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选择父母,就让不断攀登成为生命的意义
最近,来自西安工程大学的43岁大三学生汤晓艳接受媒体采访,讲述父亲三次烧毁自己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经历,坦言其父在世时认为读大学是浪费金钱和精力,并表示自己将在人生路上坚持读书、不断攀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网友关注的焦点在于:为什么父亲认为女儿读大学会浪费金钱和精力?
对此,汤晓艳应该多次思考追问并为此痛心过。好在她的坚持不懈为自己迎来了第四封录取通知书,并顺利入读心仪院校专业。逐梦路上,汤晓艳用实际行动说明:既然无法选择父母,那就让不断攀登成为生命的意义。
诚然,对于是否接受教育,为人父母应该尝试尊重孩子的思想与选择,进行探讨与交流,而不是单方面为孩子作出决定。每个逐梦路上的人,都体会过梦想近在眼前的喜悦,当这份触手可及的喜悦被自己亲近的人有意“破坏”,这种挫败感、悲痛感恐怕一生难忘。
从汤晓艳的采访内容可知,父亲三次烧毁录取通知书、阻挠其就读大学,与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其父所持“读书无用观”这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把握这两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以肯定的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父亲不愿意女儿继续接受教育。
但是,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们不应简单指责这位“任性”的农民父亲,更应看到一代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局限。汤晓艳生长的年月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村家庭父母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一代人,以至于汤父在离世前对汤晓艳说:“我烧了录取通知书,你不用太在意”,汤晓艳则“哭得很厉害,但是任何的反抗都没有用”。也就是说当时汤晓艳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允许她接受大学教育,而她亦无力负担大学期间的费用。作为个体,她必须接受这一现实。
谈到这里,难免会联想到一个人——“燃灯校长”张桂梅。汤晓艳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教师张桂梅去往云南任教,在此后的年月里,张桂梅在大山身处坚守教学工作,帮助一个又一个的贫困女孩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自立自强。如果把汤晓艳考取大学的跌宕遭遇视作多数农村贫困家庭的缩影,与此同时,张桂梅为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作出的努力也正在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国家出台政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帮助更多学子圆梦,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学习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力量在社会中立足。
曾经的梦化为灰烬,新生的梦已照亮前行的路。镜头前,留着一头短发、身着圆领短袖的43岁大学生汤晓艳看起来很“少年”。她说:“我想考研究生,不断攀登,做一个精神上最富有的人。”既然无法选择父母,那就让不断攀登成为生命的意义。
文/王雅蝶(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