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教授谈中医科研之正道

从事科研,要从解决中医现存的理论缺陷、逻辑不强、疗效欠佳三大问题入手。人云亦云,全无新意,不能称为科研。

目前中医科研趋势多数是从某些病种、某些药物进行研究,当然势在必行,应当继续下去。

但是临床研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事半功倍;理论必须符合临床,要有很强的系统;揭示众多疾病的病变共性,提高理论水平,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有《内经》、《病源》等理论专著,《千金》、《外合》等方剂专著,《本经》、《纲目》等药学文献,内、外、妇、儿等各科著述,惟治法专著则未见诸典籍

结合病种探讨病机的著述比比皆是,根据脏生理探讨病机的著述则至今仍缺。

仿效《金匮》探求同病异治的著述比比皆是,仿效《伤寒》探求异病同治的著述则至今未有。

古今方书就方论方的著述比比皆是,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融为一体,探求四个环节间的内在系和组方规律的著述则至今未见,基于上述情况我才萌动了写《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的念头。

我从1962年开始撰写此书,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经过1980年再版到1995年出第三版,已10易其稿了。

作为一本科技专著,读者面窄, 在20余年中印数能达到40万册之多(现今已至少印销80余万册),说明我的年华没有虚度,心血没有白耗。

第三版时以五脏生理为依据探求病机,治法的体系已经形成。但在标题中没有突出病机一环,读者仅将此书视为一本研究治法与方剂的专著,对于据证立法这一环节未能引起重视。

对本书体现以五脏病机为纲进行辨证这一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能与临床各科以病种为纲,病下分证的同病异治辨证模式所构成的一经一纬的辨证体系,也就不能很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加之没有五官七窍的病机和治法,结构亦欠完整。才又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写成第四版书稿,截至现在为止,我对此书撰写已历50春秋,稿凡12易了。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的关键是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是确定治法,依法组方,随证遣药,所以辨证论治贯穿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

此书根据五脏功能发生的病理改变探索病机,确定治法,阐述方义,选择药物,体现了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一线贯穿的编写形式,形成了以病机为纲,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

与临床各科以中西医病名为纲,同病异治的辨证模式构成一经一纬的辨证体系

学者若能深入理解各个环节,做到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组方,随证遣药,便可应付复杂的病变。

此书分上下两篇,总论所列三章,分别论述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六章。

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为例,使治法成为有形可征的实体。

每方均按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释方程序阐述方义,突出理法方药间的联系。

全书包括148条,148种治法,622首正方,190首附方,虽未囊括一切病机和展示一切治法与方剂的结构,但已大体反映了五脏生理发生病变以后的病机、治法梗概。

五脏的生理功能都各具特性。肺主气,宜宣降;脾胃主纳运,宜升降;肝藏血、泌胆液,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液,宜藏化

五脏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生化疏泄有关,反映了五脏宜通的共性。根据五脏的个性和共性去分析病机,治法、方义,可以一目了然。所以五脏宜通也就成为分析病机、治法、方义的主导思想。

每一病机都是病因、病位、病性三者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五脏功能的盛衰,筋脉经隧的弛张,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

揭示了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病变本质体现了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经,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纬的结构

每一治法均以病机为其理论依据,以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疏通、补充、固涩气血津精,柔和五脏经隧四个方面于以阐述治法原理。揭示组方规律,力求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在分析各脏病机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是肺的宣降功能可以协调和制约其他脏腑,故称肺为相傅之官而司治节之权。

二是脾胃各自代表消化系统虚实两个侧面,亦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意。

三是肝的疏泄功能统管气、血、津、液、精五种基础物质的运行调节,是因五脏经隧均由肝系的筋膜构成,少阳三焦膜原由筋膜延展而来,是津气升降出入之路。经隧稍有弛张改变,就会影气血津精输泄失度。

四是经隧可见松弛、挛急、硬化、破损、增生五类病变,其中挛急约占十之七八,五脏经隧挛急皆从肝治,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五是少阳三焦包括膜原和腠理两个组成部分。表里上下无处不有,是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组织,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它和心系的脉络存在于一切组织之中,构成了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路。

六是手厥阴心包实际是指大脑的功能,并非心外包膜。

七是肾的气化功能涉及气血津液精各种基础物质的生化输泄,气血津精是五脏功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受损都要影响肾脏,所以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八是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是以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盈虚通滞为纽带。只有肝木克土、水不涵木、涉及肝系筋膜。

九是五脏六腑宜通的生理特点。

十是气血津液精有不通、太通、亏损三种病理改变

上述提法,有的是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或发挥,有的则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提供同道讨论,可能对中医理论的深化有些帮助。

我一生参与编写之书共有七部。唯有《中医病机治法学》、《中医治法与方剂》才是个人专著。

《中医病机治法学》在198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由日本译成日文出版,后又以日本杂志连载。

《中医治法与方剂》第三版,已由我校学生徐文俊译成韩文,已经签了合同,但因译成韩文以后篇幅太大,出版社要求删减,正在删减之中,所写作品共有200余万言。

其中只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才出了40余万册(现今已至少印销80余万册)。

若在有生之年能将中药药理写成加在后面,则理法方药俱备,更为完整。若再按此书思路将内外妇儿各科病种进行改写,每一病种都做到分型有据、病理能够揭示病变本质,于后面,展现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两种辨证模式,就可成为完整的辨证体系。可惜余年己迈,精力己衰,构想虽有,无力完成,憾矣!

2005年元月

编辑|袁韬

校对|任珂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