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保定母亲河源头一亩泉遗址,那神秘的光环
陈玉洲/文
. 一亩泉是保定历史上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一亩泉,因万泉涌出,汇于一池,池阔一亩而得名。素有“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之说,但近年却很少见到它的信息,不知其还存在否。近日得暇,约两位友人前去一游,方知早已干涸断流,且景色尚好。
为寻觅一亩泉踪迹,笔者驱车前往地处满城区南奇乡一亩泉村游览一亩泉遗址。来到村口旁,不远处路边台座上立有一块长方形白石,上刻“一亩泉”三字,在一片绿树掩映处便是一亩泉了。这里绿树大多为垂杨柳,外面有一道壕沟围绕,深约3米,由北而来,在街边向东拐去,成弯尺状。壕沟内环抱一片小型广场,南北长约七八十米,东西宽约三四十米。东南角壕沟上有石砌小桥一座。踏桥而过,来到广场。场内青石铺地,绿树成荫。
一亩泉北侧立有一座高7米多的“一亩泉烈士纪念碑”,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附近进行的南奇战斗牺牲的烈士。村中至今仍完整保存有当年指挥这场战斗的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指挥所旧址。纪念碑北面即为大名鼎鼎的一亩泉,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干涸断流。现为一座长方形池塘。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塘内遍栽荷花,岸边杨柳依依。
一亩泉与保定府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追本溯源,一亩泉河是由保定西北起源,流向保定的西南,再分别流向北面和南面,最终汇入保定的母亲河——府河。由于一亩泉河、方顺河在保定古城汇流,保定古城有“北四水环,南五水绕”的记载。北四水指雹(瀑)河、 徐河、漕河、平河,南五水即一亩泉河、方顺河、唐河、沙河、滋河。 当年,这里的水上交通也相当发达。清代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奏修治府河摺》中写道:“府河来源,常年畅旺,天津及南、北运河,米、盐、百货樯集省城。因此,一亩泉就像一条银色带子,把保定不同的地点连接起来,以至于一亩泉河和保定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想要了解保定的历史文化,那就要从一亩泉开始。
当地还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是杨六郎巡边驻于此地,为降服水中恶龙,用银枪戳破河底,使河水流入地下,在一亩泉处复又流出。据《满城县志略》记载了一亩泉村,古称藻西庄,昔日建道观、书斋、楼阁、凉亭、曲径、回廊,靠泉池正北是宏伟的龙母宫,宫前是沛然亭,池南侧是清康熙年建的宸翰亭。“傍池浚濠,濠环四周。遍濠栽荷,依堤植柳。筑石为池,架板为桥。前通于池,后流于宫。绕宫细流,涓涓不绝。”别具一派江南风貌。
. 宋代大儒程颐、程灏,号称颜、柳、欧、赵我国古代四大著名书法家的赵孟頫,元代学者刘因等,都曾在这里逸居。清康熙、乾隆二帝也曾多次来游。一亩泉村还保留着当年赵孟頫的诗碑,碑文是“星斗流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口,月射珠光贝阙寒。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古碑古亭 见证历史
现所见一亩泉池塘为近年所挖,原塘尚在其北侧,已被占压。今塘东西长,南北窄,与原塘形状相反。原塘也为长方形,只是南北长,东西窄。塘内曾有大泉数眼,出水汹涌。塘北龙母宫四周曾有水渠环绕,内中也有泉眼数只。
.
. 一亩泉南侧二碑亭,均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一为宸翰亭,内树石碑一座,上刻康熙帝赐满城知县临赵体御书墨宝真迹。此亭后遭自然损坏,其碑尚存,惜已残,现存于重修后的龙母宫内。1947年南奇战斗结束后,于宸翰亭原址树立“南奇歼敌战”纪念碑一座,后遭敌人破坏。1986年,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原址重新树立“一亩泉烈士纪念碑”,即今所见。另一亭为沛然亭,亭内亦有石碑一座。
一亩泉北龙母宫,初建于明代中叶。每逢大旱之年,直隶省、保定府及满城县官员率官属民众咸来求雨。泉南所建沛然亭,即为此而建,“沛然”二字即取“雨水丰沛”之意。
资料记载龙母宫内所祀为北宋宫女寇珠,寇珠为保州(今保定)人士,为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及京剧《打龙袍》中救下仁宗皇帝的宫女寇珠寇承御。
1958年,龙母庙遭到彻底毁坏,房屋建筑荡然无存。2009年在原址重建,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当我们从南侧依次参观完纪念碑、池塘,来到龙母宫山门外拍照时,恰逢投资兴建这座庙宇的一位先生来到这里,热情陪同我们进行了参观。我们仔细观看了各大殿及殿前所立的多块古代碑石。据介绍,1958年老庙毁坏后,这些碑石被村民运回家中修建了房屋猪舍。本庙重建后,村民又主动无偿将其捐献了出来。碑石上的文字价值颇高,对研究一亩泉及周边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游览母亲河源头一亩泉遗址,我时而费力地行走,时而停下来,出神地凝望。那一处一处的断壁颓垣,远不如没有整饬修缮一新古建筑亮丽,它们凄凉破落、颓败凋残,像一道道伤口,被无情地遗弃在荒野中。然而,正是这苍凉、破败和凝重,置身于这栉风沐雨的废墟之中,你总是能够让思绪顺畅地抵达历史的深处,一次次拉开思想和想象的闸门,殒灭的荣光、遍地的凄怆,壮烈地碰撞于眼前,一种历史的兴亡之感,不觉油然而生。