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寻凉小记
炎炎盛夏,烈日灼烤,暑气蒸腾,令人头昏脑涨,心烦意乱。
现代人即使坐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间,还会觉得神思慵倦,郁闷难耐。
古时候是没有电的,更无消夏神器空调、电风扇之类,那么古人是如何寻找清凉之地,度过燠热炎夏的呢?
从一些古诗词里,不难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寻凉”的历程,从中品出那份幽情与惬意,给处在炎夏之中的我们带来些许启示。
01
山野逐凉
盛唐诗人钱起喜欢到野外花荫下、小河边,寻觅一片清幽之所,他在《避暑纳凉》中写道: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他摇着扇子,穿过绿荫掩映的木槿林,躺在吊床上纳凉。还觉不如意,又漫步小河边,在凉亭里垂挂纱帐,吟风听浪好不自在。
北宋词人韩琦更爱到池塘边找清风寻清凉,他觅到了吗?且看他的《北塘避暑》: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他深知林间水塘可以荡涤一切溽热烦躁,那来自大自然的清朗之风是无价之宝,只有闲适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听着鸟儿啁啾、鱼儿唼喋,远望山岭青青、白云悠悠,枕着一抹远山、一湖莲香,不觉幽梦自来。
02
松竹追风
燠燠炎夏,最好的去处莫过于蝉鸣如织的密林里,而更惬意的则是沐浴千杆清风,卧听萧萧修竹。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徐陵的寻凉更令人艳羡,他在《内园逐凉》云:
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
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
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北山之北,东海之东,于花影里、高树下寻凉,多么逍遥自在啊!闷热的茅屋呆不住了,道路狭长难寻人迹也不要紧,让青竹听我弹琴,令梧桐陪我饮酒吧,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哟!
南宋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也深谙竹林寻凉之妙,他在《夏夜追凉》吟道: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三伏天气夜间的燠热与白日没有什么区别,诗人热得无法安眠,追凉追到了室外的明月中,还是不行,再往远处追吧,好了,这繁茂的竹林里一浪浪清风简直太爽了!与其说竹风带来了轻惬的凉爽,不如说竹韵虫声漫起的天籁,更让人神清气爽,优哉游哉!
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的寻凉经历也少不了松竹林间,他在自己的居所大量栽植松柏和青竹,名之曰“爱松堂”,诗曰:
铃斋苦炎热,松竹生晚凉。
飒然清我襟,兀坐兴味长。
我无桑下恋,爱此独不忘。
愿言勿翦伐,清阴常满堂。
每至炎夏,诗人顿觉松林竹斋晚风习习,凉意款款,松风竹韵吹拂他的衣襟,撩动他的神思,让诗人兴味悠长。他还在《纳凉偶成》赞曰:
架松却烦暑,梳竹来清风。
顽然七尺躯,寄此微凉中。
高枕傲有道,深杯醉无功。
山林有余乐,此兴谁吾同。
松竹有清风有清逸,可除却燥热,可舒展身躯,可高枕无忧,可沉醉有兴,这乐趣谁能品悟得出呢?在繁缛的公务间隙,王十朋也要来此寻幽纳凉,
帘卷见山近,窗开竹香香。
讼庭公事少,静坐纳微凉。
——《纳凉》
这清凉之所,令人好生羡慕啊!
03
荷塘寻幽
一池清莲,荷叶田田,荷香幽幽,荷风习习,最是纳凉避暑胜地。
对此,古人感受最深。北宋文学家曾巩喜欢到西湖的荷花丛中寻凉,他说:“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谁要问我到哪儿避暑最好,那当然是西湖那片百余亩的荷塘,令人眼眸一亮,神情一爽。最妙的是清风明月之下,划着小船,枕着悠悠荷韵,听着淙淙清泉,一帘幽梦浮了上来。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则爱凭栏远观清荷,他在《鄂州南楼书事》说: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十里荷花香,尽管隔着渺茫的山色水光,经了无遮无拦的清风吹拂、明月朗照,满满一楼的清香与清凉。
南宋的王同祖则别有情趣,他把小竹床移到了莲花池畔,那是什么样的景致啊,且听诗人吟来:
荷花池畔竹凉床,一枕闲消夏日长。
燎过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莲房。
小小竹床浸润了荷叶清韵、荷花清香,诗人枕着一床清凉,漫长的夏日变成了幽幽清梦。不仅如此,诗人还在炎炎烈日,轻摇着一支小艇,划进荷池深处,采摘青青莲蓬,好美的享受哟!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也喜欢到荷塘边逐凉,他在《得胜乐·夏》描述所感:
酷暑天,葵榴发,
喷鼻香十里荷花。
兰舟斜缆垂扬下,
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
诗人仿佛被那喷鼻的十里荷香诱引而来,他撑着兰舟逶迤划到湖中凉亭,怎样消受这一湖的荷香清韵呢?敞开衣襟,袒开心胸,散开发髻,四仰八叉,枕着小凉枕,酣然入梦......
而女诗人们对清风清荷带来的清凉,感受更为细腻。生于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朱淑真最会享受夏日的小清凉、小清新,她说:“旋折莲蓬破绿瓜,酒杯收起点新茶。”她认为,炎夏一抹凉意,在莲蓬浮现的青绿上,在甜瓜泛出的黄绿上,在新茶漾起的亮绿上,轻呷慢品,那薄凉那韵味恰恰好。
清代女书法家慕昌溎的《纳凉》诗里,处处可见寻凉的痕迹:
碧天初过雨,露坐纳凉时。
夜静月光朗,风吹花影移。
蛩声鸣暗水,萤火落疏篱。
坐久清宵寂,荷香满曲池。
诗人在雨后的夜晚纳凉,有明月下疏疏花影,有池塘边唧唧虫鸣,有篱落间闪闪流萤,而最能消寂寂夏夜的,则是满池田田荷叶、幽幽荷香。
晚清女诗人费墨娟聪慧伶俐,心灵手巧,不仅经史皆通,诗词俱佳,而且善于女红,做得一手好针线。她常在飞针走线、描龙绣凤之余,觅得灵感和意境,曾赋得一首《纳凉》诗,诗曰:
金针停却已斜阳,移榻阶前纳晚凉。
一阵清风忽吹到,荷花香满薄罗裳。
这夏晚的一抹凉意,在精巧的针线活中,在荷花吹满的薄衫里。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芙蕖》里说:“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是啊,有荷花的地方,就会有幽幽清香,就会有缕缕清凉,就会有夏日里那么美丽的诗之故乡!
-作者-
遇见是缘,点赞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