球----内容的品质是根基。

这又有点像移动端内容革命的上下半场。一场完整的革命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海量+质量。上半场解决了海量的问题,质量成为稀缺资源,那么下半场将会着重解决质量问题。如果,海量+质量得到美完平衡,那就是真正的算法时代到达了。

下半场革命就是算法时代,新闻将如何重回正轨?懂懂笔记认为,新浪新闻此次两会报道或许是一次对于行业都有意义的尝试:与权威媒体合作,专业编辑对内容做策划、组织、审核、推荐,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方便用户阅读,以专题的完整形式呈现给读者。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最想看的并且是真实的新闻。

【结束语】

整个内容行业的规范,已成为2018年的主题,甚至会是更长一个时间段内的主题。各个平台在训练算法更加聪明的同时,是时候将重心回到内容品质,让新闻重回轨道了。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