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玉器鉴赏
在宋代,玉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抛弃了前代依据理念凭空设想制作的传统,转而追随普遍的社会心理,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创作,使玉器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特点和标志便是玉雕童子等作品在各种艺术品中的广泛出现。
宋代玉器以和田白玉、青玉为主,很少一部分是独山玉。这件 “宋代玉雕双人小摆件”为和田青白玉,玉泛青灰之色,质地柔润,有沧旧感。上有淡淡的红褐色沁,沁色深浅不等、自然生动。作品雕琢在长条形器座上,画面中,两个童子正躲在弯曲的芭蕉叶下玩笑嬉戏。其中一童子手执长长的芭蕉叶,遮盖于二人头顶。双腿一跪一蹲,侧身回首看着身后的小童;另一童子,亦蹲坐于地,左手执棒,右手执圆锣,似乎正在敲打欢快的节奏。作品构思奇巧,将小童那种天真烂漫,把蕉叶当雨伞或凉棚的举止,表现得惟妙惟肖,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玉如同宋画,好似写生作品,刀工往往繁简得当,既简练又传神。这件宋代人物纹玉摆件形体概括性极强,对人物具体动作的描述非常的生动,使整体造型看起来相当具有传神效果。而对五官、手足、叶脉、衣纹等形态特征的刻画,则运用简洁的阴刻线进行勾勒,阴线纹较之唐代者,略显粗疏,雕琢手法简单扼要、点到为止,可见该时期主要注重的是童子姿态的表现,而对于纹饰的细节则是以简约的手法来处理。该作品线条流畅,将童子塑造得憨态可掬、丰润饱满,具有典型宋代童子风格。
带銙
形制同唐代,图纹装饰不见了胡人形象,而多以汉族文人贤士和道家人物为题材,并以舒展流畅的长条衣纹线替代了唐代密集生硬的短阴线。同时在辽金时期,还出现了浮雕、透雕动物、花鸟及春水、秋山纹玉銙,画面生动自然,极富情趣。有的銙下还设有扁圆形环,可悬挂系物,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礼仪习俗。
冠
江苏吴县出土一件,造型基本为方圆形,四面分别雕出重叠的莲花瓣,冠顶由两片荷叶舒卷相合而成,冠之左右贯穿一孔,以供发笄插入。
印
南宋史绳祖墓发现一件,为扁方体,印钮圆雕一卧式小兽,刻画简练,臀部浑圆,整体造型仅具大致轮廓。腹下镂空,纵向设有一穿。
杯
有圆形、花瓣形、多边形等。单柄者,常雕成龙首或镂空的拱背爬伏龙形。也有的杯体以荷叶为型,以卷曲的花叶梗茎为把柄,设计十分巧妙。杯面或光素,或饰有当时流行的花鸟动物纹。
笔架
近长方形,上边碾磨出凹形置笔孔,或雕成高低不同的小山峰,形制比较简单,有的笔架侧面,还刻有海水等纹饰。
砚台
与石砚造型相同,呈风字形。器体光润细腻,墨池为斜面,砚底前端有两个矮足。
兔镇
随着宋代玉质文房用具的兴起,玉镇纸也开始出现。史绳祖墓出土的一件兔形镇,其形作伏卧状,双目前视,长耳垂搭于背部,体态浑圆肥胖,四肢及颈部轮廓均为斜磨的宽阴线,边缘则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刻画着排列整齐而且密集细小的短阴线。特别是头部眼、耳、颈等的刻画,真实可爱,是宋代像生动物的代表作。
童子像
宋代玉雕儿童形象,极为生动可爱。一般头部较大,前额宽阔,后脑勺隆起,五官比较集中,直鼻小口,满脸稚气。身穿短衣长裤,有时裤子上还装饰有十字纹、米字纹等。造型多圆雕,或手持莲花,或作游戏状。衣裙处常见三、四刀刚劲见锋的阴线。
玉兽类
兽类的造型多作伏卧式。整体比例得当,结构准确,写实性很强。如羊、鹿、马等,均形神兼备,耐人寻味。一般来说,动物躯体轮廓线简练明了,碾磨工艺十分精致。特别是动物的臀、胸、背部浑圆光洁,关注:古玉虫。透露出一种莹润的玉质美感。而头部的雕琢,则更加一丝不苟,同时五官刻画真实传神,静中有动,十分喜人。此外,四肢的小腿及尾部均有短小阴线,以示皮毛。小件坠饰,多背腹穿孔,而且孔洞较大,有的略呈长方形。
玉鱼
宋代鱼类的造型,多呈仰首翘尾的躯体跳跃状。一般以圆点、圆圈为鱼眼,鱼身光素,或饰斜格纹,有的还常与花草相互缠绕,呈现出一种顽皮活跃的气氛。分水鳍内大多饰有三、四道挺拔有力的阴线,尾及背鳍的线条亦排列有序,一丝不乱。整体造型及神态十分生动。不过,也有的鱼形体态较为肥胖宽大,平直而无动感,但琢磨工艺却很精细。
神兽
基本沿袭了汉代辟邪的造型,头上有角,双肩生翼,但动感减弱并多作伏卧形。其头部略方,前唇平齐,嘴角常见二、三条露锋的小阴线。眼多为双线方框,内有一小圆圈表示瞳孔。不过也有圆或椭圆状眼型。神兽躯体不如唐代丰满,但仍然是骨骼健壮,肌肉凸出,很有力度。四肢弯曲近方折,小腿部位刻有整齐细密的短阴线。爪指尖锐锋利。腰间出现了砣碾的肋骨,背部也常见既起伏不平又浑然一体关注公众号古玉虫且呈弧圆的珠状脊骨,表现了宋代玉器细致,写实的艺术风格。
人面神鸟
这种人面鸟亦称迦楼罗神鸟,造型多为圆形浮雕,正面主要突出了曲置于颌下的手臂和人的头部。头上以阴线刻画的细发用勾形发箍束扎,面部五官较为醒目,火焰眉,棱形眼,蒜头鼻及耳下垂坠之环,均刻画的十分细致。装饰瞳孔的嵌物多已丢失,眼中常为小点圆坑。两侧平展的双翅和体后漂亮的扇形尾上,分别用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的阴刻线琢饰出翎羽细毛。底部内凹,钻有穿孔,可能为嵌饰之物。此器盛行于辽金时期。
飞天
与唐代相似,五官较为秀巧甜美,身下云朵之尾较唐稍长。辽金时,飞天头部出现变化,有的戴上了平顶帽,有的长发垂后,头顶还生出一长角,甚至还有的飞天面作男相。一般双足裹于裙内,或作简单刻画。
龙纹佩
多透雕成片状,并常与云纹花草相伴。龙体多光素,曲颈拱背,周边刻有短阴线,有的在背部还刻有一条阴线表示脊骨。龙首高昂或平视,张口,嘴角不如唐龙开阔,肩部常饰飘拂的火焰状飞翼。造型团卧者,足爪拳握。腾飞者,三爪平伸。器体和画面不但玲珑剔透,而且比较秀美。
花鸟佩
造型常见凤鸟衔花或双鸟对舞、追逐状,并多与镂空的云朵、花草相互缠连。工艺手法追求形似、逼真的艺术效果。一般禽鸟多为圆点眼,少数也有圆圈和三角形眼等。腹部轮廓边缘常排列一周短小细阴线,刀工刚直锋利。而伸展的双翅,除了饰有竖直的阴线外,还用一条横线分出羽毛的层次。整体造型简练生动,极富生活情趣。另外,宋金时还有一种折枝花饰,虽为片状体,但花瓣及叶均深挖斜磨,下凹幅度较大,中央花蕊,多用斜格纹表示,虽较为图案化,但仍具有一定的真实感。
鱼龙饰
这是一种龙首鱼身鸟翅的组合形象。头部较大,口中多衔一宝珠,鱼身光素或刻有斜格纹,双翅的刻画如宋代凤鸟,鱼尾分叉并向两侧翻卷,腹部或口部设有穿孔,以供佩挂。有的作品还琢成两只相对的鱼龙连体造型。此器盛行于辽金时期。
春水饰
画面为海东青捕天鹅或大雁的情景。常饰体态肥硕的天鹅(大雁)躲在枝叶交错的荷花丛中,上端一只小鸟(海东青)俯冲而下,有的已立在了天鹅的头部,正在琢其脑壳。制作工艺或圆雕,或作多层透雕。整体造型生动,禽鸟植物掩映缠绕,起伏较大。刀工比较粗放,但碾磨却很细致。这种内容题材的作品一直沿至元代。
秋山饰
画面多由树木、花鸟和动物组成。风格古朴浑厚,粗狂豪放。擅用多层透雕,以表现景物的深远。刀工刚劲有力,常有重刀出现。一般器表平洁细润,孔洞处则不加碾磨,往往留有钻孔镂雕的痕迹。自然动物的描写,注重写实并富有生机。同时喜欢在器表留用黑或黄的玉皮作色,显示出浓郁的深秋景致。
嘎拉哈
形状极似羊蹄关节距骨,琢磨的细腻光润,是东北民族冬闲时玩耍的一种娱乐用具。金代墓葬中,时有出土。
仿古卣
仿古玉器自宋代开始,但饰物较少,安徽朱晞颜墓出土的仿古卣,体扁圆,宽腹,两侧分饰对称的方形龙耳,并有一圆穿。此外,耳下还透雕一卷体云龙,器面饰有夔龙和兽面纹等,线条婉转流畅,优美柔和,不见了早期那种严谨规矩的风格。从这件器物的制作工艺及图纹装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下宋代仿古玉器的基本面目。
故宫博物院宋代玉鳜鱼
湖北省博物馆宋代玉鱼
我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历经了众多的朝代更迭,造就了深厚璀璨的玉器文化。不同时期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明信片,各种文化、习俗、技艺等方面都一一体现在或大或小、颜色或深或浅的玉器上。
广东省博物馆宋代玉卧鹿
宋代有着不可磨灭的玉器文化,抛弃前代的凭空制作,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玉雕童子,制作工艺之高,在当时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其特征也是相当鲜明的。
杭州历史博物馆宋代玉卧虎
传世精品宋代玉器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为主。主题多为陈设品摆件、佩饰为主,最大的特点是在玩赏的同时更注意兼备实用功能,代表为文房四宝尤为盛行。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宋代花形玉饰
武汉博物馆宋代玉人
玉器纹饰方面继承了唐代花鸟主题,但宋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扩大,出现了首批写生样式。宋玉最大的艺术成就体现在造型和装饰的用心上,其造型优雅、题材含蓄,极富艺术价值。
洛阳博物馆宋代玉蝉
天津博物馆宋代盘肠形玉饰
在雕工上,镂空、琢磨、抛光等达到精工程度,加之写生题材的提炼,使玉器整体纹饰组合轮廓鲜明、温润厚重,细节方面,拿花鸟类玉器为例,花瓣、枝叶翻卷形态质感栩栩如生,叶子锯齿状外廓分明,这是宋玉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首都博物馆宋代“宣和”经文玉勒子
宋 白玉执荷童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时流行的童子形玉坠。宋代有个习俗,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的时候,也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到湖边、荷塘边,去采一支荷叶下来,让小孩持着叫'摸呵乐’这就是祈求孩子平安,也有望子成龙的意思,这种形象就反映在各种各样的雕塑中。
白玉练武童子
此造型上可以代表宋时玉器。其童子像发髻发绺在头顶,头大面宽,五官较为集中,眼部为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口唇极小,身着短小上衣或小马甲,其形象动态夸张,更显喜感,或玩耍嬉戏,或行走舞蹈,最常见姿态是手持荷叶站立,形象生动诙谐,为宋代玉器的经典之作。
宋代玉器出土量极少。在《出土玉器全集》中,有些省份一件都没有出土过,有的省份只出土过几件,全国出土的宋代玉器加起来不到200件。
宋代动物玉器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下腹部与臀部之间有较深的股沟,臀部饱满,以显示其肥臀。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丰乳肥臀”之说,这就会折射到圆雕玉器上。
尾巴紧贴肥臀,多数情况下,尾巴为绺状或绞丝状。
俯卧状。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腿双跪收于腹下,二是双腿前趴。
蹄子阴线雕出仿真形状。
宋玉鱼莲坠,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长6.2cm,宽4cm,厚0.6cm。清宫旧藏。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北京故宫馆藏。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恢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来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佩坠。所以,有些宋代动物玉雕有穿绳孔,属于佩玉体系。
玉马前腿双跪,四腿收于腹下。尾巴紧贴肥臀,尾巴为绺状,特征很明显。
宋代玉犬,下腹部与臀部之间有较深的股沟,臀部饱满,以显示其肥臀。尾巴紧贴肥臀。
鉴定要点:
(1)平眉,眉端上折;
(2)四肢短小,收于腹下俯卧;
(3)股沟 ;
(4)曲卷尾紧贴臀部;
(5)股沟显示肥臀;
(6)腹部数条阴刻线;
(7)印刻细线表示毛发。
宋代出土玉器多见黑褐色沁斑
宋代出土玉器多见黑褐色斑。宋代出土古玉虽然很少,但论述古玉的著作却很多,其中多推崇水银沁(黑色斑)。现代研究发现,水银沁较少存在,多数为人工沁染,也称为“老提油”。
玉质青白色,受沁呈灰褐色。正面浮雕一爬行螭龙,口衔灵芝,盘绕于璧孔周围,背面光素无纹。
螭形玉璧 宋代
直径6.3、孔径2.3、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玉璧整体雕刻成团形螭龙,嘴部成弯钩状,变形的臣字眼,琢双足,尾部窄扇形展开,脊背呈长短弧形与锯齿纹连接,璧面空虚处刻连续的回纹,有数处沁孔,散布土沁。
双螭纹宜子孙玉璧 宋代
高9.7、宽7.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洁白纯净。镂雕阴刻兼施。上部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孔上下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此器系模仿汉代吉祥佩玉,雕刻玲珑精美。
宋真宗禅地玉册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简长29.5~29.8、宽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为宋真宗禅地玉册,册分十六简。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为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谥号。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有繁简之别,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之故。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52件同时出土。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勾连云纹玉璧 宋代
直径3、厚0.6、圆孔直径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内外圆边略低,器物双面琢以两如意纹相连成的S形勾连云纹。
双龙首玉玦 宋代
外径7.3、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黄色沁和石灰沁。圆形,扁平体。玦两端雕琢龙首,镂空示口,龙身连体,阴线勾饰眼、耳、鼻及谷纹。龙尾连接为扇面形,为浅浮雕谷纹。外缘微凸龙脊,阴刻六组双勾短双线纹饰,两面纹饰相同。
玉琮(2件) 宋代
左:高3.7、宽4.1、孔径3.2厘米
右:直径4.4、宽3.6、孔径3.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左:玉质白色,一面有褐斑,其它面有黄色沁斑及牛毛纹。仿古玉琮。外方内圆中空,单节,表面光素。右: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仿古礼器。外方内圆中空,单节素面,一端略有残。
螭熊纹韘形玉佩 宋代
高8.05、宽5.8、厚5.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状,中有椭圆孔,周边镂雕螭龙、飞虎、熊纹等,间有云纹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为飞虎,熊身前倾,足爪踩踏于螭龙之上。各神兽之间穿插纠缠,颇为生动。韘形玉佩盛行于汉代,魏晋以后减少,但是宋代及清代开始仿制,有些仿制的还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鹿纹玉鉈尾 唐宋时期
长7.7、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三边平直,一短边呈弧形。正面剔地浅浮雕一只卧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衔祥云;背面有五组穿缀固定皮带的孔。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该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隐起的工艺特色,局部的描绘与唐代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坐毯从简单的阴刻线表现发展到莲花瓣和格纹的组合,动物的局部特征也趋于细致,应该说这是一件唐至宋过渡过程中的器物。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长7.6、宽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画俊秀生动,蜷腿坐于毡垫上,似正在欣赏表演或演奏,双手欲击掌合拍。身穿宽大长袍,衣服的纹饰、衣褶的线条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腻。背面刻数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带饰雕刻精美、灵巧,雕刻手法、人物形象、带板形制均与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宋代赵仲湮墓出土的人物带板的纹饰、雕刻手法近似。
荷莲童子纹玉带环 宋代
长6.1、宽4.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有黑褐色沁。长方形,下有一长方形环。正面通体镂雕荷莲童子。童子微笑盘坐在荷花之中,双手似在抚琴。荷莲是使用唐代减地法,俗称“打挖”的工艺手法雕琢。背面四对穿孔,应是嵌在腰间或其他质地的带上固定之用。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高6.7、宽7.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近方形。正面浮雕兼阴线一老人坐卧于莲花瓣之上,手捧书卷,孜孜以读;右上一轮圆月,四角及四边缘共对钻八孔。画面意境空灵超脱,飘然欲仙。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高5.3、宽4.1、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斑。整器略扁方形,镂雕一龙纹戏珠图。龙三角形眼,张嘴、龙发后飘,龙身上卷。龙前镂雕云纹及火焰珠纹。此器巧妙利用上卷之龙体,将之弯绕成环状,从而可穿入绦带,成为束带之带环。
人物纹玉带板
五代至宋代
长6、宽5.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色沁。扁方形,近于正方。正面浅浮雕一人双手捧书席地而座,两边雕有卷云纹。背面四角有对穿孔。带銙左下角缺损。
莲瓣形玉发冠 宋代
高7.3、宽8.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相互对称,冠顶稍平。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冠簪圆柱状,簪首呈圆形蘑菇状。整器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虎凤纹玉带钩
宋代
长10.4、宽1.8、厚1.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受沁局部呈红褐色。凤首身,虎头尾。背有一圆形钮。整器以阴刻线表示凤之柔美,以隐起阳雕表现虎的强壮,体现了宋代精雕细刻的时代风格。
莲瓣形玉冠 宋代
冠高7.4、长10.6、宽7.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冠四面各雕双层重叠莲花瓣,冠顶部为椭圆形,向上拱起。一侧正中有一椭圆形孔,冠四面凸起,冠口部为椭圆形。冠里壁掏空,冠壁薄。冠两侧底部中央各穿透一圆孔,可供插簪固发。宋代士大夫有用玉冠束发的习俗。
螭首兽面纹玉带钩 宋代
高7.1、宽3.5、厚1.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表面有红褐色皮,为籽料雕琢而成。以螭首为钩首,螭面圆眼、宽眉、双耳、独角,嘴尖,形似鸟嘴。钩腹上高浮雕两只怪兽,一首似龙,大嘴、宽鼻,眉上卷,身饰鳞纹。在钩腹尾雕琢另一兽雕,尖嘴,圆眼。此器造型纹饰怪异,仿汉非汉,为宋代仿古玉带钩。
乳钉纹玉剑首 宋代
直径4.2、厚1.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泛黄色。扁圆体,正面以弦纹分割为两层纹饰。外层饰乳钉纹,内层微凸,饰三组云纹,每组之间加网格纹。背面内斜钻象鼻孔,供剑柄嵌入。此器为仿汉式玉器。
蒲纹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 7.3、宽 2.3、厚 1.8 厘米
下:长8.8、宽2.5、高2.0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表面局部受沁呈赭色。正面浮雕蒲纹。两端卷沿,侧面阴刻卷草纹。有一长方形穿孔,孔内打磨平整。器底亦阴刻卷草纹,线条随意自然。为仿汉式玉器。下:玉质灰褐色。璏面两端卷沿,浮雕大小两螭,螭呈“S”形俯卧状,尾绞丝状卷曲。小螭回首与大螭相对。背面有长方形穿孔。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长9.1、宽5.2、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体呈扁长方形,边缘以联珠纹为框。框内高浮雕、镂雕云龙纹。龙张口,细颈,龙发后飘。身体扭曲,四周祥云相伴。一扁孔横贯两侧,可穿革带。下部有一半圆形环。此种带有联珠纹的带饰,有些下部有挂物环,又称为“提携”,盛行于宋、金、元。
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9.7、宽2.3、厚1.9厘米
下:长7.5、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蚀呈灰白色。呈长方形,两端内卷,左端为伏行状小螭,管钻圆眼,双肩隆起有肌肉感。器面饰一螭纹,前额高凸,眼睛斜挖突出眼珠,长角,肩部丰满,出现人字形阴刻线,前腿弯曲呈匍匐状,后腿作爬行状,腿部关节处呈卷云状,尾分叉、细长。下:玉质青白,带沁。正面边棱圆浑,长伸一端向下内卷,另一端较短,器物边缘阴刻轮廓线,正面饰密集而细小的谷纹。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于穿腰带。
螭纹玉剑璏 宋代
长15.1、宽3.7、厚2.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质地温润。仿汉玉剑饰。长方扁形,两端向内微卷。正面浅浮雕螭虎图案,下方有矩形系带贯孔。体型宽大,琢工精细。
玉飞天 宋代
长4.8、高2.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人物面部向前,双手相合于颌下,身体向后小腿向上翘起,帛带向后飘摆,身下雕有云朵,显示其在空中飞行。其身躯有上下纵穿孔,可能是作为坠饰使用。
玉飞天 宋代
长5.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玉飞天 宋代
长5、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线条流畅,打磨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