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解救深入骨髓的疼痛,骨转移的治疗有哪些选择?
骨骼是晚期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大约占所有肿瘤患者的50%,其中最容易发生骨转移的原发肿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
临床表现
01
引起疼痛的机制
(1)恶性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分泌的某些体液因子刺激破骨细胞,使溶骨过程加强,打破了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造成骨质破坏
(2)肿瘤细胞或附近炎症 细胞分泌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痛性介质,刺激末梢神经
(3)肿瘤细胞浸润至骨膜,使骨膜伸展,而骨膜中存在大量痛觉纤维
(4)转移性骨肿瘤周围肌肉紧张而疼痛,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
02
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脊髓压迫症
骨转移的治疗
骨转移的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或延缓症状,但也有极少数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可达到治愈,主要是在单发转移者或对化疗敏感者。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姑息性的镇痛对症治疗和骨修复治疗两种。
01
三阶梯止痛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骨转移癌疼痛症状,首选口服用药或无创途径给药,每日需按时给药,并按照疼痛程度逐阶梯给药,以便更好地控制疼痛。
1、轻度疼痛者选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2、中度疼痛者可选弱阿片类止痛药及非阿片类止痛药。弱阿片类止痛药包括可待因、曲马多以及相关复合药物,如氨酚双氢可待因等;
3、重度疼痛者选择强阿片类止痛药及非阿片类止痛药。强阿片类止痛药包括吗啡、羟考酮、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除重度疼痛患者,一般应从非阿片类止痛药开始用药,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在药物选择、用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同,治疗中应重视这种差异,并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用药。
02
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通过吸附于骨骼中的羟基磷石晶体上而浓聚在骨骼中,被破骨细胞摄取后滞留于细胞浆内,竞争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断病理性骨溶解,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破坏。
常见的双膦酸盐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三代。
1、第一代双膦酸盐代表药物为氯屈瞵酸,主要通过口服给药,其药物活性和结合力相对较弱,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因此临床中很少使用。
2、第二代代表药物为帕米 膦酸和阿仑膦酸,其药物活性和结合力较第一代药物有所提高。
3、第三代双膦酸盐为具有杂环结构的含氮双膦酸盐,如伊班膦酸、唑来膦酸,药物活性强,毒性低,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地诺单抗
地诺单抗在细胞内通过胞吞作用代谢,没有明显的肾毒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无需检测肾功能,但不适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相较于唑来膦酸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地诺单抗每月一次皮下注射更方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癌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骨转移癌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放射治疗10 d后疼痛开始缓解,经系统放射治疗,患者疼痛缓解率可达80%,部分患者疼痛可完全缓解,但该方法对全身 多部位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较局限。放射剂量、分割放式、放射治疗技术等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无统一标准。
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也叫不稳定核素,相对于稳定核素来说,其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可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癌细胞具有直接杀灭作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确切,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小,在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可广泛而持续地缓解全身多处骨转移癌疼痛,此点优于放射治疗,而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部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
手术治疗
目的
(1)通过活检获取原发肿瘤不明的组织病理学类型
(2)通过减压缓解神经组织的压迫症状
(3)通过稳定和重建椎体减轻疼痛
适应证
对射线不敏感的肿瘤
在放疗前、中、后出现神经症状进展或病理性骨折导致椎体不稳定,而引起难治性疼痛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者
手术分类
1、常规手术:
各种固定术
骨水泥填充术
肿瘤刮除术
2、微创手术:
一般认为单纯手术治疗疼痛性骨转移的价值有限,但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发展,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它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强椎体稳定性,己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原发性肿瘤、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的治疗。
完
参考文献:
【1】郭信伟,刘阳晨.骨转移癌及其骨痛的综合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5):2907-2911.
【2】王骁,陈丽,等.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571-1575.
【3】赵瑜,许青.癌性骨痛治疗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 06) : 0972-0974.
说明:本文为好医术编辑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