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中学同学在群里贴出十几年前我回母校时的照片, 看到照片中古旧的房子, 枝繁叶茂的绿树和依然十分年轻的我们, 不由得感慨。
其实日子都是平平淡淡过去的, 当时或许没觉得有什么, 但现在回头再看, 所有的人,物和事都别有一番意义了.。
从八十年代末负笈远行开始, 每学期期末漫漫的回乡路既煎熬、又有趣、又让人期盼。
煎熬,是因为从天津到西安的火车就要开27个小时; 之后, 要再等23小时, 才能坐上从西安到汉中的长达12个小时的火车。某个假期,不回家的念头曾经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过, 但很快就被更坚决的回乡的想法打断;况且, 比起那些从天津到乌鲁木齐坐72个小时火车, 之后再坐三天三夜汽车到博乐, 塔城, 阿克苏的同学来说, 我太近了!
有趣,是因为可以一路和同学、校友、车上的乘客聊天。旅途如此寂寞漫长, 唯有聊天——各种聊天, 可以让这几十个小时变得有趣起来, 而且有时候听听别人的故事, 真的好玩; 虽然最后筋疲力尽, 还会惯性似的, 继续聊。
期盼,是因为一个学期的思乡, 让每个游子心中充满了回到家乡, 见到亲人们的各种画面。
家乡和学校之间遥远的距离, 让我练就了一身不怕坐任何车的本领, 对工作后的各种出差是一个提前准备吧。不过, 工作后出差虽多, 对回家乡还是很畏惧的. 学生时代假期长, 回家之路虽然辛苦, 但可以有长长的休息时间; 工作后要和无数人一起在春节前逃离大城市, 短短几天之后再和无数人一起做一次乾坤大挪移, 还是个挑战.
父母心疼我们。他们是老师, 有寒暑假;于是, 每个寒假, 他们来大城市; 春节过后, 从大城市返回家乡. 这样一来, 避开了洪水般的人流. 我们轻松了, 他们也不那么累, 一家人可以多在一起待一段时间。
于是, 我工作头九年, 只有四年是回家过年。不过, 某年因为和家乡做了许多业务, 回了五次. 虽然每次行色匆匆.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四月下旬, 春雨潺潺, 我坐在屋子里和父母聊天, 四周静寂, 只能听到沙沙的雨声, 只有天籁, 没有嘈杂, 感觉像是在天堂。
还有一次出差结束, 客户非常热情, 一定要派车送我回山里的老家看看。从1984年奶奶去世之后到那时, 我已有十几年没回去了. 我接受了客户的好意. 当时印象中, 以前120公里的山路, 火车要开三四个小时, 之后还要步行40里路才能到奶奶家; 我们每次都是下了火车步行28里路到一个亲戚家住下, 第二天再步行12里路到达终点。客户说, 现在快多了, 而且从他们那里算是半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果然如此!而且,汽车可以一直开到村里大沟里面。不过,还没到村子里,手机信号就彻底没有了。我爬到村里某座山顶上,结果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信号。
那时候的家乡非常宁静。有一年秋天我回家看父母,在山岗上散步。山坡上种满了玉米,远处,是清朗高远的天空,空气清新,心情舒畅。
又一次,深秋。去探访人烟稀少,寂静空旷的马超庙;去某处树林散步,看到满树累累的红色的柿子,感觉奇妙而美好。
工作九年后,父母随我移居上海后, 我们只在2005年一起回过一次。那时,山里老家修了很多新的楼房。老家的亲人们一如既往,热情地招待我们,外出打工的人已经很多了,但是四月末的村子里还是有不少人,客人一来,还是很热闹。不过,离开欢声笑语的屋子和院子,稍微往山上走上几十米,就一片寂静。
再次抽出时间回家乡已是2014年。
这一次, 老同学开着车在秦岭, 巴山和汉水谷地之间穿行。我去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去看舅舅,去四周开满油菜花的那个村子看姨姨;穿过群山,去群山更深处寻找我的老家去见大妈,二妈,发现老家的村子已经整体从山里面搬到平地,变成整整齐齐的灰瓦白墙的新农村。十多年前,乡亲们花大力气新修的房子,连同原来的老房子,都静静地躺在山沟里。
老家的生态过去就很不错,现在,简直好到令人震惊!-----通往山上的路长满了野草,看来很少有人再来这里了。上坟的路曾经有结结实实的清晰的路面,现在全被野草覆盖。树木在雨中青翠无比,树丛中的野草密密实实,鲜亮夺目。
村子里的人真的少了太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去外地打工去了;能见到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六十岁以下的,寥寥无几。
之后,去城市里见同学,好开心!
当年我们上学时就说世界越来越小,要变成地球村了。可是,多年后却发现, 一年到头见到次数最多的人, 是我们的客户;和不同城市的亲朋好友以及同学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2016年年初,机缘巧合,我在留坝见到了中学毕业后已27年没见过的同学, 唏嘘不已。
中学时代,我觉得杜甫《赠卫八处士》有趣而有韵味。“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而今,看到故人或是老照片,才觉得真正理解这首诗,
2017年年底, 家乡通高铁了。以前从家乡坐火车到西安要12小时;去年还要9小时,现在只需两小时。从上海坐火车回去所花时间也从几年前的29小时减至10小时。不过, 我没什么时间回;甚至一边很想回去,一边又怕自己近乡情更怯。
刘炼说
作者是我素未谋面的师兄。
师兄的文字,平实而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感觉已经置身从未去过的汉中,秋色阳光与父老乡亲。由内而外的温暖,通透全身。
又是一年春节近。爸妈在深圳,本来是去避寒的,没想到遇到多年未遇的寒流,倒还不如在北京舒服。但是深圳那里有姑姑,兄妹团聚,才是爸妈过年迁徙的真正原因。
回乡,是因为成长后的牵挂;情更怯,是因为记忆与现实的落差。纠结,则是普通人的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