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挑战阿米巴,我挑战刘润

6月28日,知名知识博主刘润老师发了一篇《稻盛和夫,和他尴尬的阿米巴》,引发了他与阿米巴中国负责人曹老师之间,关于阿米巴到底是什么以及是否适合中国的争论,你来我往、非常火热。

今天我也要挑战刘润老师昨天(7月16日)发的《如何快速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值得加入?》

刘润老师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
一个行业的竞争早期,产品为王,大家比的是科技,选择权在生产商手上。
竞争中期,渠道为王,大家比的是铺货,选择权在渠道手上。
竞争后期,营销为王,大家比的是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选择权终于到了消费者手上。

对于刘润老师的上述观点,我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1、不认同“一个行业的竞争早期,产品为王,大家比的是科技,选择权在生产商手上”。
就拿处于行业早期的2017年左右共享单车群雄争霸来说,当时摩拜、ofo等多家竞争,很难把当时的共享单车归结为“产品为王,大家比的是科技,选择权在生产商手上”。
无论这个产品指的是单车本身、还是APP,产品在其中的作用都非常小,而且大家都差不多,也没什么科技含量,选择权既不在单车生产商手上,也不在共享单车玩家手上。
当时的共享单车行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玩家背后的风险资本,看谁的钱多,以最大的优惠补贴、最快的速度跑马圈地才是王道,与刘润老师所说的产品、技术、生产商都没多大关系。这就是产业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包括网约车行业、生鲜新零售行业都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刘润老师还停留在传统商业思维。7月10日我发表的作品《风险资本驱动下,各行各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阐述的核心观点就是:传统的缓慢积累、滚动式的发展模式,在风险资本与产业高度结合的新环境下,已经变得难以为继。现在各行各业的玩法是,风险资本一旦看好某个行业,就扎堆进入,以大规模投资、大规模补贴、大规模宣传炒作、大规模跑马圈地,把传统玩家尤其是中小玩家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个时候比的就是玩家背后的资本实力。只要这个玩家有资本市场需要的故事,风险资本就敢投入,而与产品、技术、生产商没有多大关系。

2、不认同“竞争中期,渠道为王,大家比的是铺货,选择权在渠道手上”和“竞争后期,营销为王,大家比的是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选择权终于到了消费者手上”。

“渠道为主”与某个具体行业、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没有多大关系,渠道变革是由整体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的。在中国,从较早的百货商店,发展到超市,再发展到像国美、苏宁这样的电器专卖,再到电商,直到今天的新零售、抖音直播带货,与某个具体行业发展阶段没有多大关系。

在产品过剩的年代,“渠道为王”就是铁律,因为无限丰富的产品都想挤进有限的主流渠道,以获得稀缺的流量。无论品牌多强,最终还是要通过渠道抵达消费者手上,除非品牌自建渠道,但这样做不但成本高,而且覆盖面也有限。即使到行业竞争后期,“渠道为王”依然适用。

此外,在产品过剩的商业社会,消费者有太多选择,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上没错,但这与某个具体行业又有什么关系呢?几乎所有行业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不处于垄断地位,占领消费者心智就是每个行业的主要玩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这与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阶段也没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刘润老师的分析问题在于:
(1)从某个具体的行业视角,而不是全行业的视角;以割裂的思维,而不是全局的思维。
(2)以过去的视角,而是新商业环境下的新视角;以静态的视角,而不是动态的视角。
(3)刘润老师的分析看似有道理,但是撇开了大量不应该忽视的因素,导致以偏概全。

刘润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知识达人,虽然我对他的核心观点不认同,但不可否认刘润老师的分析有其价值,这个就留给大家去思考吧。

原创底层商业模型与实战案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