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
来源:网络
水静极则形象明,
心静极则智慧生。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日益纷繁复杂,我们时刻都在面临着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而《道德经》自两千多年前就提倡人们回归质朴本性,顺应自然,修炼安静的气质。
《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
字面意思上,这是得道的诀窍。而如果将其引申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虚静”就是使心灵放到虚空,安于守静,然后才可能气定神闲,收获真趣味。
01
守静是一种心态。
齐白石自己曾说,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书画可成。
心若不静,画亦浮躁不平。齐白石老人做的画中,即使满纸的虾足须飞动,活灵活现,也一样有着清静的韵味。即使他画振翅雄鹰,也一样有从容的气魄,静稳的威仪。
或许正是心里长存静气,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执笔悬墨时才会从容不迫,沉吟构思时才能心平气和,这幅画才有了沉稳安静的灵魂。
“画如其人”,画中见心气,此言不虚。只要做到虚静寡欲,坚持清静无为,就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思虑杂念,反观内照,就能通情达理,不为外物所累,心静气沉。
怪不得清代画家恽寿平也曾有言,“画到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迹,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令人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关乎!”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心很容易被纷纷扰扰的琐事填满,迷失了方向。所以要习静,多做些减法,“致虚”方可“守静”。
空屋子才能被阳光填满,杯满则易倾覆,只有虚之后才能静,静后才能生慧。浮躁的社会,谁心若静,谁则胜出。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安静透彻的心态,应对这纷繁复杂的生活点滴。
02
安静是追求高境界的一剂良药。
北宋程颢有一首《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日子闲散的时候,每样事情都能够从从容容,闲散日子的逍遥快乐,无忧无愁,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晒得一片通红。
静观万物,方可悠然自得;心思清净、与世无争,那么便可以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世事,无论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胸怀静气,便能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亢也不卑。“如果你选择宁静,浮华就会将你疏离。”
通常,我们苦苦追逐的,往往并不是必要的。我们急于求成的,往往并不是真正想要的。放缓脚步,冷静地想一下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再也不要跟着人群盲目地奔跑。
人生的脚步不需要走得太匆忙,“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是也很好吗?
《昭德新编》所说的“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就是此意。
特别平静的水面上的倒影就会很清晰,而人心安宁平静的状态下就会拥有辨明是非、看破纷扰的大智慧。安静下来,凝气养心,渐渐就会发现雨中撑伞慢慢走并不可笑,饭后做做瑜伽喝喝茶也并无不妥,哪怕和程颢一样“睡觉东窗日已红”又有什么关系呢。
沉下来心无波澜,静下来清风徐来。
不臭美、不得瑟、不表功,偶尔松懈一下追求物欲的心也是不错的。岁月很长,我们不仅需要面包和包包,更需要几支飘香的百合花。
苏岑在《安静的力量》中讲过男女交往中的一个例子:“低头垂颈间,那是一种寻求宁静的姿态。懂得安静的女人总是更容易让男人生出爱慕的心。信守安静的男人,总能获得女人更多的青睐。”
能够看出,即使是两性交往,肤浅的水塘再也不能够挽留住你的爱人了,宁静而有力量的海才是追捧的对象。
邻居家的小孩刚上初中的时候告诉我说,他的班级里有个特别安静的男孩,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书,调皮的孩子说他是个书呆子他也不反驳,所以大家都喜欢欺负他。
直到中考,那个“书呆子”竟然是全市第一名,大家才开始说,“想不到那个不还嘴的书呆子还真是很厉害嘛!”
如果一个人总是安安静静的,不会来事儿,我们总会先入为主地给他一个“软弱”的标签。可我们却忘了林清玄的告诫,“再温柔平和宁静的落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
唯有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有言,“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一颗宁静的心。”涵养静气的过程或许会遭到误解、白眼,却是强大自我必不可少的步骤。
胸怀静气,才能看破“天将降大任”需要经历的磨难,才能忍受皮肉精神的折磨,积蓄底蕴,沉淀自我,成就梦想。
身处当下这个虚浮的世界,安静是心灵最终的归宿;在庸常的物质世界之上,安静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浮沉于世事,安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它护佑你内心最后的圣地。
愿你我都如宽广蔚蓝的海,安静而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