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我死后50年,我的画会热闹起来
导读:黄宾虹生前每幅画才卖1元,黄宾虹死后50年, 《黄山汤口》最终以3.45亿元成交。)
(“艺术战争”文章和作品推送合作,长期合作5折优惠,年度合作3折优惠。合作联系(微信号:330300000)。)
黄宾虹:我死后50年, 我的画会热闹起来
2017年6月19日晚,
中国书画界出现了一个沸点!
嘉德2017春拍“大观——0
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
当时那场拍卖会共拍104件精品,
而黄宾虹《黄山汤口》,
现场以7200万元起拍,
最终以3.45亿元成交,
创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那一夜,
黄宾虹名动天下!
1955年,
时年92岁的黄宾虹,
患有严重白内障几近失明,
仅凭着记忆勾勒出《黄山汤口》。
在完成此画不久后的3月25日,
老人家病逝于杭州西湖边栖霞岭19号。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
数次游历黄山汤口。
他用其独创的“平、圆、留、重、变”五笔,
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墨,
将这一段旧时的美好记忆,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是其纸上“用兵”的最有力的例证。
1955年,92岁作画的黄宾虹
《黄山汤口》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力道老辣,浑然天成,堪称其腕底山水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此次拍出天价来,绝非偶然。
1955年作《黄山汤口》局部
经此一“役”,黄宾虹的画身价倍涨!然而,他在世的那些年,他老人家的画,却一直倍受冷遇、凄清惨淡。
1
数不尽道不完的寂寞心酸
纵观近现代绘画史,能与北京长居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平起平坐的,就只有安徽的山水画宗师黄宾虹了。
几乎所有美术界的大咖,
对黄宾虹都推崇备至,
对他的赞美敬仰之词,
更毫不吝惜。
因为他们知道,
黄宾虹的意义不仅仅是0
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山水画大师,
更是所有艺术后来者的0
“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
是一位了不起的“楷模”。
然而尽管“南黄”使中国的山水画,
上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但“黄宾虹”这个名字,
除了艺术领域,
普罗大众还是鲜有人知。
1947年作 《夏山访友图》
1947年作《 峨眉山色》
其实,黄宾虹在世那些年代,
对黄老的画有眼不识珠的人,
比比皆是。
1952年的时候,
黄宾虹的画才卖1块钱一幅。
宗师当年的画作可都是卖地摊价,
谁会知道60年间,价格已上涨3亿余倍!
1925年作 《云归草堂图》
比如,当时“北齐”的齐白石老人家,画价是一平尺4元钱;吴作人的润格是一平尺5元钱;李可染一平尺8元。
1923年作《虞山图》
而咱们黄老的画,在1951、1952年才涨到一元钱一张!
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都可以买好几张。那个时侯,收藏家们都嫌黄宾虹的画“脏”,黑乎乎的,送都送不出去。
1928年作《山水》
1929年作《山水》
黄宾虹的画,
不止是在旁人那里遭到冷遇,
即便在自己的教书的学校,
学生们也不“待见”。
1948年,滞居北平11年的黄宾虹
受潘天寿之邀南归,
在杭州西湖边的国立西湖艺专0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担任教授之职。
彼时,中国画专业一直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新年之前,老师和同学在教室里要互相团拜。
系里所有的老师在台上坐成一排,前面桌子一字排开,同学们坐在下面。
老师要准备多少张画?10张20张,还是5张8张,老师自己随意。
但是,每位学生只许取一位老师的一张画,不能说几个老师的画我都各要一张,那绝对不行。
几乎所有老师跟前的画都被同学取走了,唯独黄宾虹老先生跟前的画,来的时候是几张,团拜完了以后还是几张。
年有人拜,躬有人鞠,就是画没人取!
说起北平,还有一件心酸的往事。
那些年,黄宾虹大隐隐于市,专心闭门著述、读书、画画、教学。
由于买画的人少,生活很窘迫,有时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老年黄宾虹
北平有个叫张海清的铁路工作人员,仰慕黄宾虹,非常喜欢他的画。于是经常“雪中送炭”,从外地送米上门。
黄宾虹感激万分,家中的画任他选。
一年后,张海清手中竟有百幅黄宾虹的画,于是把家里自题为“百黄斋”。
1929年作《山水》
1944年,
黄宾虹在上海开画展,
只有一个人买了他的画,
这可把黄宾虹激动坏了,
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己,
一连送了好多幅给他。
1930年作 《风轩水槛图》
而这个买画的人,就是艺术造诣深厚的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
傅雷
傅雷先生一生忠于理想,至情至性,作起评论“六亲不认”。
刘海粟待傅雷极好,但对其国画作品,傅雷却不客气地评道:就是“野狐禅”。
刘海粟
他不仅看不上刘海粟,
对张大千亦不满,批评道:
“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
仕女尤其如此。”
张大千
此外还说,“同样未入国画之门而闭目乱来的,例如徐××。”
有学者推测,徐××即徐悲鸿。
徐悲鸿
就是这样眼高于顶的傅雷,对黄宾虹的画评可谓是高瞻远瞩。
“近视几无物象可寻,唯远观始景物灿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
1941年作 《浙东游记》
1946年 作《峨眉伏虎寺》
傅公的意思是,黄宾虹的画,近看起来“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你站远一点,就可看出完全不一样的光景。
真不愧是对国画艺术惺惺相惜的忘年知己!
1932年作《听帆图》
据说,还有一次黄宾虹举办画展,参观的很少,订购者更少。
忽然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高价一口气将展出的作品全部买下。
后来,听说客人在画上加以题识、盖印,转至日本,竟轰动了日本各界,很快争购一空。
1945年作 《芍药》
这神秘的买画人,就是与黄宾虹同门而居多年的张大千。
而黄宾虹并不知道此事,只觉得自己的画遇上了知音。其实是张大千怕画展办不好,伤了老人心。
《晴峦翠嶂图》 115×51cm
1944年作 《拟董巨二米大意》 173.5×91.5cm
当年两人在上海,
都用“大千”这个笔名,
后来为了避免混淆,
黄宾虹主动放弃了。
但黄宾虹对金钱的态度,
与张大千一直大相径庭。
1949年作《四屏山水》
他淡泊名利,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和知己,80岁才在上海举办画展,也只为求得知音,而自己的所有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
对这些古物,黄宾虹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他说:“古代书画之所以宝贵者,固非其为古董而宝贵,乃其精神存在,千古不磨。”
《青山翠嶂图》
而张大千就不同了,对金钱的看法很开通,擅于商业运作,润格极高,挥金如土。
可见,古今中外,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都是不同的。
成不成功,关键在自己心里的那把尺。
《拟李唐笔意》
可惜的是,经过数次遗失及失窃,黄宾虹所藏的书画、书籍、玉、铜、瓷、砖石等文物仅存10000多件。
黄老病逝后,其妻宋若婴据其遗志,将其作品和所有藏品悉数捐献给了国家,包括黄宾虹最珍爱的伴随其一生的渐江等人的书画真迹。
后来据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捐赠。
但可悲的是,彼时的捐赠,在浙江竟是没人要。
他的夫人很着急:“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
1942年作 《云林笔意山水》
于是,宋若婴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
刚开始,浙江博物馆对接受这些东西并不积极,后来,恰好遇见一位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之后,才勉强接受下来。
《摹印易泉图》
然而,更悲哀的是,浙江博物馆的人收下后就搁置到一边,整整30年包裹都没有打开。
可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
十年大浩劫,中国数以万计的文化、艺术的书画精品被烧毁,黄宾虹的妻子宋若婴被抄家批斗,1970年忧郁而终,其挚友傅雷夫妇双双自杀。
而他捐的这10000多件古画古文物,静静地躺在库房里,却平安逃过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浩劫。
《西冷遇雨》
2
浑厚华滋的墨魂
据说,在书画界有这么一个说法:
喜欢黄宾虹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张大千,
而喜欢张大千的人一般都不喜欢黄宾虹,
这两类人基本互斥。
1937年作 《陈仲鱼诗意图》
张大千的画,按古画论来说,
只是件“能品”,看起来漂亮;
而黄宾虹的画,就特别经得起琢磨,
越咂摸越有味,细细品味能品出
“黑墨团中天地宽”的味道。
品完黄宾虹的画,
再看张大千的画,
就像喝白开水一样,
没味了!
1949年作《山水》
再说说黄宾虹与之齐名的“北齐”。
虽然作为“南黄”,
他与齐白石在一个高度上,
但这俩人却是“雅”与“俗”的两个极端。
齐白石是南北通吃、老少皆宜、
雅俗共赏的“俗”透了的人,人人都爱的。
而黄宾虹却仅在绘画界推为泰斗,
大多数人是没法理解他的画作。
《岚影千寻图》
即使是书画界,
也有个别画家瞧不起黄宾虹,
“他50岁之前画作还不如我”。
谢稚柳先生的夫人陈佩秋先生,
是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
现在仍然说:
“黄宾虹根本不会画画。”
但是,一向惜墨如金的傅雷,对黄宾虹给予了“傅雷”式的最高评价,洋洋洒洒好几百字:
“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
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1941年作《浙东游记》
至今,时隔50多个春秋,其间风云变幻,
时局易迁,社会审美意识嬗变,
傅雷对黄宾虹艺术的解读和评骘,
已然成为对黄老画评的典范,熠熠生辉。
的确,黄宾虹一生坎坷,孜孜不倦,学养深厚。
这位艺术修行者,69岁还去四川登山写生,70岁登道教圣地青城山,71岁登黄山,72岁重游桂林山水,写生香港山水,92岁生前人形憔悴仍作画不辍。
1951年作《夜山图》
曾有人说,
如果黄宾虹50岁就谢世,
还在广学古人,
孜孜研磨的他,
恐怕连个名也留不下。
60岁就谢世,
“扛新安派大旗”,
画风疏淡清逸的他,
恐怕只是位“白宾虹”。
1929年作《山水》
70岁谢世,
遍历名山大川,
实地写生积稿盈万的他,
就只能在画史上留个大师的名。
70岁后,
黄宾虹才大变其法,
开创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
学起了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
讲究用墨的黑白轻重、
天地阴阳,人称“黑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
80岁时,
黄宾虹才达到艺术巅峰,
90岁后,才彻底完成蜕变,
是我国非常典型的大器晚成的画家。
1953年作《富春山水》
李可染曾说:
“ 画山水要层次深厚,
就要用'积墨法’,
但此法最易出现板、
乱、脏、死的毛病。
黄宾虹最精此道,
甚至加到十多遍,
愈加愈觉得浑厚华滋,
而愈益显豁光亮。”
尽管外界鲜有人懂得黄宾虹的画,但他老人家对自己的画却一直非常有信心。
也许是因为黄宾虹通晓易经卜卦的缘故,他对学生说:“50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
1955年去世的他,
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
在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0
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
由此,确立了他在绘画界的0
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黄宾虹故居雕塑
但是,仍有许多人好奇:这种黑乎乎的笔墨,到底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而他,为什么又会将这个世界描绘成黑色的呢?
曾做诗句“浑厚华滋我民族”的黄宾虹,
将对祖国无比深沉无比强烈的爱,
泼洒于漆黑的浓墨中。
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
一点一春色,一抹一寒冬。
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
“我不负墨,墨将许我。”
自古先贤皆寂寞,唯有墨,
让他流芳百世,永不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