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群雄争霸,大汶口扛起黄河文化大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峄山,立石颂德,登临泰山,祭天礼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惶惶中华,浩浩河山,在泰山之巅的始皇帝有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想必'威动四极'的始皇帝内心的荣光已经到了极点。他可曾想到,几千年前的先人正是在这座山峰的周围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着,在一代代先人前仆后继的奋斗下,中华文明进程中异常灿烂的一缕光芒从中华大地最东方这座一览众山小的高山之畔冉冉升起。

我们上文讲到贾湖文化东进,一路催生了淮河下游考古文化的变迁,同时逆着泗水北上,来到了泰沂山脉,并在这里创建了北辛文化。

读过我们之前文章的朋友或许还记得,后李文化南下在淮河下游南部地区形成了顺山集文化顺山集文化进一步南下催生了杭州湾地区的跨湖桥文化。

这些并不在本文所述范围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笔者相关文章。我们将视线再次回到齐鲁大地。

新的时代,大汶口文化走上了历史舞台

距今8000-5000年期间,整个海岱地区处于气温逐渐升高时期。距今7300-7000年前后,莱州湾海岸线已经到达现在海岸线的位置,距今6500-5000年这段时间是海岱地区海侵最盛的时期。

北辛文化在不断海侵的过程中逐渐衰落,此消彼长的趋势之下,周边文化逐渐向海岱地区靠近。

黄泛区示意

距今7000年以后,仰韶时代已经逐渐进入我们视野,我们前文讲过,豫东、鲁西地区此时是一大片洼地,对中原文化圈和海岱文化圈的交流在地理上形成了一定阻碍。

随着气候逐渐变得温润,各个文化区的考古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冀南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

后岗一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北辛文化融合了“北福地文化”(磁山文化北福地类型)形成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融合了“镇江营一期文化”。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4500-3500年,处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地区,强盛时期北部曾扩展到河套地区,西到太行山西侧的汾河流域,东部则到达鲁西地区。

随着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强势扩张,后岗一期的生存空间受到庙底沟文化的不断挤压,一部分后岗一期的居民向东进入北辛文化的势力范围。

同时在海侵的压力下,淮河下游的部分龙虬庄文化居民也被迫北上。

大汶口文化形成示意

在后岗一期文化和龙虬庄文化南北夹击之下,衰弱的北辛文化发生蜕变,一个崭新的文化诞生了。

这个文化势力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汶口文化,他不仅延续了海岱地区文化的传统,同时在之后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厚积薄发,超过千年的文化积淀

大汶口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上接北辛文化,下续海岱龙山文化。分布范围覆盖了现在的山东、苏北、豫东、皖北这些地区。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100年-2600年这个区间,时空长度达到1500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单一考古文化在中国整个考古文化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大汶口文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考古文化面貌。学界对此也是争论不休,形成了众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不对此详述,采取栾丰实先生的早中晚三期说,早期划分为王因、刘林、紫荆山三个类型,中期划分为大汶口、花厅、呈子、五村和北庄五个类型,晚期划分为西夏侯、陵阳河、三里河、尚庄、杨家圈、赵庄和尉迟寺七个类型。

海岱文化地理分区

其中早期的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4200 年—3600 年,中期在公元前 3600年-3100 年,晚期为公元前 3100 年-2600 年

早期的大汶口人主要定居在汶泗流域的鲁中南地区和沂河、沐河下游的苏北地区,按照栾丰实先生对大汶口文化考古类型的定义,这两个地区就是分别对应着王因类型和刘林类型。胶东地区也有少量遗存,应该可以划分进栾丰实先生定义的紫荆山类型,这点存在一些争议。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几处遗址从文化内涵来看是源自北辛文化,说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存在着自然演变的趋势。

这个阶段鲁中南地区的“王因类型”源自北辛文化的北辛类型,苏北的“刘林类型”源自北辛文化的二村类型。两个类型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按照器物类型来看,本文认为苏北地区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有其他文化势力的微弱影响,不排除在这个时期有淮河流域的人群进入这个区域。但目前考古结论还不是很清晰,我们暂且做出这个阶段是本地北辛文化自然演变的认识。

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分布

大汶口文化中期有的学者将其分成两段,鲁中南地区的“王因类型”、苏北的“刘林类型”和胶东的“北庄类型”这三个类型作为第一段,第二段范围明显扩大,就是包括上面栾丰实教授定义的大汶口、花厅、呈子、五村和北庄五个类型。

将中期分成两段这样的划分也是有道理的,等于是将这个时期是大汶口文化体系的形成阶段和本地区扩张阶段做了区分。

这个时期“后岗一期文化”开始进入海岱区域,造成鲁中南地区的'王因类型'转变为大汶口类型,龙虬庄文化进入苏北地区造成刘林类型转变成花厅类型

在这个阶段的晚期,崧泽文化和后继者良渚文化对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造成强烈影响。这其中的呈子类型五村类型应该就是太湖流域考古文化北上导致本地文化发生了迁徙改变的产物。

大汶口文化中期考古类型示意

胶东的北庄类型出现了筒形罐这样的器物,说明此时海岱地区与辽东地区的考古文化已经出现了频繁互动的情况。

在各个区域文化体系形成之后,随着周边文化势力的进入,导致海岱地区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文化面貌。同时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也强势进入海岱地区。

庙底沟人应该是北上征服了后岗一期人群后,其中部分庙底沟人沿着后岗一期东渐之路随后来到了汶泗地区。

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类型逐渐在本地区各个考古类型中占到了主导地位,同时其控制范围除了传统的鲁中南地区,进一步扩大到鲁中北鲁东南皖北地区

大汶口类型在此时显示出了强大的统治力,为之后整个海岱地区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认为这支文化势力是传说中的太昊族群吗?

随着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突然瓦解,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处于四分五裂纷乱的年代。其他地区的考古文化开始争相扩张,海岱地区考古文化渐入佳境,经过1100年的积累,大汶口文化最强盛的时期到来了。

铸就辉煌,抓住时机的大汶口文化走向巅峰

由上文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时间在公元前3100年-2600年,这个时期正是我们史籍上的炎黄时代。

那是一个文化大变迁的年代,我们之前有多篇文章对此做过详述,本文主要谈下海岱地区这个时期考古文化的变迁。

我们先看下这个时期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类型分布

汶泗流域的鲁中南地区依然强盛,栾丰实教授称其为西夏侯类型,现在通常称之为大汶口类型,本文取大汶口类型这个命名,其实如何称呼是次要的,只是根据现在考古文化的划分,这样会更清晰吧。

潍河、胶河流域的鲁中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被称为三里河类型

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蜕变成尉迟寺类型,这个类型的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影响深远,我们后面文章会有详述。

沂、沐河上游的鲁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被称作陵阳河类型

沂、沐河下游的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的赵庄类型明显疲弱,应该与良渚文化强势北上有关。

大汶口文化晚期考古类型分布

胶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也开始变弱,这里可以对应栾丰实先生定义的杨圈类型。其考古文化变弱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海平面不稳定造成的。

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各支考古文化处于分裂状态,长江流域无论中游还是下游,先后发展出来的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都是本地文化经过统一后形成的强大文化势力。

这个时期显然处于南强北弱的态势。处于上风的长江流域考古文化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统一了太湖及宁绍平原地区的良渚文化强势北上,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统一的脚步要慢一些,不过在一统江湖之后也迅速北上。

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股由南至北的文化旋风,大有席卷中华,一统天下之势。事实上黄河流域各个考古文化总体上出于一源,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但与长江流域的考古文化势力还是有着较远的距离。

当此之时,黄河流域考古文化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也。

长江下游考古文化脉络

大汶口文化当仁不让扛起了维护黄河流域文化势力这副重担。这也成为了华夏族群诞生的重要导火索。

重任在肩,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华夏文明的雏形

栾丰实先生对早期海岱与太湖区域考古文化交流通道有一段非常精辟的阐述

南北两地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陆地通道。淮河以南应在今之大运河以东,淮河以北则有东西两路。东线沿沂、沐河谷,西线在泗河东侧。……另一条是水路,又可以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如《尚书·禹贡》所言'㳂于江海,达于淮泗。'……从太湖一带北上苏北鲁南地区的水路交通线自当如是。……另一条水上通道是沿着海边直接北上,在日照和胶东半岛一带沿海登陆。

南北通路的确定让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南北文化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我们前文讲述太湖区域考古文化时候有讲到,崧泽文化最早进入了王权的时代,因此这个时期的崧泽文化北上非常频繁,据学者考证,最远已经到达了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区。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时候,由于北辛文化衰退,大汶口初生,无论是西边的庙底沟文化,南边的龙虬庄、崧泽文化,还是北边的后岗一期文化都在不同时期进入海岱地区,当然这对大汶口文化之后的崛起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不过长江下游文化势力的压迫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苏北文化的衰落盖来源于此。

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碰撞示意

当良渚文化登上了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考古文化顶峰的时候,给海岱地区考古文化带来的压力空前强大,在考古上除了表现出来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持续低迷,甚至在大汶口的核心区也出现了良渚文化的影子。

当然这不意味着良渚文化覆盖到这个地区,应该是通过中介地区传播过来的。这个中介的北限就在花厅遗址

花厅遗址的文化归属历来存在争议,现在通常的认识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范围,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良渚文化特性。不过随着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被良渚人压缩,被迫迁徙到鲁东及皖北,这两个地区出现了陵阳河类型尉迟寺类型

大汶口人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良渚人北上的势头,将分界线稳定在花厅的这个区域。同时大汶口文化向豫东、豫北及豫中地区强势扩张。在推动秦王寨、大司空两支后仰韶文化向西迁徙的同时,在豫中和豫北地区融合成了一些崭新的考古文化。

广泛分布的大汶口文化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不仅让良渚文化北上的企图止步在淮河南岸,同时也让后起之秀的屈家岭文化始终无法直接进入到中原的核心地带。

随着全新世又一次的干冷期的到来,以稻为生的长江流域文化由于食物来源单一,而水稻对气候要求也比较高,直接导致了这里农业生产疲弱,因此不得不面对文化上的一蹶不振。

在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下,中原文化凤凰涅槃,获得了重生,终于在4500年的时候再次崛起。中国考古文化由满天星斗的时代进入到东西对峙的时期.。

龙山时代来临了,这个时期已经逐渐进入了我国历史典籍记载的年代。

结语:本文重点讲述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前生后世,通过详细解读各个时期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类型,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到大汶口文化成长的轨迹。历经一千年的沉淀,终于在长江流域考古文化崛起的同时,大汶口文化也进入了其巅峰时期,并承担起了保护黄河流域考古文化的重任。对于中原地区考古文化的浴火重生功不可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