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下一小卒:投奔曹操成将军威震天下,熬过司马懿活到81岁

《三国演义》作为有艺术加工的小说,必须详略得当,所以像刘备这样的主角,增添一些编造的桥段烘托其仁义,也很正常;但对推进“三分归一统”故事主线作用不大的人物,罗贯中就懒得费笔墨了。
因此我们很容易忽视一部分真正有才能的三国人物。刘备和曹操、孙权这3位大boss为实现霸业,都花了很多精力在招揽人才上,但总的来讲曹魏集团人才资源是最丰富的。
大人物就一定比小人物厉害吗?未必,刘备建立蜀汉称帝,的确很了不起,但他也有糊涂的时候,夷陵之战,蜀军联营,被陆逊用火攻导致惨败,刘备很快病逝或许有因为战败郁积于心的原因。而当初从他手下出走的一个人才,却创造了奇迹。
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并不起眼,但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表现却十分地出色,如果只是偶然冒个头也没啥,关键在于此人居然一辈子都没干过糊涂事,从头聪明到尾,还极其长寿,比刘备活得自在多了……
黄巾起义后,刘备因战功曾经得到小小官职,但一点不稳当,于是他前往投奔公孙瓒。在公孙瓒手下,刘备遇到了17岁的田豫。《三国志》记载,“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刘备看人未必比曹操厉害,但能让他感到奇异的人,也绝不会是等闲之辈。田豫的确天生聪明,这种聪明一是表现在擅长看人。他虽然在刘备手下待过一段时间,却不像赵云那样对刘备死心塌地,而是非常欣赏曹操。
刘备成为刘豫州时,田豫说自己母亲年老,希望回家奉养老母,正式向刘备提辞职。刘备很舍不得,叹息:“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这句话至少透露了2个信息,一是刘备这人不甘人下,想做一番大事业,二是他认为田豫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能为自己所用的话就再好不过。
但田豫心中的“成大事”人选却是曹操。公元139年公孙瓒杀刘虞,原为刘虞手下从事的鲜于辅又击败公孙瓒,代行太守职责,田豫和鲜于辅关系不错,在鲜于辅为投奔谁这个问题感到焦头烂额时一言惊醒了他:“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于是鲜于辅和田豫都归到了曹氏阵营。曹操后来果然击败袁绍,独霸北方,可见田豫看人多准。我们无从得知田豫年少时经历了一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见多识广而且读书不少知识丰富,不仅看人准,做事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效果却好得出奇。
田豫为曹氏效劳后就再也没离开。曹操虽然能打败袁绍,但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无法一举攻灭,所以必须要有人镇得住那些少数族裔,田豫就是个最佳人选,因为他智勇双全,擅长出奇制胜。
公元218年,田豫随黄须儿曹彰一起征讨叛乱的乌桓,乌桓偷袭导致曹军大乱,田豫却临阵冷静摆了个针对骑兵冲击的圆形战阵,乌桓打不过来就溃散了,支援的鲜卑军也被杀得落荒而逃,田豫立下大功。
事实证明田豫不光在战场上亮眼,当一方太守也很有智慧,他在南阳任太守的时候要处理前任太守抓到的500名盗匪,原本按律处死就好,但田豫知道这些人是没饭吃才做盗匪,于是好言感化,释放他们,其他盗匪听到后不再作乱,南阳郡恢复了稳定,田豫也得到曹操奖赏。
可见田豫心中很有大局观念,擅长揣摩人的心理,治理能力出众。但他优点还是远远不止于此,对敌我形势,田豫同样判断精准,他多年镇守北疆,从不和胡族硬碰硬,而是采取挑拨离间等方法,弱化敌方的力量。
公元232年辽东公孙渊反叛,吴军和公孙渊暗中勾结,田豫判断准确,在吴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守株待兔,果然大破了吴军;仅2年后孙权便宣称要派10万大军攻打合肥,田豫及时制止了想大战一场的满宠,告诉他孙权就是想引诱魏军大举出动,不要中计!
果然,孙权讨了个没趣,灰溜溜走了。田豫才能出众为人却十分低调,生活也俭朴,他深谙处世哲学,做事认真,但绝不跟人抢风头,所以无论曹魏内部怎么争斗,祸水都没引到他身上,约240年左右,田豫还被拜为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威震北方胡族,名扬天下。
70岁时他便主动提出要退休,不顾司马懿的挽留。这很可能是因为田豫已经预感到司马氏权力太大,继续留在朝中将有大变。果然,田豫退休几年后就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斗倒曹爽掌握朝政,不少人因此遭殃,而田豫却能在家拿九卿薪水养老,不可谓不明智。
直到252年,81岁的田豫才在家中去世,他甚至熬过了司马懿,因为司马懿在前一年便去世了。三马同槽,波云诡谲,田豫却能全身而退,这实在需要莫大的清醒智慧,若是他还贪图富贵留在朝中任职,恐怕晚年就很难平安了。
乱世之中,向往建功立业者不少,但能像田豫一样既展现自身才能又懂保全之道的却寥寥无几,连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感叹:“豫位止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
《三国演义》讲英雄风云,忠孝仁义,却忽略了现实的历史规律,对真实历史多有加工和改编。所以我一直认为,演义只能作为三国历史的入门,要想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志》才是最佳的选择,田豫这么出众的人,演义里竟然到103回才能登场,岂不是遗憾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